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德哥(Mudgo,以下简称M稻种)和台中1号(TN1,以下简称T稻种)是褐稻虱生物型测定和水稻抗褐稻虱性能鉴定的常用标准品种。前者对褐稻虱具高抗性;后者对褐稻虱具高感性。但两者的抗(感)虫性的极限究竟如何?目前尚未见有资料介绍。  相似文献   

2.
阔叶野生稻对四种主要害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抗虫性评价方法,用华南4种主要水稻害虫对151份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作抗性评价,取6个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分析。结果认为:阔叶野生稻对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高抗,优于抗性对照品种IR36,抗性机制主要是非嗜食性;对白背飞虱中抗;对三化螟和稻瘿蚊则高感。  相似文献   

3.
东乡野生稻抗褐飞虱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生稻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协青早B构建的2套材料,开展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鉴定研究。先以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为材料,应用褐飞虱田间种群进行抗虫鉴定,检测到2个抗褐飞虱QTL,其中,qBph2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RM29–RG157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22.2%;qBph7位于第7染色体RM11–RM234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43.7%。进一步以协青早B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3F3群体,应用褐飞虱生物型I、II和III进行抗虫鉴定,QTL分析表明qBph2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qBph7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I。这2个QTL对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迄今已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7个,其中16个为显性基因,11个为隐性基因,至少定位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本文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其分布特点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简述了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讨论了抗褐飞虱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利用优良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的保持系先B、天B、盟B、龙特甫B和桂B中。结果表明,获得稳定的单抗性基因导入系1436份和双抗性基因聚合系144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Xa2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对抗稻白叶枯水平达到中抗和接近高抗的水平(1.1~3.0级),Bph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抗褐飞虱水平达中抗到抗的级别(3.2~4.0级)。农艺性状分析显示多数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差异不显著,只有少数聚合系有1~2个性状的差异。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9.6%~97.8%,等位性位点纯合度达95.6%~99.9%。初步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的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保持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建立完善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遏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既利用水稻自身的抗虫性。迄今为止,已经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成功鉴定出30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其中26个主效抗性基因已被定位,显性基因Bph14已成功克隆,但仅少量主效抗性基因被育种家利用并培育出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生物型和抗性机理、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基础及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趋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稻褐飞虱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稻区中稻晚熟品种及晚稻品种的主要害虫。培育抗性水稻新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接虫鉴定的方法,将Bph14和Bph15基因分别导入到自选恢复系赣恢2688、赣恢4864和中组14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改良恢复系R1、R2和R3。分子标记检测表明三个改良恢复系都携带纯合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三个改良恢复系R1、R2和R3皆高抗褐飞虱;改良恢复系与4个不育系配制的组合之间抗性存在差异;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单穗重共7个农艺性状与受体恢复系差异不显著。证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得了抗褐飞虱的改良恢复系R1、R2和R3,为选育抗褐飞虱杂交稻提供了重要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安两优青占是用温敏两系不育系安湘S与青占(抗蚊青占选)配组育成的高抗稻瘿蚊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有效穗多,穗大粒多,抗稻瘟病、稻瘿蚊,适应性广.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号为2004022号).  相似文献   

10.
培育水稻恢复系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褐飞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和Bph24(t)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广恢998、9311、R15、明恢63、R29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Bph3导入系32份和Bph24(t)...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病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方水、陆品种抗两病两虫性进行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褐稻虱、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分布情况。对抗性频度较高的抗稻瘟病性、抗白叶枯病性从水、陆稻,熟期,不同稻作区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品种频度高,分别为45.86%和50.34%,高抗率仅为0.75%和2.05%,抗率分别为24.81%和15.75%;抗褐稻虱、白背飞虱品种频度很低,分别为4.51%和3.34%,高抗褐稻虱品种2个,无抗至高抗白背飞虱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种质频度和强度均是陆稻高于水稻。纬度、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稻瘟病抗性强度低;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强度高;冀南零星种植亚区抗性强度最高。抗白叶枯病种质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温热条件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
稻属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效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旨在筛选抗褐飞虱水稻材料,研究其对褐飞虱抗性机制。通过苗期抗性鉴定、成株期抗性鉴定筛选出了2份新培育的水稻材料,并对这2份水稻材料进行了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的抗性试验。在苗期1105113表现为抗虫级别,1105096为高抗,在成株期1105096和1105113对褐飞虱均免疫;褐飞虱若虫和成虫均对1105096和1105113具有较强的忌避性;1105096和1105113对褐飞虱若虫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1105096和1105113对褐飞虱的耐害性较弱,抗生性较强。这2个水稻材料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褐飞虱具有良好的抗性效果。同时,这2个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兼具有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其中抗生性作用较强,耐害性作用较弱,均可用于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七五”期间广东省在对稻种资源进行抗稻瘟、白叶枯、褐稻虱、白背飞虱的鉴定过程中,筛选出一批单抗、双抗、三抗的广东地方稻种资源,有的作为育种亲本材料利用,已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虫性遗传与育种研究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综述了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褐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瘿蚊和黑尾叶蝉的抗性遗传育种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并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利用筛选出的抗源培养出了不少单抗或兼抗的优良品种。在实际应用中水稻抗虫性可与其它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虫品种是目前公认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策略。本研究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将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9、Bph14和Bph15单独和聚合导入到节水抗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获得了一系列含有单基因、双基因、三基因和四基因的改良系。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评价这些基因在旱恢3号背景下的效应及相互作用。表明单基因改良系中, Bph9的抗性最强,且Bph9 Bph6 Bph15 Bph14;在聚合改良系中,抗性均优于单基因改良系,四基因聚合改良系的抗性最强,不同基因型组合的抗性效应是Bph6+Bph9+Bph14+Bph15Bph6+Bph9 Bph6+Bph9+Bph14 Bph6+Bph9+Bph15 Bph6+Bph14+Bph15 Bph9+Bph14+Bph15 Bph14+Bph15。在自然条件下,改良系与旱恢3号在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与旱恢3号相仿或略差。本试验表明单独和聚合导入Bph6、Bph9、Bph14和Bph15基因能显著提高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这4个基因的加性效应明显,可为今后节水抗旱稻抗褐飞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7.
稻褐飞虱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褐飞虱别名褐稻虱、稻褐飞虱,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食性较单一,只危害水稻及普通野生稻等稻属植物。一、为害特点成、若虫都能危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下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用口器刺吸水稻汁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已有人探索和利用天然抗性系统解决水稻生产中的褐飞虱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本地籼稻品种和两个野生近缘种澳洲野稻和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到至少12个褐飞虱抗性主基因。  相似文献   

19.
<正>全国农技中心日前印发水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监测结果,指出目前褐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噻嗪酮已不适于防控褐飞虱。2013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全国10省(区)28个监测点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结  相似文献   

20.
1987~1990年,对3255份四川地方稻种资源进行了抗稻瘟、白叶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鉴定。筛选了一些高抗、双抗(中抗)、多抗(中抗)的资源,可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