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水利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对河北省N38°冲积海积平原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及贮存条件,河流、水库水质的空间变异以及这些变异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N38°滨海冲积海积平原距海岸线30km范围内淡水资源缺乏,区内浅层地下水、河流、水库水质均受海水的不同程度侵染,其中氯离子浓度严重超标.深层地下淡水和天然降水是该区主要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功能评价关系到流域生态保护的工作效能,在已有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体系组成的平台上,结合六股河流域的现实状况,系统地归纳了地下水的影响因子,以地下水的供需关系为落脚点,建立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六股河流域实施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六股河流域地下水含量堪忧,综合功能强区占有比例较低,仅为2.62%;存在地下水漏斗、海水侵蚀的现象,并针对以上现象提出合理建议。研究成果对该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也为该流域地下水功能正常维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具有较发达的河网和方便的入海通道,将海水引入河道作景观水是改善水环境的措施之一。该文利用垂向二维变密度水流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计算了河道中不同海水水位时两岸地下水的溶质污染扩散趋势和范围,并分析了采取暗管向河道底部两侧含水层注水的工程措施对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河道高水位运行时,海水入侵两岸现象明显;低水位时盐分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低水位运行并考虑暗管注水,盐分只向河床底部运移,基本不向两岸扩散。  相似文献   

5.
锦州城区地下水压采措施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锦州城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多年来超采地下水已造成水源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巨大漏斗区,海水入侵水源污染严重威胁着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通过对锦州城区地下水超采危害性进行分析,关停和封闭地下水不合理取采工程,采取地下水压采,修建锦凌水库、境外引水、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秦皇岛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秦皇岛市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开展了以海水入侵区为主的地下水质综合评价与分析。在全市境内布设76眼监测井,用单因子法和综合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Ⅰ类水只占5.3%.Ⅱ、Ⅲ水占14.5%,Ⅳ类及超Ⅳ类水占到80%以上,其中Ⅴ类水占40%。主要污染物有Fe、Mn、NO3-N、Cl、总硬度等。地下水质监测动态变化显示:总硬度、Cl^-、矿化度、F-等呈上升趋势,其中总硬度和Cl^-上升达75X,说明海水入侵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克拉玛依地区减排林地下水水位及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减排林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减排林地下水的合理生态水位.结果表明,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出现了规律性分布,减排林区地下水埋深已由2005年的7.8 m减小为2009年的4.6 m,呈减小趋势.减排林地下水的矿化度由2005年的22.67 g/L变化为2009年的5.35 g/L.并统计了减排林地下水理化性质特征,表明地下水的水溶性盐的空间变化明显.根据减排林区主要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得出减排林区地下水合理生态水位为2.5~5.0 m.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宁省地下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和了解,分析、评价了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开展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污染,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涂海水灌溉对鲁梅克斯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高效持续利用海水与滨海盐土资源,缓解海水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对海洋的污染,课题组从1995年开始,收集、引进和筛选了一些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耐盐植物,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并在我国海南乐东、江苏大丰、山东莱州三个典型气候带海涂进行海水灌溉试验,探索海水灌溉对耐盐植物生长发育、滨海盐土演变的影响及其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本文仅就山东莱州田间小区海水灌溉鲁梅克斯(Rumex patientiax R. Tianschanicus, cv. Rumex K-1)的试验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昆明盆地浅层地下水氮的分布及污染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研究区内多年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查明了昆明盆地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地下水污染源、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下水开采等方面探讨了地下水中三氮的迁移、转化及其污染机理.最后,指出三氮污染已成为昆明盆地浅层地下水污染的普遍问题,地下水三氮入湖通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滇池的富营养化发展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水入侵-地下水位变化-土壤盐渍化自动监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国家863课题支持研制的电阻率探杆自动监测系统,分别进行了海水入侵、地下水位升降、土壤盐渍化过程的动态监测室内模拟实验,旨在探讨该系统用于海水入侵、地下水位变化、土壤盐渍化等环境过程自动监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水入侵形成的咸-淡水界面及海水弥散带,地下水位位置上下及包气带,及不同含盐量的土体,均具有显著的电阻率探杆测试结果特征差异。该系统可为海水入侵,地下水位变化,土壤盐渍化,土壤地下污染等环境过程的原位连续实时自动监测提供数据资料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M的抚仙湖流域土壤侵蚀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研究区地形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由DEM提取坡度、坡向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和抚仙湖历年水质(透明度、TN、TP平均值)等专题信息叠置,提取水土保持专题信息,并对提取结果进行应用分析,以确定抚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与侵蚀类型及侵蚀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抚仙湖的水质和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相关,抚仙湖流域土壤侵蚀方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土壤侵蚀强度受到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不同坡向的侵蚀强度有明显差异,同时坡度不同是引起土壤侵蚀