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2.
离体接种具有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易于控制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因素,故在植物抗性鉴定中应用价值较大。有关水稻体接种技术,前人已作大量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将其用于:(1)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生理小种变化监测;(2)抗病品种或抗原的抗瘟性鉴定;(3)高效农药的筛选等。它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及时指导稻瘟病大面积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及离体叶片选择鉴别水稻品种有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稻瘟病菌种群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洁  杨学辉  何海永  金星 《种子》2004,23(11):7-9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2~2003年采自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遵义、毕节、铜仁、六盘水和贵阳等八个地区22个县(市)的12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接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29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小种的出现频率达49.61%,ZA群小种的出现频率为33.33%,这两个种群为贵州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和次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
1981~1990连续10年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群及分布的研究,先后对总计435个菌株鉴定为7群12~18个小种。在明确各地区小种分布的同时,确定各地优势小种一直为ZG群,与生产上栽培品种抗性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相一致。用日本单基因品种对多数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具有Pi—Z~t,Pi—b,Pi—ta,Pi—ta~2,Pi—K~m基因型的品种致病率较低,对其它基因型品种致病率较高。稻瘟病菌变异的研究表明,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穗颈稻瘟病斑上分离的单孢,接种鉴定所属小种有差异;同一病斑上多次继代分离的单孢,其生理小种差异也很大。由此证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很大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重庆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涪陵区农科所开展了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以便明确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变化趋势和水稻品种抗瘟性情况,为防治稻瘟病流行危害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监测鉴定结果如下:1.2015年小种监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复杂多  相似文献   

6.
赣香A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已经在省内外配组应用。为了弄清赣香A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利用江西和福建省稻瘟病重发区进行自然鉴定,并用江西省26个市、县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的生理小种:ZA(24个)、ZB(70个)、ZC(18个)、ZD(3个)、ZE(2个)和ZG(5个)群,计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和浙江省稻瘟病优势及致病性较强的10个混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赣香A在江西井冈山稻瘟病重发区叶瘟为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省将乐县稻瘟病发病区连续四年鉴定,表现苗瘟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区鉴定,苗瘟为0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发病率显著低于诱发品种,中抗稻瘟病;浙江省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苗瘟为0级,高抗叶瘟。通过用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别对赣香A接种鉴定,以广抗品种特特普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对照,赣香A对8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76.23%,对28个菌株表现出感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22.95%,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高感;对照广抗品种特特普对99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81.15%,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0.82%;赣香A对ZA、ZB、ZC、ZE群和ZD7、ZG1生理小种,抗性频率达到62.5%~100%,而特特普对ZA群生理小种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仅为4.17%,说明赣香A表现出广谱抗性。通过比较赣香A与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对122个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可知,赣香A的抗病性,比所测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中抗病结果最好的Pi-Zt(抗病率74.59%)要好。。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表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形成及病原物的变异,小种的变化随品种的更替而变化,这是各稻区的普遍规律。我国在1976年成立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以后,经过研究筛选出特特普等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并在全国应用,初步探明了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是东北粳稻的主产区,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复杂多变,一些抗病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抗性逐渐丧失,造成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转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水稻及其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最严重病害之一,探索利用外源基因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水平对现代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T2代起逐代增加抗性选择压,采用苗期人工混合接种和病圃田自然诱发等鉴定方法,对转基因水稻后代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在T5代获得了7个稻瘟病抗性极显著增强的转McCHIT1基因水稻稳定株系。通过7个生理群26个生理小种的115个稻瘟病有效单孢菌株苗期抗谱测定,这7个株系的抗病频率为52.2%~61.4%,比受体对照缙恢35 (36.8%)高16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增加了对ZE群生理小种的抗性,提高了对ZG群、ZF群和优势种群ZB群生理小种的抗性。C36-2-1、C21-6-2、C21-3-1等3个株系的结实率达80%以上,是丰抗结合较好的转McCHIT1基因株系。McCHIT1基因具有广谱抗性,将其遗传转化水稻,采用“逐代增加选择压,抗中选抗”的方法,可筛选出稻瘟病抗性优良、抗谱明显拓宽、产量性状较好的转基因稳定株系。  相似文献   

