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太行山区飞播造林试验始于1982年,目前已发展到四市九县,飞播造林面积达95.9万亩,在播区内补造补植面积近40万亩。几年来的飞播造林实践证明,在太行山区飞播造林是成功的,它是加速绿化太行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振兴中州林业,加快山区绿化,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在学习兄弟省飞播造林经验和进行人工撒播试验的基础上,我局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在伏牛山、桐柏山、太行山、大别山等山区的卢氏、内乡、辉县、林县、鲁山、罗山二十六个县的二百三十一个播区飞播造林三百五十多万亩,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省太行山区飞播造林试验始于1982年,针对太行山区的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飞播工作人员在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播期确定、播区规划设计、成效调查和播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据不同地自然条件和飞播造林要求,将豫北飞播宜林地划分为二个造林类型区,即豫北太行中山油松区、豫北太行低山丘陵侧柏油松区。在飞播宜林地造林类型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造  相似文献   

4.
宁强是陕西最早的飞播造林县之一,飞播成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三个飞播造林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县之一.先后被授予全省飞播造林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飞机播种造林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5.
宁强是陕西省最早的飞播造林县之一,飞播成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3个飞播造林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县之一。自1971年开始飞播以来,截至2009年底,累计飞播97个播区,飞播造林153万亩,有效面积112万亩,飞播造林成林60.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8.5万立方米。全县人工造林成林保存面积80万亩,其中飞播造林成林60.3万亩,占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75.4%。飞播造林加快和促进了全县荒山造林绿化步伐,  相似文献   

6.
在对安徽省岳西、金寨、责池等11个县(市、区)1991—1992年马尾松飞播造林播区,开展飞播当年出苗调查和飞播3a后成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飞播造林当年至成效调查前气象实况数据,就飞播造林成效与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导因子,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省于1968年在休宁、贵池等县(市)开始飞播造林试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我省绿化荒山的新途径。1990年后,连续4年在安庆、池州和六安三地市的岳西、贵池、盘寨等12个县(市)共完成86个播区,面积选67.93万亩。根据林业部制订的《飞播造林技术规程》的规定,我省于1994年和1995年分别组织开展飞播造林的成效调查。  相似文献   

8.
<正>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个少林省份,森林覆盖率仅12%,有大面积荒山急待造林绿化。为了加快荒山绿化步伐,1979年开展了飞播造林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年中,全省共完成飞播造林面积336万亩,已成苗成林120多万亩。早期的飞播区已郁闭成林,有的已开始间伐利用。目前全省的飞播造林正向基地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计划于1995年  相似文献   

9.
1958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在榆林县西沙和东沙进行沙篙、拧条、草木栖飞播造林试验.  相似文献   

10.
全面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播种造林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播造林的成败。实践证明,夯实责任,用好资金,加强补植是全面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有效手段。 飞播造林县是飞播造林的主体责任人。必须明确飞播造林计划、投资到县,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和林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无论在建设规模上还是在工程质量上都实现了较大飞跃。两年完成模拟飞播造林34.5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两大工程新增有林面积60多万亩。其中2002年完成造林43万亩,创本县历史年度造林最高记录,是1980~2000年平均年度造林面积的51倍多。同  相似文献   

12.
1975年,吴旗县和宜川县飞播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拉开了延安市飞播造林的序幕。30多年来,飞播造林在延安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天保工程的启动,给飞播造林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六年来延安市共完成飞播造林160多万亩,大大加快了延安市荒山绿化的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  相似文献   

13.
飞机播种造林,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远山区,是一种绿化速度快、效率高、省劳力、成本低的现代造林技术,是恢复与扩大森林资源的有力措施之一。我区于1981年在太行山中段的和顺、左权、寿阳三个县进行了油松飞机播种造林试验,总面积达10万余亩。为了研究飞播造林的可行性,总结经验,掌握规律,进一步提高飞播造林效果,促进飞播造林的广泛开展,我们于1983年4月18日至7月底对上述地区的飞播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一、飞播区的概况和顺县的万山、赵村播区位于和顺县西北部的横岭公社。主要山脉多为东北—  相似文献   

14.
1958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在榆林县西沙和东沙进行沙蒿、柠条、草木栖飞播造林试验。 1960年后,在延长、子长、榆林等县试  相似文献   

15.
<正> 河南省于1979年开展飞机播种造林工作。多年来一直以油松<太行山、伏牛山>和马尾松<伏牛山南坡及大别山、桐柏山>为飞播当家树种,由于飞播树种的单一化,限制了飞播范围的扩大,致使一些需进行飞播造林的地区不能进行飞播。特别是一些干旱、半干旱类型区和石灰岩分布区,飞播树种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探讨解决这一问题,1984年在卢氏县进行了飞播侧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正> 我省历年飞播造林后,常常由于种子发芽出苗阶段水分不足和鸟兽危害,严重影响飞播造林成果。在比较干旱缺雨的予北太行山区和予西崤山黄土复盖石质山地,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扩大飞播范围,加速我省荒山绿化,今年,我们在予北太行山的汲县飞播试验大粒化(泥丸)  相似文献   

17.
<正> 太行山南端自1982年开展飞播造林至今已有七年历史。几年来,我们针对该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飞播造林的技术要求,在播区选择播种量与播期确定等影响飞播造林成败的主要因子和播后管理及播区经济生态效益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截止1988年,共飞播造林3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行山中段土石山的飞播造林试验,对油松飞播造林的播区选择、播期的确定以及不同坡向、坡度,不同土层厚度和植被状况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调查总结。油松飞播造林有苗面积占到有效面积的66.8%超过部颁优级飞播造林40%的标准,亩均保存幼苗186.8%株。每造成1亩林,较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成本降低1.72元和8.87元,取得造林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省工省力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飞播造林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措施,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陕西飞播造林试验始于1958年,1969年首次飞播试验成功。此后,又进行了为期10年的扩大试验。从1980年起全省飞播造林转入正式生产阶段,每年以100—120万亩的速度迅猛发展。目前,全省飞播成林面积为70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个多百分点。商洛市连续31年飞播造林,面积达650万亩,已经郁闭成林280万亩,活立木蓄积700多万立方米。丹凤、山阳、商州三县(区)相邻的流岭两侧连片飞播林面积达110万亩,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飞播林基地。  相似文献   

20.
淅川县侧柏飞播造林效果分析①邢惠民(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为了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更好地解决低海拔、多阳坡的石质山区出苗保苗的问题,我们分别于1989—1990年在淅川县进行了飞播侧柏造林试验,现将调查情况初报如下。1自然条件淅川县位于南阳盆地鄂、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