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俗称"水烂"、"烂穗",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果实、穗轴、果梗、枝蔓和叶片,尤其8~9月份果实成熟期果穗发病最重。一般年份损失10%~15%,重发生年份损失可达50%以上。是葡萄病害中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一种病害。1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葡萄霜霉病是我国葡萄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从葡萄苗期到果实成熟期都可发生。近年来新疆北疆葡萄发展速度快,苗木引种不规范、集中连片也为该病的蔓延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霜霉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常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在品种区试园开展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的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2012-2013年对区试园部分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调查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调查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的5~9月在北疆  相似文献   

3.
葡萄的白腐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是严重影响葡萄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凡葡萄栽培区几乎都有此病的分布,北方一般年份损失15%~20%,严重的年份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首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间调查伊犁地区有机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葡萄行间生草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在伊犁河谷地区红地球葡萄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是葡萄箱霉病、葡萄褐斑病和葡萄毛毡病.葡萄园人工生草可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在高温干旱年份,这三种病害发生极轻,不用防治(2008年);在当年4-6月降雨相对较少,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生较轻的年份(2009年),在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白三叶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年4-6月降水相对较多,发病较重的年份(2010年)则会加重病情.对于葡萄毛毡病,尽管两年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分析表明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控制该病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有机葡萄生产中应该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分析有机葡萄园生草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葡萄白腐病也叫穗烂病,是我国葡萄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阴雨连绵的年份,常引起大量果穗腐烂,对后期产量影响较大。2005年5~6月受特殊天气条件的影响,上杭县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笔者对上杭县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稻粒黑粉病对制种田母本产量一般损失3%~5%成,重者80%以上。据调查成都地区一般年份损失产量10%左右,重发病年份一般损失2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水稻制种高产、稳产和种子外观品质。1.发病症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细菌性条斑病是塔城盆地小麦重大病虫害之一,一般年份造成小麦减产15%~20%。该病传播快、防治难,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塔额盆地冬春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减少损失,筛选出防治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的优良药剂,特选择了4种药剂于2015年在塔城市春麦田  相似文献   

8.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基烂(穗轴发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市部分葡萄产区发生为害,果实损失常达20%~60%.下面将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茎基腐病 ,又称玉米茎腐病或玉米青枯病 ,是我国玉米生产上一种暴发性病害 ,具有发病突然 ,来势凶猛 ,发展迅速的特点 ,发病后常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1 我国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玉米茎基腐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一般年份发病率为 1 0 %~ 2 0 % ,多雨年份发病严重 ,最高可达 80 %以上。据资料显示 ,1 985年 ,玉米茎基腐病在北京地区流行 ,密云、昌平、通县等地的发病率均在 30 %以上。同年 ,河北省涿鹿县0 .67万 hm2 玉米因该病平均每 667m2 减产 1 0 0~2 0 0 kg。 1 988年 ,黑龙江绥化地区发病面积超过6.67万hm2 ,严重地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我市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1999年发生面积近0.5万hm2,占全市葡萄面积的60%,发病地块减产30%~50%,损失严重.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葡萄白腐病(Coniothyrium diplodiella)又名穗烂,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也是蒙自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此病在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有冰雹年份易于流行[1]。在多雨年份常和炭疽病并发流行,造成很大损失。一般年份因葡萄白腐病造成的损失为10%~25%,严重年份可在60%以上[2]。尤其是挂果量大、偏施氮肥的地块,损失更大,所以做好此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更为严重,给葡萄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严重的年份减产80%~90%。1发病症状葡萄黑痘病对叶片、果穗、新梢、卷须、花序均能侵染,尤其是幼嫩部分受害最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淡黄色的晕圈  相似文献   

13.
长葛市2010年玉米茎腐病流行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玉米茎基腐病等,具有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减产严重、防治困难的特点,该病一般年份产量损失在10%~20%,严重的可达50%。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因素、品种、生长环境等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在长葛市夏玉米发生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地区,系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及南方一些高海拔地区发生较重。在严重年份,一般情况下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50%以上。1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是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  相似文献   

15.
1、发生特点。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葡萄叶片、穗轴、果梗、卷须、新梢、果实等幼嫩部分均可发病,感病部位产生褐色斑点,叶片、嫩梢、卷须等扭曲、皱缩,幼果畸形。该病于早春葡萄发芽前后及开花后发生,多雨年份,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赤霉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赤霉病是世界温暖潮湿麦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小麦条锈病而居第二位,分布范围也较广泛,尤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华南冬麦区更为严重,成为当地小麦的主要病害.据估计,全国发生赤霉病的麦区面积近667万hm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4.病害中流行年份损失5%~15%,大流行年份损失10%~40%.该病不仅是造成严重减产的毁灭性病害,而且恶化子粒品质,食用病麦引起人畜中毒,影响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同时造成经济损失,国家已规定病粒率超过4%不作为商品粮收购.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世界主要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从1980年开始,该病在中国各玉米产区相继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超过70%,一般造成的产量损失在20%~30%,局部地区在5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收。此外,茎腐病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以及因茎秆破损倒伏而带来的收获问题。一、病原菌及病症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比较复杂,国外有报道,轮枝镰孢(F.  相似文献   

18.
<正>1黑痘病1.1发生特点。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葡萄叶片、穗轴、果梗、卷须、新梢、果实等幼嫩部分均可发病,感病部位产生褐色斑点,叶片、嫩梢、卷须等扭曲、皱缩,幼果畸形。该病于早春葡萄发芽前后及开花后发生,多雨年份,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9.
袁洪丰 《新农业》2023,(22):28-29
<正>葡萄炭疽病又名葡萄晚腐病,是一种真菌性果实病害。该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病严重,个别品种甚至绝收,对果农造成一定的损失,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了解并掌握葡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对葡萄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1危害症状果实受害:病菌在幼果期侵入果实,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平顶山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小麦受害后,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另外,有病麦粒对人畜有害.人吃了病麦后,会引起四肢无力、头晕、发热、腹胀、腹泻和呕吐等中毒现象.平顶山市历史上曾于1985年大发生,发生总面积11.59万 hm2,当年损失小麦48000 t. 2012年再次大面积发生(发生12.54万 hm2).2016年是平顶山市历史上的第3个重发年份,发生总面积7.79万 hm2,损失小麦9968.4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