9.
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小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6年对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分别采用了3套鉴别品种,即用7个中国统一的鉴别品种、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33个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已知单基因系,分析近几年宁夏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经测定宁夏有3群9个中国小种,ZA1,ZC17,ZC7小种为优势小种;根据稻瘟病菌与日本1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区分为18个毒性类型,其中637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且毒力频率高,成为宁夏的优势小种。该小种的毒力谱很广,能侵染除Pi-z,Pi-ta,Pi-b基因外的大多数已知抗性基因,中国小种ZC17及637小种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上值得密切关注的小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通常进行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研究中,大多采用稻瘟病菌优势小种混合接种方法来测定品种的抗瘟性。由于同一小种不同菌株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致病类型,因此“代表性菌株”的代表性是有局限的。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直接用“大量的田间菌株”来进行品种抗瘟性鉴定。为了更有效、准确地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江西省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为材料,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基因对基因的假说,直接研究了寄主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基因分析与抗病育种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黑龙江省稻瘟病危害程度加重,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解当地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的组成与分布,有针对性地利用抗性基因,选育抗病品种和使之合理布局,本文利用9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3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12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出55个日本小种,优势小种为017、077、037、377和047,总频率为42.29%。鉴别力比较结果证实日本鉴别品种比中国鉴别品种更适合于当地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小种分化研究。在12个主栽品种中,除龙粳14、龙盾104外,其他品种已经或正在丧失对稻瘟病的抗性。Pi9基因在所有积温区对稻瘟病菌株的抗谱都最广(平均94.80%),是当前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上极有价值的抗性基因;基因Piz-5(CA)、Piz-5(R)、Pita-2(R)、Pita-2(P)、Pi12(t)和Pi20(t)对供试菌株有高于70%的抗谱,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黑龙江省当前抗稻瘟病育种的策略应该是,在利用抗源龙粳14、龙盾104和Pi9的基础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聚合一至多个广谱抗性基因;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毒性及其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6年对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的结果表明, 小种337、 237、 003、 137和537为该稻区的优势小种, 不同地区优势小种的分布及病原 菌群体的 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别。 对病原菌群体进行毒力频率分析的结果发现, 该稻区的稻瘟病 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z、 Pi-zt、 Pi-t和未知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F-21-6  相似文献   

13.
不同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稻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可为快速直线增长型、先快后慢增长型和缓慢直线增长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菌株的DNA指纹及其与小种致病性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朱衡  蒋琬如 《作物学报》1994,20(3):257-26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对培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利用一套鉴别品种区分小种既复杂又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日本稳定菌株北1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了一套含重复顺序的克隆,2 个克隆被证实具有高度的多态性。用其中的POR6对17个稻瘟病菌株Southern分析,获得了可分辨和重复的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温室人工接菌法探讨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对水稻品种温室苗瘟抗性率与田间叶瘟抗性率、穗颈瘟抗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表现正相关关系(r=0.5435),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穗颈瘟抗性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83**,p<0.01),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与穗颈瘟抗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2*,p<0.05)。因此,认为利用可控温室代替田间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是可行的,而且根据苗瘟、叶瘟的抗性鉴定结果推测穗颈瘟的抗性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Differential breeds were collected in 4 counties(or divisions) in Qianjiang rice region during 1996-2000 and 203 single conidia isolates are obtained.The isolates were assessed on 7 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ies,and 6 groups and 39 races were identified.Among them,grou PZB were the predominant races with 66.50% of isolated frequency,ZA13 is the frequency of 7.88%,ZB1.5.13.15.16.32 are the frequency of 5.91%,4.43%,20.69%,7.88% and 4.43%.They are all important races.38 races are detected that show grou PZB are 86.84% in all races.  相似文献   

17.
基于稻瘟菌毒性相关基因的指纹类型与致病型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8对稻瘟菌毒性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其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单孢分离培养的不同地理来源的44个菌株,获得其指纹。利用18个丽江新团黑谷(LTH)单基因鉴别寄主对其中的31个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用SPSS11.5聚类分析,根据31个菌株在18个LTH NILs上的抗感反应,在Lable No.10的位置,将菌株分为7种致病类型。将上述的两种不同的聚类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通过毒性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划分出的指纹类型与用菌株在LTH NILs的抗感反应划分出的致病型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3年采集的478个单孢菌株,利用日本的12个鉴别寄主和中国的7鉴别寄主两套鉴别体系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型进行分类,鉴别出优势小种为77.7、377.7、737.5、100、ZE1、ZG1;强毒力小种为437、777.7、777.1、ZA9、ZA1、ZA13;利用优势菌群和240个供试单孢菌株对63份外引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筛选出抗谱80%以上的资源有G39、吉粳88、沈农9903,可以广为利用;同时得出利用优势小种和强毒力小种对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是一项简单而准确的初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