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二月兰种带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带真菌是植物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本研究以重要绿肥作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离培养、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旨在明确二月兰种带真菌种类,探讨其种带真菌与田间病害发生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获得二月兰种带真菌5属7种,分别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附球菌属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镰刀菌属变红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哈氏霉属顶孢哈氏霉(Harzia acremonioides),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 sp.)真菌;其中芸薹生链格孢是导致田间二月兰叶斑病的病原。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二月兰种带真菌25属30种,包括常见致病菌芸苔链格孢、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孔状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 var. exigua)、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可见,二月兰种带真菌多为常见致病菌,应进一步开展其致病性研究,关注种带真菌与田间病害发生的相关性,据此研发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我国西部草场危害最为严重的5种疯草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分析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对采自青海和内蒙古的小花棘豆、变异黄芪、黄花棘豆、急弯棘豆和甘肃棘豆等疯草样品,分不同部位对疯草内生真菌进行常规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种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从我国西部草场5种疯草中分离出10种内生真菌,即小双胞腔菌、层出镰刀菌、拟青霉菌、子囊菌、球状茎点霉菌、细链格孢菌、砖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焦曲霉和褶皱裸孢壳菌,其中镰刀属和青霉属内生真菌为优势菌种,分别占所有菌种分离总数的21.1%和37.3%。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疯草中存在多种内生真菌,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优势菌种存在一定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林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演变规律,按照空间换时间法,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大时间跨度下不同栽植年限(10 a、80 a和200 a)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 a、80 a和200 a树龄桑树根际土壤真菌共有的门为9个,各树龄桑树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相同,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第1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前5优势菌属均为杯盘菌属(Cibo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土球酵母属(Solicoccozyma)、镰刀菌属(Fusarium)、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随着树龄的升高,土球酵母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镰刀菌属和杯盘菌属的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降低。对优势菌属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氯离子含量,其次是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盐量和钠离子含量。栽植年限的增长提高了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和均匀度,改变了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减少了子囊菌门真菌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产毒霉菌现在已明确能产生对人体毒害作用的霉菌有300多种,主要是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 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霉菌产生。1.1曲霉菌属包括黄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棕曲毒、寄生曲霉、棒曲霉等。表面一般是绒毛状,开始为灰白色或白色,长出孢子后因菌种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它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多种毒菌毒素。1.2镰刀菌属包括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前病镰刀菌、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一般呈白色绒…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牧草种子丸粒化技术,试验采用平皿测定法对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种带真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外部带真菌的带菌量为34 400 cfu/g,裸种子外部带真菌的带菌量为26 600 cfu/g;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外部带真菌的种类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镰刀菌属(Fusarium)、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和附球菌属(Epicoccum Link),同时还检出了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丝核菌属(Rhizoctonia)、腐霉属(Pythium)等真菌。无论是中华羊茅丸粒化处理后的种子还是裸种子,种子内部带真菌的种类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和根霉属(Rhizopus);与裸种子内部带真菌相比较,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内部带真菌的种类变化不大,但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内部带真菌的带菌率有所增加,而且种子内部带真菌的分离频率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和胀果甘草(G.inflate)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甘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间及同一种类不同组织间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胀果甘草根(B1)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丰富,光果甘草果(L4)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差。对DGGE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共获得25条序列,归于枝顶孢属(Acremon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绿僵虫草属(Metacordycep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锤舌菌属(Leotiomycet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帚枝霉属(Sarocladium)、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曲霉属(Aspergillus)11个真菌属,其中链格孢属为优势菌属,占总数的32%。甘草根、茎、叶、果、皮组织的内生真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根与茎组织多样性最丰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塔里木盆地药用植物甘草蕴藏着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分离内生真菌的植物来源。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菌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主要是有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T-2毒素等及其相应的产毒真菌,至于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尚未见有报道。考虑到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是玉米等谷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西南大学后山实习草场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株根腐病进行了研究。实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所取样本根部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发现,该草场人工栽培紫花苜蓿根部带菌率平均为49%。该草场苜蓿根部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镰刀菌1(Fusarium sp1.)、镰刀菌2(Fusarium sp2.)、粉红胶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无孢菌丝体6种。此外还自样本根部分离到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青霉(Penicilliumsp.)两种腐生真菌。未产孢真菌,有待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9.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方香玲 《草地学报》2021,29(7):1599-1604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西瓜(Citrullus lanatus)、香蕉(Musa nan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具有开发潜力的新型微生物资源。为了从药用植物猫爪草中分离有生物活性的内生真菌,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内生真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结合进行菌株分类,圆纸片法和对峙培养法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栽培猫爪草的根、茎、叶中分离纯化获得23株内生真菌,形态学初步鉴定为7个属;检测到有8株内生真菌对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原真菌核盘菌、灰葡萄孢菌都有抑制作用。同属镰刀菌(Fusarium sp.)的菌株R1、L6、L11,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2及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L2菌株具有开发生物防治药物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赤霉菌毒素中毒 赤霉菌为镰刀菌属真菌,有性期为玉米赤霉,无性期为禾谷镰刀菌。赤霉菌孢子生存在土壤中,在适宜条件下能侵害小麦、大麦、玉米和稻谷等,并在其中产生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等毒素,猪因食入未经处理且染有赤霉病的谷实类饲料而发病。  相似文献   

12.
