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电白县海岸线长81公里,宜林沙土5万亩。在木麻黄海岸防护林建设中,过去曾负盛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造林次数的增加,林分生产率不断降低,尤其是木麻黄青枯病日趋严重.在7,8年生的林分中,木麻黄青枯病发病率由造林初期的0.01%发展到第二次更新造林的13—26%;特别是在1972—1975年连续4次11级以上强台风袭击后,导致青枯病的全面蔓延,数万亩木麻黄林一片黄暗,失去葱绿喜人、生气盎然的景象,大量林木感病死亡,造成大面积的疏残林。目前病害还在蔓延中,近年更新造林的7、8年生林分,青枯病发病率在50—60%,严重的达90%,给林带的更新恢复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同时,单一木麻黄的长期种植,土壤中某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植物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呈向温带蔓延的趋势,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与天气有直接关系,与木麻黄树种、树龄关系密切,与立地环境也有关,并从病害检测、致病机理、抗性育种及病害的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木麻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粗杂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木麻黄的一种严重病害,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1964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先发现。此后二十多年间,沿海防护林带的木麻黄频受其害,严重病区有电白县的博贺林带和南海林带,惠来县的绿洲林场,海南岛的新海林场和湛江市的南三岛林场。这是木麻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青枯病是威胁木麻黄生长的一种严重病害。七十年代初期,我区的新海、岛东林场仅发现零星病株,以后蔓延成块状分布,至1978年发病面积达5000—6000亩,严重病区达1000—1500亩。这些病树都是10年生左右,尚未达到工艺成熟期.为此,我们从1976年起就进行调查观察,1977年在新海林场和岛东林场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抗青枯病植株小枝水培繁殖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木麻黄青枯病是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一种严重病害。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1964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次发现。此后二十多年间,沿海防护林带频受其害,严重的病区有电白县的博贺林带和南海林带、惠来的绿洲林场,海南岛的新海林场和湛江市的南三岛林场。这是林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一个病害问题。抗病育种是解决青枯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6])。从严重发病区选出抗病性较强的植  相似文献   

6.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毁灭性林木细菌病害.该文全面回顾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历史,系统介绍了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及流行规律,概述了青枯菌对木麻黄的致病机制、木麻黄的抗性分化和变异、抗性测定、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木麻黄青枯病的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原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现象严重,经调查、镜检及致病性鉴定确认死亡原因是青枯病危害所致。地力及抚育管理可影响发病程度。木麻黄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别。普通木麻黄发病最重,细枝木麻黄次之,粗枝木麻黄抗病。 福建省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面积约50万亩,目前立木枯死严重,在平潭、长乐县的林  相似文献   

8.
<正> 自五十年代在广东湛江地区滨海沙土引种驯化木麻黄,取得大面积造林成功后,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海防林带的重要树种。在栽培中发现,木麻黄具有耐碱、耐潮、生长快、干型好的优点,但木麻黄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建成最早的电白林带由于青枯病的发生受到极大损失。青  相似文献   

9.
我国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青枯病是茄拉尔氏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病害。文章概述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综述了我国木麻黄青枯病的抗病育种、抗性检测、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混交造林等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对木麻黄青枯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高新技术育种、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木麻黄青枯病、松针褐斑病和松枯梢病是福建省近十几年来发生最为严重的林木病害。本文根据近几年对这3种病害的研究结果,对其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这3种病害在福建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青枯病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青枯病是危害木麻黄生长的植物土传病害,严重者可造成木麻黄的大面积死亡。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对木麻黄青枯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综合评价值为1.54,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抗青枯病小枝水培繁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木麻黄(Casuarina spp.)原产澳大利亚、缅甸、孟加拉和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在中国主要作沿海防护林,遍植于沿海沙滩,也较普遍用作行道树,种于公路和河道两旁。木麻黄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一大病害。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解决青枯病要从抗病育种入手。从严重发病区挑选速生的遗留健株,进行无性繁殖,经过人工接种,筛选出抗病性较强的品系,再用无性繁殖法大量繁殖抗病品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下称早落病),在我场从1962年就已发现,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病害发生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73年止,全场落叶松人工林早落病发生面积已达8.6万亩以上,占全场落叶松人工林总面积的21.6%,其中病害较严重的面积已达四万多亩,分布在各个分场。这种病害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此,我场党委于1973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场病情进行一次大普  相似文献   

15.
在2002—2016年对广东省部分重要林木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气流与林木侵染性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泛发生的黧蒴(Castanopsis fissa)枝枯病和桉树(Eucalyptus sp.)梢枯病属于气传病害;气流运动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菌性叶枯病、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根腐病、相思(Acaciasp.)根腐病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青枯病病原菌开辟了入侵通道;这些病害的防治策略可进行相应调整.气流运动导致广东省部分重要林木病害的发生,建议开展针对气传病害的试验研究来推动今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普通木麻黄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选自平潭县青枯病严重发病区的普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Forst)优树子代不同无性系的幼苗经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人工二次接种后,发病症状大致可以划分为青枯、萎蔫、部分枝枯和正常生长四个类型,其对青枯病的抗性有差异。我们选择经二次人工接种后表现出典型的不同抗病性的4个普通木麻黄无性系和华南农学院梁子超教授经多年筛选的1个普通木麻黄抗病无性系,对其一年生幼苗的根、主茎和小枝进行含水量、pH值、细胞相对渗透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并对各无性系小枝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在含水量、pH值、细胞相对渗透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均存在差异;其小枝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初步阐明了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抗病性的机理,可作为早期测定普通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下半年,在我区桂东、桂南及桂中普遍发生松茸毒蛾的危害。据不完全的统计,危害面积达80多万亩,其中较严重的约18万亩。虫口密度较大,株平均100条以上,最高达5000余条。部分松林针叶被吃光,如不及早进行防治,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松茸毒蛾是松林的大害虫,在桂北一年发生2—3代,在桂南发生3—4代,以蛹  相似文献   

18.
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属同翅目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是毛竹的重要害虫.在江苏宜兴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母体内越冬,5月初孵化,若虫寄生当年新抽枝的基部,刺吸竹液,导致叶色发灰,新枝叶早落,枯枝枯梢,严重时整株枯死.据调查,宜兴竹区此虫发生面积达3万亩以上,危害严重的有1万亩以上,仅横山竹区就有2000多亩严重受害,损失很大,急待有效防治.以往曾采用竹基打孔,注入40%氧化乐果原液通过内吸传导毒杀盛孵末期若虫.但迄未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原因;1.注  相似文献   

19.
广东桉树青枯病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引起的桉树青枯病在国外尚未见报道。1983年广西林科所曹季丹等在桉树引种区中的柳桉(Eucalyptus saligna)和巨桉(E.grandis)上首先发现这种病害,并在1983年11月全国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上作过介绍。1986年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在龙门、纪家林场和局林科所试验地上进行桉树种源试验,种子来自澳大利亚,有10个种,每种5亩,4月  相似文献   

20.
肉桂是广西主要的经济树种之 一,现有种植面积约130多万亩。 其桂皮、桂枝、桂油等产品是出口 创汇率较高的林产品。1990年以来, 一种极为严重的新病害——枝枯病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在 肉桂主要产区的岑溪、容县、苍梧、 藤县、桂平、平南等县(市)普遍 发生,造成桂皮、桂枝、桂叶及桂 油严重减产,局部失收。据容县森 防站在本县的抽样调查,发病面积 18.8%严重受害面积达5%以上, 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