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不仅可以了解高寒草甸环境变化下物种的食性适应特征,还可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观察法,分析了甘南草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3种啮齿动物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其比例各异;高原鼢鼠所采食的植物主要是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杂类草,且对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的采食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动物,高原鼠兔主要采食禾本科(Poaceae)植物,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采食禾本科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营养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其中高原鼠兔与喜马拉雅旱獭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大(0.52)。3种啮齿动物在食物上存在分化,营养生态位分离,是其共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啮齿动物的种群调节理论一直是业内研究者争论的重点,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外在因素对种群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造成波动的外在因素进行了综述,概述了食物、降雨、降雪以及温度对不同种类啮齿动物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草食动物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当今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食草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次生代谢物所采取的回避、膳食调控和食物混合等行为策略。回避行为是啮齿动物通过条件反射性学习(由食入植物次生代谢物后的不适感而引起的条件反射性拒食)和摄食前食物的加工而避免或减少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其的伤害作用;膳食调控通过单次采食量的调整而避免一次性采食过多次生代谢物而导致生理中毒,从而使啮齿动物能在复杂多样化的环境中生存,膳食调控包括单次进食量调控和两餐之间的间隔控制两方面的内容;食物混合意味着摄入植物化学物质的多样化,而化学物质的多样化有可能导致不同毒素的中和或毒性的降低,进而减轻动物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6种啮齿动物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掌握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对农林危害比较严重的啮齿动物的食性及食物量,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灭鼠,从而为林业部门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年3月—2011年1月通过实地考察,对捕获的鼠进行解剖,并结合实验室喂养进行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和浆果是树栖型种类啮齿动物的主要食物,约占70%左右;而地栖型种类啮齿动物的食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苏军虎  南志标  纪维红 《草业学报》2016,25(11):136-148
本文综述了截止2015年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家畜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放牧家畜的践踏和排泄物等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影响了啮齿类空间利用等,家畜采食影响了啮齿类食物资源及其丰度,采食还引起植物营养成分改变及次生防御化合物的产生,而植被高度变化导致了啮齿动物捕食风险的增加和生活史策略的改变。这些方面的影响与综合作用改变了啮齿动物的微栖息环境、分布、食性,以及领域、采食和挖掘等行为,繁殖和生活史特征;影响了啮齿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数量消长及其调节过程;改变了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间相互作用,引起其群落演替。在综述上述各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放牧对啮齿动物影响的作用途径及其方式,放牧条件下草-畜-鼠耦合机制,不同放牧制度对啮齿动物的影响以及整合现代学科发展的相关探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前期研发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对开垦、轮牧和过牧3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优势种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动态关系进行定量非线性分析,借助MapGIS平台,利用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群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组成的数据库系统、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的图像信息组成的知识库系统、3种不同生境下19种不同生态模型组成的模型库系统,构成啮齿动物群落中种群相对数量与植物因子动态关系的推理机,通过程序设计语言VB(Visual Basic)进行MapGIS二次开发,在专家系统中予以设计并实现.  相似文献   

7.
放牧制度对五趾跳鼠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鉴定法鉴定啮齿动物胃内含物,研究对栖息于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五趾跳鼠的食性.结果表明:1.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强的择食性,放牧制度对该特性影响不显著;五趾跳鼠在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植物性食物组成相似度为0.71~0.88,采食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是冷蒿、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2.在植被条件较差时,连续放牧会促使五趾跳鼠更多地刨食植物根系,对草地的危害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学鉴定法鉴定啮齿动物胃内含物,研究对栖息于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五趾跳鼠的食性。结果表明:1.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强的择食性,放牧制度对该特性影响不显著;五趾跳鼠在短花针茅草原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内的植物性食物组成相似度为0.71~0.88,采食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是冷蒿、无芒隐子草和木地肤。2.在植被条件较差时,连续放牧会促使五趾跳鼠更多地刨食植物根系,对草地的危害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前期研发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对开垦、轮牧和过牧3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优势种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动态关系进行定量非线性分析,借助MapGIS平台,利用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群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组成的数据库系统、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的图像信息组成的知识库系统、3种不同生境下19种不同生态模型组成的模型库系统,构成啮齿动物群落中种群相对数量与植物因子动态关系的推理机,通过程序设计语言VB (Visual Basic)进行MapGIS二次开发,在专家系统中予以设计并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粪便纤维组织法探讨异地(铁卜加草原站)驯养藏羚的食性。结果表明,在基地生长的50种植物中,伊凡苔草、火绒草、川青早熟禾、洽草等是藏羚最喜爱食用植物,所占比例依次为18%、13%、11%和8%,其中伊凡苔草的茎、火绒草的叶、菥冥的果和迷果芹的花是其喜食部位。在基地驯养藏羚的食物组成中,各科所占比例依次为:禾本科(43%)莎草科(25%)菊科(14%)十字花科(7%)豆科(3%)。与可可西里地区类似,铁卜加地区藏羚以单子叶植物为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1.
