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西田阳民歌古籍《欢木岸》展现了田阳壮族原住民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和保护植物的悠久历史,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欢木岸》进行研究,对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Clusiaceae)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了解该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用途以及资源利用现状,为藤黄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在关键民族地区进行植物调查等方法,主要记录藤黄科植物的采集地和藤黄科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以及藤黄科植物在原著居民中的当地名和传统用途。对我国热带不同民族地区的藤黄科植物进行整理分类,并对其传统用途进行归纳,使藤黄科植物在少数民族中的食用、药用价值推广开来,推动我国热带民族地区藤黄科植物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班玛地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班玛地区藏族药用植物有478种,隶属于70科228属,藏族在选择药用植物种类、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饮用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为该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对梅州客家人的植物崇拜现象和对植物的民间传统利用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民间访谈。结果表明:客家人植物崇拜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食用药用、传说象征和谐音相关;着重探讨了植物崇拜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及其影响,揭示了客家民系传统生态保护观的形成情况;分析了植物崇拜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性,并对民间传统利用的植物分别按药用、食用、观赏和文化方面进行编目;同时指出了客家地区的植物崇拜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梅州客家地区的植物文化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利用传统文化对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赤水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基本搞清了赤水药用植物的种类、药用功能及民族用药。结果表明,赤水现有药用植物889种,其中有72种为新资源,14种为国家及贵州保护植物或药用保护植物,1种为贵州特有种,221种为少数民族用药。结论:赤水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民族药种类较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宁夏中部干旱带中药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当地药用植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介绍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盘龙参的文献记载、植物学形态、生态习性,论述了盘龙参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基本培养基的选择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等进行阐述。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助于充分保护、开发及利用盘龙参这一民族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地貌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征及主要生态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澜沧县南岭乡的调查为基础,初步研究了当地拉祜族对于野生植物的命名模式。本次调查共记录了当地227种野生植物的拉祜名。研究结果发现:当地植物的拉祜名中无单个词的植物名,普遍为双词、三词、四词、五词等形式,但以三、四词为主。当地拉祜族植物名与通用植物种类对应关系有"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一对多"四种关系,即除了一个拉祜名对应一种分类学意义上的植物外,也存在两个或三个拉祜名对应一种植物,以及一个拉祜名对应多种植物的现象;出现这种对应关系主要原因包括一些分类学相近的植物种类在当地拉祜名中并没有被做作为单独的种看待。这些发现具有比较重要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价值,即拉祜族命名的种与分类学的种有明显的差别,在做药用等方面植物资源利用时,应当在民族植物学调查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分类学的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0.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用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法,对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长卷》中药用植物的种类及药用功效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文献中药用植物共有41科79种,其中单科植物较多,占总科数的63.4%,对药用植物的分布、药用部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于采用传统的草原改耕地、过度放牧等耕作方式,致使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大面积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传统耕作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农牧交互区中农业区和草原区适合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未来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德昂族传统利用植物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初步调查了德昂族传统利用植物的情况,并分别从药用、食用、宗教、文化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德昂族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中华民族植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昂族对植物的传统管理客观上对所居村社周边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有益;由于德昂族没有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和知识有被同化、丢失的危险,更全面的开展德昂族植物学调查并作深一步研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草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基本现状,系统论述了农牧交错区存在的草地“三化”突出、农业生产低下、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进一步探讨在西部大开发中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山东汉族民间在芋栽培实践中发掘遗传的变异、培育新品种、造就山东芋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山东利用芋遗传资源,发展芋生产,不仅满足当地粮菜消费的需要,而且贮藏保鲜,制成加工品,成为出口创汇、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农副产品之一的成功内涵和植物文化.这是山东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也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选择山东为芋民族植物学研究试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芋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芋栽培品种单一化,部分品种资源丢失或损失.因此,芋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引起多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苏仕林  马博  黄珂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6-57,83
以民族植物学的观点,介绍德保黄精(rhizoma polygonti)的药用和食用历史,分析德保黄精的药用价值以及现代研究的广泛开发前景,探讨德保黄精的民族植物文化,认为德保黄精集美容、食用、保健、药用于一体,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民族药用植物。由于当地群众重采轻护,使资源锐减,为此,该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长如  李红生  任立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73-2275,2290
黄土高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菊科药用植物53属、113种.介绍了菊科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药用部位及功能用途,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黄土高原药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的丰富性、价值的多元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用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和篦子三尖杉等。湘西还具有大量以土家族为代表的民族民间特色药用植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开发。针对湘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结合湘西地区药用植物抚育模式,本文论述了有关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产业化方面的思路,强调在保护方面既要采取科学的就地保育措施、建立抚育基地及良种选育、申请地标保护;在产业化应用方面,既要依靠当地高校、企业和药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也要建立基于循环经济原理的高效综合开发体系。为进一步推动湘西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发展,在指出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同时也给出四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保护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蝗虫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赤峰市植保植检站2011-2013年在巴林左旗试验示范杀蝗微孢子虫、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制剂,经过三年试验,发现杀蝗微孢子虫、苦参碱生物制剂对当地蝗虫具有较好的持续防控能力,起到了保障农业生产,保护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从分类学、解剖学、生殖生物学、药用价值及人工繁殖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阿魏属植物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生物学特性、民族植物学及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角度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