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1):45-45,4
1901年,益阳地区中稻蓄留再生稻面积2.1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38.9kg,再生稻平均亩产159.9kg,两季合计亩产698.8kg。千山红农场连片种植582.5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50.6kg,再生稻平均亩产187.3kg,两季合计亩产737.9kg。其中该场一分场七队农户秦再奇种植2.0亩汕优63蓄留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510.0kg,再生稻平均亩产305.0kg,创益阳地区再生稻单产最高纪录。展示了益阳地区再生稻生产有着很大潜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再生杂交稻的增产潜力 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发展再生杂交稻,是增产粮食的一条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广西利用杂交中稻培植再生稻面积达3.98万亩,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河池地区农委和气象局,汇集国内外种植再生稻的有关技术资料,分析本地的中稻生长状况和气候特点,组织南丹、环江、罗城、河池、天峨等五个县市开展再生稻示范推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南丹县东河镇八步村参加示范活动的有112户,面积188.48亩,由于耕牛糟踏、洪水冲刷等方面的原因,实收面积151.78亩,平均亩产113公斤。内有8户农民再生稻6.88亩。…  相似文献   

3.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量109. 8千卡/平方厘米,80%保证率≥10℃积温为5059.2℃,年降雨量1151.1毫米,是双季稻的适宜种植区。但由于受生产条件等的制约,有近30万亩湖田至今仍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复种指数低。1984—1987年荆州地区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邓凤仪用杂交稻作再生利用研究获得成功,我市于1988年引入示范种植2000亩,头季亩产498公斤,再生稻亩产205公斤,两季会计703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153. 5公斤,增总产30.7万公斤。1989年种植31920亩,头季亩产51.5公斤,再生稻亩产244公斤,两季合计759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204…  相似文献   

4.
饶鸣钿 《中国稻米》1994,1(2):18-19
1993年福建省沙县高砂乡柳源村612亩汕优63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测产验收中稻平均亩产625.2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389.1公斤,两季亩产1014.3公斤,其中18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472.9公斤,首次实现我县中稻一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吨粮的再生稻连片百亩以上亩产超《纲要》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再生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川东南低海拔一季中稻区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和推广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1986~1989年收获再生稻1459.18万亩,平均亩产96.8公斤,共计生产稻谷14.12亿公斤。在适宜地区利用现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进一步发挥水稻杂种优势,增产稻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福建尤溪县洋中乡的联泽村,是边远穷山区,过去种一季晚稻,产量一直只400多公斤。自1989年起改种一季杂交中稻加再生稻, 420亩稻田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1年亩产过了吨粮,其中有140.7亩,两季亩产达1200多公斤,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高产经验,包括头季和再生稻主攻目标及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8.
1988年再生杂交稻发展较快,据农业部对四川等10省、区统计,再生稻面积为633.3万亩,总产可达5亿公斤,比1987年分别增加82.4%和43%。再生稻可减少繁殖、制种工序,是一种省种、省工、省投资的栽培方式,尤其在种两季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单季早、中稻地区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作再生稻的组合有汕优63、协优64、威优287、威优激等,一般头季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可亩产300公斤。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在于培育好头季稻,在安排好“两个安全齐穗期”的前提下,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作一整体过程来抓。  相似文献   

9.
一 在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987年我省吃粮田开发示范,在上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进展。按习惯面积统计,全省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面积达319.8万亩,比上年扩大114.8万亩。有89个乡、2744个村、39163个组成建制亩产过吨粮。与此同时,还抓了中低产田升级、一季中稻和早土多熟制亩产过千斤的开发示范,全省有217.26万亩中稻,36.1万亩旱粮亩产过千斤,有5个县一季杂交中稻亩产过千斤,开创了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的新纪录。全省亩产过吨粮和过千斤的田、上共573.16万亩,一只占粮食耕地11.8%,而生产粮食gi.48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杂交稻的增产优势能在再生稻中得到发挥,提高山区粮食自给能力,融水县农技推广站从1988年开始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再生稻的面积由1988年的781亩发展到1992年的23026.4亩;亩产由76.5kg提高到190.87kg;成功率由1988年的7.81%提高到1992年有76.78%。1992年组织验收的洞头样板点,502.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298.63kg,头季稻平均亩产529.43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828.06kg。其中103.28亩,头季平均亩产573.93kg,再生稻平均亩产338,28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达912.21kg。现将有关试验示范技术经验总结如下。1组合选择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气候…  相似文献   

