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鸡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聚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鸡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起源于孵化前胚盘的明区,而后逐渐迁移至胚体的头前侧部的生殖新月区,并于孵化约22h时,大量聚集于此(31 ̄38个),随着鸡胚内,外血管的发育,PGCs则进入血管中,并顺着血管于孵化约36h(10期)时首次迁移到胚体上。孵化至44 ̄52h(11 ̄13期)时聚集(约105个)于胚体的心脏、大血管及头部间充质中。最后,PGCs于孵化62h(17期)时大量迁移至胚体后  相似文献   

2.
鸡胚PGCs迁移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采用连续切片法进行鸡胚胎显微观察,研究鸡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特性及其与性腺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孵化53-56h时鸡胚PGCs到达未来性腺形成区域(体腔上皮),且在PGCs到达之前,这一区域已开始增厚;孵化53-56h时,体腔上皮的脏壁层发现有PGCs,说明生殖嵴的发生亦在此期。(2)PGCs最终迁移至增厚的体腔上皮,部分体腔上皮的增厚区域趋向中肾,说明中肾和生殖的发生均有体腔上皮增厚活动的参与。(3)孵化前5d,PGCs仍保持典型特性;卵化7d后,PGCs细胞质中的糖原完全消失。(4)PGCs刚进入未来生殖腺形成区域时呈无序排列,孵化6d时大多数从中紧侧向外移动,排列于未来性腺的上皮层,此时性腺已具有雌雄分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虹鳟(Salmo gairdneri Richardson)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特征、起源、迁移和数量变动。结果表明:1)虹鳟PGCs的鉴别特征是细胞体较大、细胞界限清楚,核较大,核仁明显,核膜外或线粒体丛间含有生殖致密体(Germinal Densc Bodies,GDBs);2)PGCs起源于原肠晚期的预定中胚层;3)PGCs向生殖腺原基的迁移是随着胚胎的形态发生运动而进行的被动过程;4)迁移期PGCs的数量为70~90个。研究发现,虹鳟PGCs中的GDBs常位于核膜孔附近,推测它可能来自核质。对虹鳟PGCs的鉴别标准、起源和迁移方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和鸡鸭嵌合体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 12~ 17期鸡胚血液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PGCs)迁移数量变化规律 ,将其在液氮中冷冻保存。并以Fi coll密度梯度离心、MiniMACS磁气分离、滤膜 3种方法对PGCs进行分离 ,结果发现 ,12~ 17期血液中均有PGCs存在 ,13期达到高峰 (4 7 1± 10 5 )个·μL-1,在血液中比例为 0 0 12 6 %。冷冻保存 3个月后解冻成活率达 80 %以上。3种分离方法所得的分离效果分别为 95 7%、39 2 %、6 3 0 % ;纯度为 2 7 5 %、8 4%、3 1%。将分离的原始生殖细胞以微注射法转移至 14~ 15期麻鸭胚胎中制备了鸡鸭种间嵌合体 ,获得 8只雏鸭 (8/ 110 )。以鸡W特异性DNA探针原位杂交法在早期鸭胚性腺中检测到鸡原始生殖细胞 ,嵌合率达 84 2 % (16 / 19)。表明鸡原始生殖细胞能够迁移定居到鸭胚性腺中 ,并有可能增殖分化成有功能的配子  相似文献   

5.
于鸡胚19期分离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PGCs),用于体外培养和传代扩增;对其第2代PGCs进行组织化学法鉴定,采用3种转染方法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PGCs,并对电穿孔方法转染条件进行优化,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分析PGCs转染效率,探讨有效的转染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结果表明:电穿孔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其最优化条件:电场强度为280 V,时间常数为60μs,质粒浓度为15μg.mL-1,转染后室温静置10 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小鼠雄性生殖细胞中macro H2A、H2A.Z和H2A.X 3种组蛋白变体变化与其发育特征间的联系,为揭示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发育机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C57BL/6J小鼠胚胎的中肾和生殖嵴为试验材料,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11.5dpc、12.5dpc和13.5dpc不同发育时期含有PGCs的组织石蜡切片及单细胞中macro H2A、H2A.X和H2A.Z变体的分布情况。【结果】macro H2A变体在11.5dpc胚胎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12.5dpc时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强,但进入生殖嵴后(13.5dpc)表达消失;H2A.X变体在11.5dpc和12.5dpc时存在于PGCs的核质区,13.5dpc时主要存于细胞质,且呈聚集分布;H2A.Z变体在11.5dpc时在PGCs的核质区均有存在,12.5dpc和13.5dpc时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且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随着PGCs的不断迁移、增殖与分化,macro H2A、H2A.X和H2A.Z 3种组蛋白H2A变体在细胞核质区的分布及表达情况也发生变化,即H2A变体分布特征与PGCs的性别分化及其有丝分裂停止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增殖、性别分化都受着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H2A.Z与转录激活有关,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存在联系,通过PGCs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8.5 dpc时PGCs中不存在H2A.Z;迁移至生殖嵴时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核,11.5dpc整个PGCs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存在;13.5 dpc雌性的卵母细胞中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而精原细胞中H2A.Z偏向集中于细胞核。