2012年7、9月及2013-2014年5、7、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了连续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啮齿动物捕获率、捕获量比例、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捕获率表现为连续放牧季节轮牧禁牧,连续放牧区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2)不同放牧方式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连续放牧区主要以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60%;季节轮牧区以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草原黄鼠占的比例较大,捕获量比例分别为37.30%和31.50%;禁牧区以黑线仓鼠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89%。3)连续放牧区啮齿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季节轮牧中均匀性指数为最高;禁牧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连续放牧中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禁牧(P0.05)。不同放牧方式明显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季节轮牧方式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2011年11~12月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活动区域中采集的16个粪便复合样本进行镜检,并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取食种类为10科16种(属),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68.97%,灌木为21.02%,草本为10.04%。RD(相对密度)1%的植物共有5种,其中,白桦(40.87%)、毛榛子(20.46%)、蒙古栎(18.27%)、江柳(11.47%)、黄豆秸秆(6.00%)占狍冬季植物总量的97.07%,为狍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食物各科中,桦木科所占比例最大,为58.60%,其次为壳斗科和杨柳科,分别为19.00%和12.39%。并计算得出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6,均匀性指数J'为-0.79,食物生态位宽度B值为5.13。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舟曲县素有"藏乡小江南"之称,气候温润,由于山大沟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和丰富的农作物副产品、人力资源等优势发展养殖业。随着农村个体养殖户的减少,小型规模养殖场(户)逐渐形成,且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从而成为养殖业的主力军,小规模养殖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生产技术、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养殖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食物是鸟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物性环境条件.在所有的环境因子中,食物对鸟类的影响更为强烈、深刻和多种多样.气候、土壤以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对食物的影响,往往和这些因子对鸟类个体的直接影响同等重要.鸟类的交配、产卵、育雏都需要足够营养的食物.鸟类的迁徙也是其适应环境、追寻食物和温度等条件长期形成的生理特征.留鸟的繁殖后游荡、扩散和短距离的迁移也主要由食物的季节变化所引起.越冬期鸟类种群死亡率升高,除温度条件外,食物条件恶劣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牛轭湖是平原或高平原地区河流两侧形成的特殊的河成湖,它通过河流两侧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河流周边湿地的形成与生态系统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贡格尔河河流两侧3级牛轭湖周边草地植物种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轭湖的形成对其周围草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牛轭湖后植物种类数量有所增加,随着牛轭湖数量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的增加不明显;形成牛轭湖样地比较未形成牛轭湖样地,湿生植物所占比例上升,旱生植物所占比例下降;未形成牛轭湖样地植物种类数量及湿生植物数量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减少,形成牛轭湖样地植物种类数量及湿生植物数量波浪式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仔猪断奶后腹泻是危害仔猪生产较严重的疾病。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仔猪生理功能,如消化性能、免疫性能、体温调节性能不完善,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如植物蛋白质所占比例过高,日粮中含有抗营养因子,营养因子缺乏等,应激反应,环境、气温突变等,部分猪场滥用抗生素以及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的侵袭等。  相似文献   

19.
啮齿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监测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及草地鼠害控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啮齿动物的种群监测主要以铗捕法、笼捕法为主,既费时又费力。红外相机技术的应用可弥补这一缺点,然而关于红外相机技术测度荒漠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主要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并分析不同方法监测结果的优缺点,以期选择一种基于红外相机技术适合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监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随机相遇模型和捕获率模型在评估荒漠区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的种群密度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是捕获率模型在评估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种群密度时效果优于随机相遇模型,且捕获率模型涉及参数较少。在监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时,对于跳鼠的研究两种方法均可使用,对于啮齿动物多物种种群数量研究,建议采用捕获率模型。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