11.
中稻———再生稻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变一季为两季 ,是改革耕作制度 ,提高稻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增加稻谷总产量的重要途径 ,符合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中提出的“短、平、快”要求 ,因而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发展再生稻列为全省“粮食工程”的主体开发项目之一。培植再生稻投入少 ,时间短 ,效益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水稻的潜伏芽的存活能力是决定能否培植再生稻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探讨稻飞虱对再生稻稻桩芽活力的影响 ,对指导头季稻稻飞虱的防治 ,提高再生季产量成为必要。1 …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再生利用研究始于50年代。自70年代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一些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杂交水稻再生利用研究。1975年广东肇丰地区农校利用珍珠矮A×IR66培植再生稻头季亩产532.5公斤,再生稻亩产242.3公斤,合计亩产774.2公斤。近几年来,由于常规再生稻品种后季有效穗数不多,每穗实粒数少,产量低等原因,常规再生稻品种的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出现了徘徊局面。  相似文献   

13.
覆膜栽培对中稻-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 ,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下 ,萌发再生蘖 ,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称为再生稻。水稻再生利用是一种省工、省种、省肥、省水、省药、种一季收两熟的高效水稻栽培技术 ,1996年以来 ,在浙西南山区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至今已累计推广近7000hm2,共增产稻谷2.83多万t,增值3200多万元 ,增加纯收入2100多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山区烂糊田的中稻 -再生稻产量这一问题 ,一直是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难点。为了探索烂糊田中稻 -再生稻高产途径 ,我们借鉴地…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17日,水稻研究所组织同行专家,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示范片,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02亩,再生稻平均干谷亩产328.36公斤,加上头季亩产494.12公斤,两季亩产达822.48公斤。采取机械化插秧措施的"甬优2640"和"泸优明占"两个品种,再生季亩产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0月17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组织同行专家,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示范片,对福建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02亩,再生稻平均干谷亩产328.36公斤,加上头季亩产494.12公斤,两季亩产达822.48公斤。采取机械化插秧措施的"甬优2640"和"泸优明占"两个品种,再生季亩产分别是  相似文献   

16.
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光江 《作物研究》2003,17(2):96-96,98
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种轻型栽培技术,因其省工省种高效,而深受农民的青睐。1998年道县富塘乡曹家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0.38hm2,两季产量12130kg/hm2,其中再生稻产量达4500kg/hm2。2002年,全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面积23.1hm2,占全村稻田面积的92.7%,两季产量12000kg/hm2。2002年,全县此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0hm2,两季产量11500kg/hm2,其中再生产量3000kg/hm2。1 少耕直播栽培的好处1.1 再生穗多少耕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一次播种,两次收获,不仅节省秧田,而且节约了种子。每公顷用杂交种量18.7~22.5kg,而常规栽培法两季用杂交种量每公…  相似文献   

17.
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近年在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发展较快。四川省1986~1989年累积发展再生稻面积1459.13万亩,总产14亿公斤。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已成为一种新的耕作制,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我国南方稻区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再生稻研究概况及国外再生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84年汕优63在我县不同海拔设点示范,获得亩平693.65公斤的高产,比其它老组合亩增153.5公斤,增产28.4%。1985年推广达4200亩,平均亩产干谷568.7公斤,比一季中稻品种亩增239.5公斤。1986年全县推广达6.2万亩。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0月6日省作物学会水稻学组组织有关单位八位同志前往湖北,实地考察了湖北省农科院的再生稻高产现场,并观看了1985年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幻灯片。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从“IN40”中选择一特殊变异株培育而成再生稻新品种“40—1”,1984年在本所试种1.14亩,获得成功(头季稻亩产520.8公斤,再生稻亩产311.4公斤,两季亩产832.2公斤)。1986年在黄岗县及龙感湖农场各示范种植200亩,再次获得成功。黄  相似文献   

20.
冈优22不同种植密度及方式进行裂区试验结果在亩植1.2-1.8万穴和行株距比1:1-3:1范围内,随亩植穴数递增和行株距比递减,头、二季产量均上升。亩植1.8万穴、行株距比1:1、2:1、3:1和1.5万穴,行株距比1:1,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均可达吨粮,分别为1044.3、1036.3、1002.0和1010.2公斤。共同特点是中稻,再生稻有效穗大,穗实粒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