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不同土壤大豆接种根瘤菌剂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土壤多点接种试验表明,土壤中土著大豆根瘤菌的群体数量影响着接种菌的竞争结瘤,土著菌数分别在低于100个/g土、100-1000个/g土间和超过1000个/g土时,接种菌的占瘤率分别为50.95%、20.37%和16.84%。大豆自然结瘤性状C值与接种菌率和接种产量反应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占瘤率与接种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当大豆自然结瘤性状C值为14以下和占瘤率超过25%时,接种效果产10%左右。所研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土壤土著大豆根瘤菌的数量变化范围在3-10000个g鲜土,受种植年限 地等因素的影响,黑土土著菌数明显的高于其它土类。在寄主植物大豆生长时期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变化,即存在着土壤载菌量的问题。寄主植物存在与否对黑土和白浆土的载菌量有明显的影响,而对风沙土和草甸土影响不大。接处菌B1611CStr、Rif、Gen在黑土中的生存定殖能力强于在白浆土,在风沙土和盐碱土上最弱。  相似文献   

3.
从宁夏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土壤入手,研究紫花苜蓿土著根瘤菌的分布状况,为根瘤菌在紫花苜蓿生产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土壤中土著根瘤菌的数目为720-36 000个/g干土,中部半干旱区1700-3400个/g干土,北部灌区1 500-1 700个/g干土。土壤中土著菌的数量以南部半干旱区苜蓿地为最多,为36 000个/g干土;其次为南部半干旱区玉米地,达3 600个/g干土;再次为中部干旱区小麦地;为南部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地最少。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优质大豆的土壤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以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著称,这与该地区环境条件有关。土壤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在40g/kg以上,养分丰富,中性至酸性反映,壤质土,土壤紧实度适中,容重1.1-1.4g/cm^3,5-9月降水在500-600mm左右,5-9月特别是8月气温偏低,在19-20℃。上述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大豆高产优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六省土壤中大豆根瘤菌血清类群及其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湖北,湖南等6个省的5种土壤,13个大豆品种分离。鉴定出800多株快、慢生大豆根瘤菌。快生根瘤菌在其中的4个地区出现,分离频率为0 ̄56.5%,我国土壤中的快生大豆根瘤菌订是USDA217、2048、DE1611,2120,2077等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优质高产大豆的土壤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东北地区大豆产量和品质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的关系,由于该地区土壤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养分丰富,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壤质土,土壤紧实度适中,容重1.1 ̄1.4g/cm&3,5 ̄9月降水在500 ̄600mm,5 ̄9月特别是8月气温偏低,在19 ̄20℃,土壤和环境条件都适宜大豆生长,因此,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快生型花生根瘤菌株与土著性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灰棕紫泥土中的土著性花生根瘤菌数量为104个/克干土,并与土壤有机质、含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而与花生种植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土著性根瘤菌的浸染结瘤能力强,但固氮效率低;接种菌株与土著菌的竞争力差异在于菌株本身优良特性。快生型85─7菌株占瘤率,固氮酶活性均高,花生荚果增重达显著,极显著水平,竞争力最强;快生型花生根瘤菌株的竞争结瘤性能与花生品种的亲合性有关;不同花生品种根系中的氨基酸含量不同,对菌株占瘤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孢囊线虫病夏大豆皖豆16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皖豆16号是以科系8号×徐豆1号有性杂交,在病圃和病区自然发病条件下,通过选择压力选育出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夏大豆新品种。单产2500kg/hm2,适于沿淮、淮北地区种植,特别是在重病区种植增产效果更明显。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cm,紫花,灰茸毛,黄粒,3、4粒荚多,百粒重20~22g,蛋白质含量45.1%,脂肪含量21.4%,生育期100d,喜肥水,不早衰,抗倒伏,不裂荚,适宜播期6月上、中旬,密度22.5~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美国近期大豆育种有进展湖南农业科学院戴离安大豆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世界第一位。据统计,1990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2286.5万ha,总产5230.3万t,单产为2.287t/ha。1992年全国有26个州种植大豆,总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1.
山西土著花生根瘤菌的数量分布及其共生结瘤固氮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山西土壤气候条件下,土著花生根瘤菌数量变化范围在每克土壤50~15000个之间,其生态分布褐土高于潮土,晋南多于晋中、晋北。主栽花生品种的自然结瘤率达760%,单株结瘤量为209±147个,日固氮量038~122mg,每公顷固氮10~30kg。单株固氮总活性与单瘤固氮比活性的高峰出现有所不同,前者在荚果期,后者在盛花期。土著根瘤菌的固氮强度与结瘤量无相关性,覆膜栽培与增施磷肥均具有良好的共生固氮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性测量,利用土壤含水量确定干旱(0.062±0.025)cm~3·cm~(-3)、中等(0.151±0.045)cm~3·cm~(-3)和湿润(0.237±0.086)cm~3·cm~(-3)的土壤水分条件。运用地统计方式,对土壤斥水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WDPT的大小均表现出梨树地最大,甘蔗地次之,大豆地最小,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大小的变化一致,但是在中等水分条件下,WDPT均值大豆地高于甘蔗地,同时3个试验区的滴水入渗持续时间都达到最大。土壤斥水性的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水分条件下,3个试验区的空间结构比基本上大于75%,空间相关性较强。在土壤斥水性的高阈值空间分布上,甘蔗地的稳定性比大豆地强,而梨树的空间分布稳定性最弱。研究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会对土壤斥水性空间稳定性产生干扰,但土壤本身仍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对2010和2011年采集的黑河地区96份大豆田土样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黑河地区采集的土样均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且其胞囊密度分布不均匀。将黑河地区各点连续2a采集得到每100g风干土中胞囊数量分为5个区段:胞囊密度为0~50个的占13.79%,胞囊密度为50~100个的占37.93%,胞囊密度为100~150个的占17.24%,胞囊密度为150~200个的占27.57%,胞囊密度超过200个的占3.45%。  相似文献   