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以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为核心的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不仅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显著提高土地系统生产力,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选择岩溶区三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Ⅵ——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Ⅸ——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Ⅺ——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计算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指标值差异极显著;(2)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质量表现为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最好,且三种类型的土壤质量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该文揭示了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差异,这为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华北低平原农田排水沟平填及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 a来,华北平原普遍出现平填农田排水沟现象。为分析排水沟平填状况及平填后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以地处华北低平原的河北沧县为例,运用Arc GIS10.2分析1992-2010年间沧县排水沟面积变化情况,采用实地调查法来验证和分析排水沟平填现象,并从降水量、地下水位、土壤水、上游来水等方面对排水沟平填后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2-2010年间,排水沟面积减少了37.73%,其中农田末级排水沟平填最为严重,排水体系贯通性下降;通过水文要素分析得出沧县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有所降低,平填末级排水沟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影响不大。基于此,该文认为华北平原的不同区域,应根据所处地形地势、地下水位、土壤状况来重新设计排水体系,通过土地整治,使其既能增加耕地面积,又不致引发洪涝灾害。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规划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值赋权的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是开展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为促进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熵值赋权法,利用ArcGIS 10平台,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作为统一的系统,开展了单位像元尺度的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较低,多数地区综合质量值处于0.4~0.6之间,0.6以上相对优良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黑龙港地区总体趋势呈现中间及南部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值较高,而东西两侧的边缘区域质量较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土壤资源质量相对差的区域,如果水资源质量较好,则土壤资源将被改良,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也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定县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土壤年侵蚀模数高达4 422.3 t/(km2·a).通过现场调查,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岩性特点和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溶裂隙、落水洞及地下暗河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进行了概化,探讨了水土流失过程中雨滴溅蚀、坡面侵蚀、落水洞漏失及地下暗河运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岩溶区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经济林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为7.4%,2.0—4.0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资源基本耗尽。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自上向下呈现高—低—高分层变化特点,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剖面垂向分层不明显。枣树林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基本都呈难效水状态,但枣树林土壤水分接近中效水,土壤水分对苹果林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对枣树林的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枣树林地2.0—4.0m深度范围仅有轻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土层2.0—4.0m深度范围有轻度干层、中度干层和重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干层切断了深层水分与上层的联系。水循环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循环,基本不存在地下水循环,形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干层长期发展会导致该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地下水资源减少。该区土壤水分条件更适于发展枣树经济林。  相似文献   

19.
矿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区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存在着明显不同于原地貌的侵蚀特征:井工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使地表变形、坡度加大、侵蚀加重,对地下水质也造成污染;露天开采排出的大量松散堆积物,由于地表严重压实和非均匀沉降,促使径流大量汇集,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增加了入河泥沙量,造成河道淤积、行洪困难.本文论述了采矿塌陷地、煤矸石山、排土场的水土流失特征,采矿对新增入河泥沙的影响,探讨了国内外矿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所采用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动态监测水土流失的模型,以及今后尚需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膜下滴灌农田的水盐运移规律,于2012—2016年在新疆库尔勒绿洲,对采用膜下滴灌结合冬春灌压盐的棉田开展定位观测,在不同位置处150 cm深土壤剖面进行水盐监测,探究不同生育阶段地下水埋深与土壤水盐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分呈反"S"型分布,土壤盐分呈"酒杯"状表聚型分布;试验期内地下水埋深从2~3 m增加到5~6 m,相应地苗期和非生育期返盐程度显著降低,收获期盐分含量下降;5a来土壤含盐量从6.5 g/kg下降到1 g/kg,土壤累积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的指数关系;深层水分交换量表明土壤水和地下水间的联系明显减弱。建议将类似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3.5 m左右,膜下滴灌结合冬春灌淋洗可有效抑制土壤层盐分累积,并可保证自然植被的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