综合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分析,H2A.Z的表达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增殖、性别分化都受着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H2A.Z与转录激活有关,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存在联系,通过PGCs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8.5 dpc时PGCs中不存在H2A.Z;迁移至生殖嵴时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核,11.5dpc整个PGCs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存在;13.5 dpc雌性的卵母细胞中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而精原细胞中H2A.Z偏向集中于细胞核。综合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分析,H2A.Z的表达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探讨了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性别分化与macroH2A的关系.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macroH2A在细胞核中的表达越来越弱,而在细胞质中的表达越来越强;到达生殖嵴性别分化结束后,雄性PGCs中macroH2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基本不表达,而在雌性PGCs细胞质中发现macroH2A大量表达.据此推断,macroH2A可能与后期的DNA印记快速擦除及性别分化后细胞分裂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优化生殖细胞(PGCs)细胞体外培养条件。[方法]从第28期(5.5d)鸡胚生殖嵴分离PGCs,将PGCs与性腺基质细胞共培养进行原代培养,比较2种培养温度和3种培养浓度对PGCs原代培养的影响,以及2种饲养层细胞对PGCs传代培养的影响,并通过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KP)和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方法鉴定PGCs。[结果]培养浓度为2.5×10^5个/ml和培养温度为37℃时PGCs增殖较多,不易分化,存活能力较强,以第2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时传代培养效果较好,获得了PGCs增殖的未分化集落,为后期的细胞标记及移植研究提供了较多数量和较高活力的PGCs。[结论]获得了PGCs原代与传代培养较好的培芥体系,为禽类EG细胞系的建立和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受体胚龄对鸡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移植后归巢的影响,确定最佳回注时间窗口,为提高转基因鸡的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黄羽鸡胚分离获得PGC,体外培养并进行转基因操作后,移植回注到不同胚龄的受体鸡胚中,移植5 d后分离性腺拍照观察,对比受体鸡胚孵育至14HH~17HH时对PGC迁移归巢到性腺的影响。【结果】分别在14HH~17HH胚龄时移植回注PGC,移植5 d后的鸡胚死亡率为30.0%~60.9%,但不同移植胚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鸡胚性腺中的GFP阳性细胞数可划分为6个等级(I~VI),且随着移植胚龄的增加,PGC迁移效率呈下降趋势。14HH胚龄移植的鸡胚性腺GFP阳性细胞集中在V级(40.0%),15HH胚龄移植的集中在III级(42.1%),16HH和17HH胚龄移植的则集中在II级(45.4%和54.5%),GFP阳性细胞含量最高等级(VI级)仅出现在14HH胚龄移植的鸡胚性腺中。【结论】随着受体胚龄的增加,PGC迁移效率呈下降趋势,但鉴于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确定PGC移植回注的最佳时间窗口为14HH鸡胚(孵育50 h)。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禽类干细胞研究中,存在转染效率与干涉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比较不同干涉方式对鸡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中Piwi基因的干涉效果,探讨提高禽类生殖干细胞干涉效率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研究Piwi基因参与干细胞自我更新、RNA沉默以及转录后调控过程等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建立的原代细胞分离技术,分别从健康鸡群的10日龄和4日龄鸡胚中分离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与生殖脊,其中CEF作为PGCs细胞的饲养层,生殖脊经Trypsin-EDTA室温下消化获得PGCs细胞,并通过形态学、化学方法(PAS糖原染色、AKP 活性检测)和免疫学方法(TERT抗体、SSEA-1抗体)对其进行鉴定。根据Genbank公布的鸡Piwi基因的mRNA序列(NM_001098852),利用在线软件分别靶向不同位点设计合成得到3个小片段的stealth siRNAs,并将通用无义序列BLOCK-iTTM Alexa Fluor® Red Fluorescent Oligo作为荧光素标记的阴性对照siRNA。同时,在线设计三条干扰序列和一条非特异性阴性对照序列,将其插入线性化空载体 pRNA-U6.1,构建不同的shRNA干涉载体。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转染试剂将构建好的siRNA和shRNA转染PGCs细胞。首先利用通用无义siRNA以及仅带有GFP荧光标记基因的shRNA载体作为阴性对照,检测siRNA和shRNA转染效率,确定最佳转染条件。其次,将试验组siRNA和shRNA在优化条件下转染PGCs细胞,分别收集转染了24、48、72和144 h这4个时间点的细胞,提取各个时间段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iwi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处理组的差异。【结果】在对原代分离的PGCs细胞进行了形态学、化学以及免疫学方法鉴定后,确认其所获得的细胞为PGCs细胞且状态良好。根据不同的转染试剂量与siRNA或shRNA载体量的配比,得出siRNA转染最优条件为siRNA﹕LipofectamineTM 2000=50 pmol﹕2 μL; shRNA转染最优条件为shRNA﹕X-Treme GENE HP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500 ng﹕1.5 μL。在以上最优转染条件下,将试验组siRNA和shRNA分别转染第二代PGCs细胞。发现在siRNA干涉组中,阴性siRNA组和空白组相比,Piwi基因表达量在24、48、72和144 h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3个试验组siRN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24、48和72 h的Piwi基因表达量均呈现显著下降(P<0.05),但在144 h时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在shRNA干涉组中,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Piwi基因表达量在4个时间点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3个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iwi基因表达量在4个时间点上均显著下降(P<0.05)。