14.
在日光温室单一种植体系中引入种植豆科绿肥,研究2种绿肥作物(黄豆、香豆子)还田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休闲期,种植黄豆和香豆子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种植香豆子相比种植黄豆能产生较多的干物质量。绿肥还田后,虽然黄豆处理土壤酶活性低于香豆子处理,但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和比例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香豆子和对照,且微生物量C/N比例也较为适宜,因此黄豆可作为日光温室短期休闲绿肥还田作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红薯以紫色土上产量最高;紫色土红薯以处理4、处理3产量最高;3种母质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处理1最差。紫色土红薯块根产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四纪红土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四纪红土处理3和处理4的小区中间80%部分没有产量,只有靠小区水泥梗边缘有红薯;3种母质的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地上部作物秸秆还田的处理好于不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以盆栽试验方式研究了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盐碱土等不同类型土壤对小粒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棕壤和黑土壤育的小粒大豆在株高,植株鲜重,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鲜重,有效根瘤数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土壤,单株产量以暗棕壤培育的小粒大豆最高,达12.65g/株,黑土培育的小粒大豆次之,为12.32g/株,蛋白质含量,脂肪 蛋白质含量以暗棕壤培育的小粒大豆最高,为44.22%和59.93%,脂肪含量以白浆土培育的小粒大豆最多,达15.72%,黑土培育的小粒大豆脂肪 蛋白质含量为59.81%,仅次于暗棕壤。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以结瘤能力较强的根瘤菌菌株为试材,通过活化、摇床培养设定4个浓度梯度,混拌接种于大豆,在结荚期测定其植株生物量、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并于成熟期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后,叶片颜色深绿、株高升高,单株根瘤数目增加,并在结荚期达到结瘤高峰。根瘤干鲜比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状,菌细胞0.8×108个·mL-1浓度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最高,对照根瘤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明显高于试验中各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接入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生物量均高于菌液对照处理及清水对照处理,菌细胞0.6×108个·mL-1处理的生物量达到最高。低浓度菌液处理的根冠比小于高浓度菌液处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也呈现出抛物线状,菌细胞均以0.6×108个·mL-1根瘤菌液浓度处理最高。根瘤菌液各浓度处理的百粒重变化不大,略高于菌液对照处理而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因此,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推荐使用浓度菌细胞0.6×108个·mL-1。  相似文献   

18.
选取川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初育土(由花岗岩发育而成)、黄壤(取自坡耕地)、泥性紫色土(取自成熟水杉林下)和紫色石骨子土(由紫色砂岩发育而成)作为供试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土壤类型对不同牧草生长状况的影响,比较了土壤间含水量和牧草对4种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初育土上的各牧草生物量为最大,紫色石骨子土上的各牧草生物量为最小,各土壤类型上的牛鞭草生物量均高于其他牧草;②各牧草在泥性紫色土和黄壤上的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在另外两种土壤上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③泥性紫色土和黄壤的含水量高于其他两种土壤;④初育土、泥性紫色土含水量均以种植牛鞭草的为最高,黄壤以三叶草为最高,紫色石骨子土则以高羊茅为最高。  相似文献   

19.
种植模式对南方旱地重金属含量及其迁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和大豆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单种、套种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区土壤中Pb、Cd和Zn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18-2008).套种时, 非根系和根系土壤中Pb、Zn、Cu、Cd、Fe和Mn含量呈下降趋势, 但与单种无显着性差异, 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影响显着不同, 且根系土壤与非根系土壤差异显着。根系土壤和非根系土壤中Zn、Cu、Fe和Mn以残渣态为主, 占50%以上, 而Pb以铁锰结合态为主, 非根系土壤中铁锰结合态Pb的比例约为40%,而根系土壤约为50%.根系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的比例分别占土壤中Cd总量的14.01%~15.82%和9.56%~9.90%,与根系土壤相比, 非根系土壤中可交换态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的比例分别高0.63~0.85倍和1.38~1.48倍。研究还发现, 大豆和玉米对Pb、Zn、Cu、Cd、Fe和Mn吸收富集能力显着不同, 且种植模式对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能力也有显着性影响。在试验区土壤中种植大豆和玉米,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率都比较高, 从而使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较高, 大豆中Pb和Cd含量分别超标48.0~53.5倍和24.8~30.8倍, 玉米中Pb和Cd含量分别超标47.2~51.8倍和9.7~15.8.所有试验结果显示, 在试验区种植粮食作物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且水改旱不能实现试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