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沙坪坝区1997~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研究的需要,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对土地利用功能缺乏统一的内涵界定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述国内外土地利用功能研究进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内涵界定观点进行总结归纳,现阶段土地利用功能评价相关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局限于理论研究,定量及实证研究较少。随着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对土地利用功能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由理论向实证、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万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05-20607
基于安徽省1995~2005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趋向合理并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顺应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的趋势,针对土地利用功能分析与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功能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发现,现阶段土地利用功能的具体分类未能达成共识,对土地利用功能评价的相关研究仍以定性为主,未深入到定量阶段。综合现有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与评价步骤。  相似文献   

5.
姚瑶  周忠学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63-167,170
以关中地区1989~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结合本区不同时间断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测评,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率最大,最小的是牧草地和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约10.3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各单项服务价值变化也较明显。关中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变化率两者呈负相关,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贡献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6.
周景波 《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25-126
该文利用ENVI软件为载体,采用当下相对方便的计算机自动解译遥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资中县县域土地利用覆被情况,探讨研究区3个不同的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并对县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合分析,探讨资中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最后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状况进行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水文影响敏感区域.为正确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为今后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以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为例,分析了1982和1989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动态响应.经剔除不同时期降水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后,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有显著影响,后期土地利用较前期土地利用径流系数下降57%,林地面积较多、植被条件较好的后期土地利用总体年产流减少27.09%~100%,且随着降雨的增多,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效应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季节性,在同一降水条件下两期土地利用的产流量仅在生长季具有明显差异.虽然不同土地利用时期枯水季节径流系数具有不同表现,但作者认为此时的径流系数并不代表实际的降雨-产流能力,推断这种分布可能与降水的丰、枯情况有关;经洪水频率分析,认为若前后两期土地利用具有相同频率的降水,则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洪峰流量将可能对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产生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浏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利用DEM数据,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高程、坡度和坡向对浏阳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同,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将有助于实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日本的土地利用分类原则和详细对比中日土地利用分类,结合中日两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日本在土地利用分类上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转型风险与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及特点的分析,指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存在风险。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有经济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三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11.
桂林市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原荣  朱晓媚  吴安湘  周青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12-1213,1219
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对2004年桂林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桂林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93 484 hm2,面临的生态压力低于全国和世界水平,资源环境形势较为乐观.但是,桂林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是199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1.16倍,在全国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桂林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严格的耕地资源保护措施,推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桂林地区郁金香引进品种增加,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为促进桂林地区郁金香有效栽培,针对桂林地区气候及郁金香特有的生长习性,总结了郁金香的栽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郑梦琪  赵华荣  郭纯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8+16912-16828,16912
[目的]研究1957~2007年桂林气象站降雨资料变化。[方法]利用桂林市区1957~2007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等方法,对51年来桂林市区降雨资料进行降雨趋势、降雨周期、降雨突变等分析。[结果]51年来桂林市区降雨量存在上升趋势,第1、第2、第3季度除个别年份变化稍大外,其余年份变化均大体相同,第4季度却有减少的趋势,且各年份变化较为明显,说明近些年的气候变化中,冬季的降雨量变化很不稳定,同时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但整体来讲,桂林市区总降雨量变化不明显,但伴有上升趋势,说明51年来桂林市区气候变化不甚明显。小波分析表明,桂林市区降雨量变化以15年为一个周期、以2~3年为一个小周期。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表明,51年来桂林市区总降雨量的突变情况并不明显,但第2、第3季度的突变情况变化比较多,其中以近10年变化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桂林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姚立宏  方琼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40-16442
2008年1月10日-2月5日桂林出现了一次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通过对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降雪回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桂林市冬季降雪的回波特征,着重提出了“牛眼”的意义及在降雪量分析中的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对预报的指示作用,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降雪监测、降雪预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为南方降雪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做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5.
白先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79-6581,659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冰雹天气及其预报方法。[方法]针对桂林地区的冰雹发生情况,结合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总结分析影响桂林地区冰雹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探索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结果]桂林地区每年都会出现1~2次冰雹,冰雹发生受地形影响明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春季,且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冰雹十分有效,桂林地区冰雹的回波单体强度≥50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液态水含量≥40 kg/m2,常配合有中气旋,冰雹很强的时候,还会出现三体散射特征。冰雹的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结论]该研究为冰雹的预报、人工消雹和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欧阳祎昕  冯兵  蔡世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36-16637
以桂林靖江王城片区为例,阐述景观控制的研究,并试提出桂林靖江王城片区历史景观控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韦莉军  谢明 《农业网络信息》2012,(8):112-114,142
根据桂林自助游客的特点,论述建立桂林旅游信息特色数据库的重要意义,并对特色库进行了介绍。通过旅游特色库的应用,实现对桂林自助游发展提供支持,并对"智慧旅游"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在桂林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双孢蘑菇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通过分析桂林市、县10月份~次年4月份冬闲期的月平均温度及月平均相对湿度,得出双孢蘑菇在桂林种植的合理时间为:北部及高寒山区县于10月上旬开始种植,桂林市及中南部各县11月中下旬开始种植;并针对桂林北部及高寒山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上旬发生的冰冻提出了防寒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桂林市雷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8年各月雷暴日数资料,研究了桂林市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物理量特征和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雷暴分布趋势为自中部向北部及东南部递减,桂林中部的桂林城区、临桂县及永福县年雷暴日数最多,北部的资源县和灌阳县年雷暴日数最少;桂林市雷暴日的出现有着明显的月、季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夏季,4~8月份为桂林多雷暴月,在8月达最大值,而冬季发生的概率较低,12月为最小值;桂林的雷暴与冷锋、高空槽及冷涡等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是大尺度天气系统与局地聚积的湿热潜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黄琳  陈凤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82-16884
[目的]研究桂林草面温度与地面净辐射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2007~2009年桂林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地面净辐射资料,对桂林草面温度与地面净辐射的变化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桂林草面温度和地面净辐射值的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7~8月),月平均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12月~次年1月);月平均草面温度与月平均地面净辐射值存在正相关。草面温度和地面净辐射在四季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晴天时地面净辐射平均最大值最大,平均最小值最小;阴天时地面净辐射平均最大值最小,平均最小值最大;晴天时日较差最大,阴天时日较差最小。不同天气状况草面温度及地面净辐射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晴天或多云时,草面温度和地面净辐射的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19:00;阴天时,两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峰值,日变化不明显。草面温度及地面净辐射的日极值出现时间最高(大)值大多出现在12:00~15:00,日最低(小)值大多出现在20:00~次日07:00。[结论]该研究为桂林温度变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