尖孢镰刀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与属内多种菌难于区分,为准确鉴定豆科牧草上的尖孢镰刀菌,本研究基于尖孢镰刀菌与其他镰刀菌的核糖体DNA基因间间隔区IGS(intergenic spacer)序列间的差异,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检测体系可以特异地从尖孢镰刀菌中扩增出一条1081 bp的条带;引物P1/P2对尖孢镰刀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阈值为100 pg,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检测灵敏度为100个孢子/g土;同时,引物P1/P2也可以对发病牧草根部组织中尖孢镰刀菌的存在进行特异性检测。检测体系可不经过室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即可有效的从土壤和病株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检测鉴定,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豆科牧草根腐病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单端孢霉烯毒素 单端孢霉烯毒素(trichothecene)是包含200~300种化合物的一类毒素,其中包括T-2毒素、二乙酰藨草镰刀烯醇(diacetooxyscirpenol,DAS)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这些毒素常见于农产品中(Desjardins等,1993).它们通过在核糖体水上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具有免疫抑制性和细胞膜毒性,可诱使细胞凋亡(Sharma,1993;Shifrin和Anderson,1999).单端孢霉烯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对胃肠道的影响,如引起呕吐、腹泻和肠炎;此外,贫血、白细胞减少、皮肤刺激、拒食、生长减缓和繁殖障碍等症状也很普遍.若干种镰刀菌及相关属的真菌会产生单端孢霉烯毒素.看来,除了DON外,大多数单端孢霉烯毒素污染发生在谷物收割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广西各猕猴桃产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作者于2021年8-9月采果期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及宜州市等5个市15个猕猴桃主产县38个代表性果园的成熟果实进行病果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获得174份真菌材料和5份细菌材料,分别使用鉴定真菌的通用引物ITS1/ITS4和鉴定细菌的通用引物27F /1429R做PCR 扩增。将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15个主产县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葡萄座腔菌科的2个属Botryosphaeria和Neofusicoccum、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菌属(Diaporthe)、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毛霉属(Mucor)和类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其中葡萄座腔菌属、间座壳菌属、二孢菌属和Neofusicoccum为主要真菌,分别占获得真菌材料总份数的47.70%,29.89%,9.20%和6.90%,毛霉属和类拟盘多毛孢属为猕猴桃果实病原菌系首次报道。病原细菌种类有葡萄杆菌(Gluconobacter)、Atlantibacter 和泛菌属(Pantoea),这3个属的细菌在猕猴桃果实病原细菌相关报道中均未见报道。鉴定结果初步锁定了广西猕猴桃果实病害病原菌种类,可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ZEA),过去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等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非类固醇类,但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真菌毒素[1].ZEA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小麦、高粱等谷类作物、发霉的饲料以及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中.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但苜蓿根腐病成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是镰刀菌,其中的尖孢镰刀菌、茄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等被认为是侵染根部的真菌中的优势种。生物技术是当前植物抗根腐病育种中的一个应用热点,它具有目的性强、育种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镰刀菌的特点镰刀菌 (Fusarium)属霉菌的一个种属 ,它和青霉、曲霉一样分布极广 ,种类繁多 ,比较常见的有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拟枝镰刀菌、茄病镰刀菌等。镰刀菌菌落一般呈白色绒毛状 ,菌丝发达 ,内含大量分生孢子 ,常产生可溶性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 ,大型分生孢子大多呈镰刀形、多隔 ;小型分生孢子有卵形、梨形、圆形、柱形等。镰刀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玉米赤霉烯酮 (ZEN)、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丁烯酸内酯等。镰刀菌是一种所谓的…  相似文献   

18.
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扁豆(Lens culinaris)是甘肃中部地区普遍栽培的小杂粮之一,既是经济作物,又是轮作倒茬和肥地作物。会宁县种植的小扁豆近年来死亡严重,为查明其死亡原因,开展了田间调查与病原物研究。2012年,当地小扁豆根腐病的发病率为58.4%,死亡率为43.2%,从发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出的真菌从形态学上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分离率分别为55%、18%和9%,以ITS为引物扩展真菌的DNA,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此3种镰刀菌均能显著(P0.05)降低植株的根长和干重,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木贼镰刀菌,此2种镰刀菌还显著降低植株的鲜重和株高,但3种镰刀菌均未对出苗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P0.05)。在发病田间采集的土壤中播种小扁豆,与灭菌土壤中栽培的植株相比,未灭菌土壤中植株的根长和根干重显著降低。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菌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均不强,干旱可能是导致镰刀菌在田间危害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植物内生菌是产生新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资源。试验欲从中草药葎草中分离具有抗致病菌的内生真菌,为防治畜禽疾病提供新型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来源。试试从葎草中分离出21株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SS3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该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SS3具有镰刀菌属的表型特征,经过rDNA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JF262912)分析,该菌与镰刀菌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本试验首次分离药用植物葎草的内生真菌,其中具有抗菌特性的内生真菌SS3经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其属于子囊菌亚门[Amon Asc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