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宝柱  祝永慧 《福建茶叶》2016,(12):204-205
我们今天开展的跨文化教学,实际上都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不同的文化形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对比,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差异性价值”如何共同相处、“和而不同”这一目标。中英两国茶礼仪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饮茶的时间向度上“自由茶”与“下午茶”的分野、饮茶的着装向度上便服与正装的分野、饮茶的习俗向度上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野。这几个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实现工业革命后在经济基础上表现出的工业化经济的消费价值偏好、哲学观念上的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基于中英茶礼仪差异性的跨文化教学应当遵循包容原则、和谐原则、文化自信原则。  相似文献   

2.
茶入风俗     
我国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茶入风俗”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份。“茶入风俗”不同于“风俗饮茶”,风俗饮茶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生活习惯中形成的不同饮茶方式,而茶入风俗则是指的以茶为媒介物的民间习俗,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尤为  相似文献   

3.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茶赞茶寮茶商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茶赞 隋代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并创立了科举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经济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了他们一条出路,推动了如天文、历法、经学、医学、绘画等的发展,这就为饮茶习俗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饮茶说音乐     
饮茶时伴以音乐,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古人在论及茶之所宜时也认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提出了“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优雅环境和事宜。  相似文献   

6.
宁夏特色茶饮“八宝茶”,也称“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汉族饮茶习俗传入西北,与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茶品。西北作为我国最有历史气息的地区之一,茶文化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本文主要以宁夏特色茶饮“八宝茶”为例,对西北区域茶饮文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竹筒茶文化     
梁名志  方成刚 《茶叶》2005,31(4):262-264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茶饮过程中,把茶叶与竹充分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灿烂的竹筒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勤劳与智慧。竹筒茶种类颇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以竹筒作为煮饮茶工具一茶壶、茶杯,(布朗族的青竹茶最为代表);二、以竹简作为烤制茶工具,(傣族的竹筒香茶最为代表);三、以竹筒作为贮茶工具.(布朗族的酸茶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从茶历史、茶俗及饮茶方式、茶文学这三个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茶名和茶的引申义两个方面才“茶语”翻译提出相关看法,希望能够对当前茶文化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方金福  陈栋  郑如钦 《广东茶业》2002,(1):26-29,22
广东茶产业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其时广州已是我国最古老的出口茶埠。唐代以前,饮茶者只限贵族、官吏和僧尼,饮茶方法似喝菜汤一样,以为疗疾、驱眠或解渴。唐德宗贞元八年,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己经出现。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  相似文献   

10.
古人常用“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概括南北两地风土人情,仿佛煮茗烹茶之事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并无瓜葛。殊不知茶已随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而悄然北上,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境遇。本文从器、烹、礼、寓、忌等五个方面对蒙古族“茶境”进行系统探索与阐述,旨在为蒙古族饮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和基诺族为高度聚居的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布朗族全省近9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州,勐海县布朗山、打洛、巴达、西定等中缅边境一线是布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基诺族全省近2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境内,景洪市基诺山是主要聚居地。 布朗族和基诺族都是云南较早栽培利用茶树的民族之一,种茶历史均达一千多年。在基诺族中甚至还有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率部南征时传授茶种的传说。 在漫长的茶树栽培利用过程中,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布朗族、基诺族至今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吃茶习俗,即以茶当…  相似文献   

13.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随着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今后茶资源利用将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即立体化、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饮茶与“吃”茶并存。  相似文献   

14.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15.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13,(11):36-38
茶的传播包括对茶的饮用和种植两方面的意义,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先秦时期茶仅局限于巴蜀地区,还没有冲破地域文化的束缚,充其量只是一种区域文化。因此,这种传播局限性明显,影响不大,辐射性小,只能充作茶的前传播时期。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茶由西南巴蜀之地向外逐渐传播。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之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风气正式形成,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日趋转盛。故关于茶的传播,这里主要围绕饮茶知识、饮茶习俗的发展来展开。  相似文献   

16.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17.
民族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的风情。白族“三道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久负盛名,茶分三道,味各有异,表达的涵义不一样,泡饮的技艺也独特:第一道称“苦茶”。即先把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热,然后放入一撮茶叶,用手握砂罐,边烤边抖动,待茶叶色泽变微黄色,散发出清香时,立即冲入少许开水,这时“嚓”声如雷,茶水翻腾,如“绣球花”盛开的泡沫溢出罐外,这是吉祥的象征,这叫这一道茶称作“雷响茶”。主人给客人斟茶非常讲究,遵循“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专客例规,先在小小茶杯斟入三…  相似文献   

18.
饮茶话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茶馆饮茶,一人为独饮能得神。“独携夫上小园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二人为对饮能得趣。寒夜与友同桌对饮,促膝相谈,“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得茶之趣。三人成品饮能得味。三口为品,三人同桌,各舒己见,可领略茶之味。四人以上为聚饮能得乐。多人聚集,以茶为友,举办茶宴、茶话会,一边品赏茶的香色味,一边畅谈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乐无穷。茶馆,有的叫茶楼、茶坊、条居、茶屋、茶室、茶社、茶园、茶庄、茶肆、茶轩、茶苑,叫法不同但都是饮茶场所。现代的茶馆装饰古雅,自然质朴,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为倡导“茶为国饮”,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营造“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弘扬“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思想,中国茶叶学会、广东省茶叶学会和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已经携手各有关单位成功举办了8届“全民饮茶日”广东区域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结合申报书,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具体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内涵,项目申报标准、涉及到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项目实践者、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参与该项目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有关单位等,并对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以及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将会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