与siRNA干涉试验组相比,shRNA 载体表现出更强及更长时间的稳定抑制Piwi基因的效果。【结论】siRNA与shRNA均能较好抑制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不同干涉效果表明采用shRNA 载体具有更好及更长时间的抑制作用,这为RNAi技术在家禽生殖干细胞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取材于妊娠终止胚胎生殖腺或生殖嵴及其周围组织,用DMEM+NCS培养液体外培养,分离由人PGCs转化成的类ES细胞,并将其与同源胚胎成纤维细胞一起用胰蛋白酶+EDTA的无钙镁PBS液消化传代。在原代培养12h观察到胞体较大、边缘不整、贴壁分裂增殖的PGCs样细胞,48h后观察到26处紧密排列呈鸟巢状的类ES细胞集落及集落团。第6d传代成功,第16d传至第4代。结果表明,体外培养附植后胚胎能够建成人的类ES细胞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了解法国番鸭胚胎发育期间钙、磷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通过对不同孵化时期法国番鸭蛋壳内钙、磷含量及比例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孵化阶段蛋壳内钙、磷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蛋壳内钙、磷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规律性。0~20胚龄,蛋壳内钙变化相对较小,20胚龄时钙含量突然降低,并持续至35d出雏;磷含量变化从8胚龄开始,28胚龄达最大,0~8和28~35胚龄蛋壳中吸收磷较少。孵化期间,8~28胚龄钙磷吸收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孵化前期,钙的吸收较低,中后期较高,出雏前4d钙吸收最多。磷孵化前期变化不明显,中期较为明显,后期趋于稳定。该研究符合禽类胚胎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5.
第28期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与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鸡胚第28期(孵化132h)性腺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用不同的冷冻保护液,对PGCs采用分离后直接冷冻保存和体外培养24h后冷冻保存2种方法,以筛选合适的冷冻保护体系。结果发现,分离提纯后直接进行冷冻保存的PGCs,存活率最高为(87.07±1.29)%;体外培养24h后进行冷冻的PGCs,存活率最高为(44.08±1.19)%。对复苏后的PGCs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分离提纯后直接进行冷冻的PG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具有形成细胞克隆的能力,且可传代和进行体外分化;而体外培养24h后进行冷冻的PGCs,复苏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不能形成细胞克隆,且在体外培养40h左右死亡。  相似文献   

16.
在光镜水平上,以部分组织器官为对象,对乌骨鸡外周淋巴组织的发生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哈德氏腺中的淋巴组织主要是浆细胞,出现于10日龄左右,在各级导管及腺泡之间呈弥散或密集团块状分布,但无生发中心形成。除甲状旁腺外,甲状腺(20日龄)及鳃后体(初孵出时)都有淋巴组织存在,且后者还于5日龄起形成生发中心。卵巢(髓质)内出现淋巴组织的时间较睾丸早,分别为10与20日龄,两者都集中于小血管周围。盲肠扁桃体与派伊尔氏斑的组织结构相似,都由密集的各种淋巴成分和较多的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组成。但在淋巴细胞及生发中心出现时间上,盲肠扁桃体比派伊尔氏斑要早,前者分别为19胚龄和20日龄,而后者为5和40日龄。两者的生发中心都于70日龄显著增多,并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onor cell type,embryo stage,number and transfer posi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goat transgenic clone.[Method] Usin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technology,the single goat fetal fibroblasts(GFF)and mammary gland epithelial cells(GMGE)harboring human lactoferrin(hLF)gene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enucleated oocyte.Reconstructed karyoplast-cytoplast couplets were fused,activated,and cultured in vitro.Embryos at 2-8 cell stage were transferred into oviduct of synchronized recipients,and blastocysts were transferred into uterine horn.[Result] The pregnancy rate was similar between GFF and GMGE(oviduct transfer:26.47% vs.20.00%),and between oviduct transfer and uterine horn transfer(26.47% vs.25.00%)for GFF group;pregnancy rate in the group with the mean number of embryo transferred per recipient of 2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ose the 5.93 group and 9.64 group(40.00% vs.26.67% and 21.43%).[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gnancy rate of goat transgenic clone couldn’t be affected by donor cell type,embryo stage and transfer position but be done by the number of embryo transferred per recipient.In addition,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e feasibility of making transgenic goat using GMGE as donor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