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研究了盐度对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其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了6个盐度梯度组,分别为10、15、20、25、30、35。结果表明:(1)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盐度25时最高,而蛋白酶活性在盐度30时最高。3种消化酶酶活性的平均值在盐度20~30时要明显高于盐度10~15时(P<0.05)。(2)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20∶00、8∶00和14∶00,最低值分别在2∶00、17∶00和11∶00。  相似文献   

2.
以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2个月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试验对象,以酶学方法研究3种规格[(143.81±36.27)g、(76.63 ±14.43)g、(31.35 ±5.82)g]黄鳝的肝脏、前肠、后肠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肝脏、前肠、后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黄鳝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前肠>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肝脏蛋白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而升高,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黄鳝脂肪酶活性有随着规格变大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中规格黄鳝消化组织的脂肪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军  吴天星 《水利渔业》2006,26(6):30-31
鱼类消化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着重讨论了鱼类食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饵料和环境温度因素对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深入了解影响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因素,对人工饵料的优化和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种消化酶在盐度20~30时消化酶比活的平均值要明显高于5~15时消化酶的平均值。对黄鳍鲷消化酶比活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的最高值分别在14∶00、20∶00和18∶00,最低值分别是12∶00、10∶00和6∶00。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和幼鱼阶段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前肠>中肠>幽门盲囊>后肠>肝;淀粉酶活性为前肠>后肠>幽门盲囊>中肠>肝>胃;脂肪酶活性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盲囊>肝>胃.2)幼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肠>幽门盲囊>肝;淀粉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脂肪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3)成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小于幼鱼,成鱼胃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与幼鱼的差异显著;幼鱼胃脂肪酶活性大于成鱼,但其他器官的活性均小于成鱼.卵形鲳鲹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阶段斑节对虾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斑节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斑节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结果表明,根据消化酶活性,可将斑节对虾生长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在体长10~12.5 cm阶段之前,随着个体的增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不断升高;第2阶段,在12.5 cm之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肝胰腺、胃、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在不同生长期也不一致,大致上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胃>肠;脂肪酶活性:肠>肝胰腺>胃;淀粉酶活性:肠>胃>肝胰腺。  相似文献   

7.
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消化酶活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对5种消化器官(胃、肝脏、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是淀粉酶的主要分泌器官,淀粉酶活性在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幽门盲囊和十二指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瓣肠(P0.05);胃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极低,与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和瓣肠是蛋白酶分泌主要器官,胃中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瓣肠,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十二指肠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和瓣肠(P0.05)。瓣肠、十二指肠和幽门盲囊是脂肪酶分泌的主要器官,瓣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幽门盲囊(P0.05);胃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3种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西伯利亚鲟的消化生理特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3种较常见的罗非鱼养殖模式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旨在阐明养殖模式中水温、饲料成分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养殖模式分别为传统养殖模式(M1),一年两造养殖模式(M2),鱼虾混养养殖模式(M3).养殖中定期进行水质测定,4次取样并运用生化法测定消化酶活性.3种模式酶活性比较结果发现,M2的胃总蛋白酶活性最高,M1肠总蛋白酶活性最高;3种养殖模式总蛋白酶活性趋势都是肠总蛋白酶>胃总蛋白酶>肝胰脏总蛋白酶.M2的肠总脂肪酶、肠总淀粉酶、肝胰脏总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总淀粉酶活性总体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同时,饲料系数总体低于其他两种模式.研究表明,罗非鱼不同脏器的蛋白消化能力不同,以肠道最强;3种养殖模式总体蛋白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M2对脂肪及淀粉的消化能力较强,可减少尼罗罗非鱼对蛋白的需求量,降低饲料系数,从而降低饲料成本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成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pH对成体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胃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以及肠道的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检测了酸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A、氨基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纤维素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15种消化酶活性在胃、肝脏和肠道中的分布。实验将鱼肠道从前部到后部切成3等份,分别称为肠Ⅰ、肠Ⅱ、肠Ⅲ。结果表明:(1)胃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5~3.5、6.5和5.5,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9.5、7.5和6.0~7.5,肠道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7.5和8.0。(2)除胃的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外,胃和肝脏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肠道(P<0.05)。(3)肠Ⅰ和肠Ⅲ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Ⅱ(P<0.05),肠Ⅰ的羧肽酶A活性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肠Ⅲ的氨基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等3种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Ⅱ(P<0.05),3段肠的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肠Ⅰ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肠Ⅱ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5种二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由此说明,(1)成体大弹涂鱼胃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不起重要作用,但胃具有吸收功能;(2)肠Ⅰ是消化吸收淀粉的主要部位,肠Ⅱ是二糖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肠Ⅲ是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9-1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营养生理和消化生理,比较了稚虫(0.35±0.00)g、幼虫(1.43±0.10)g、成虫(5.15±0.34)g 3个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体壁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个体生长,星虫体壁水分、粗灰分和总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除脯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随星虫个体的生长而增加。随着个体的生长,星虫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成虫显著高于稚虫(P0.05)而与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相反,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星虫的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稚虫和幼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成虫(P0.05),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稚虫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幼虫和成虫(P0.05)。因此,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需求和消化酶活性均不同,在饲养过程中,应考虑星虫这种生理的变化,适当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45.464±2.442)、(580.515±12.282)、(28.889±3.849) U/ml.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低盐环境中刺参幼参各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力变化,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低盐(16、18、20、22、24)环境中3种规格,体质量分别为(28.37±3.21) g、(7.52±1.25) g、(2.03±0.68) g 的刺参幼参生长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结果显示,3种规格刺参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一致,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盐度16时,特定生长率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刺参身体不能正常自然伸展,多数个体匍匐在水槽底部,几乎不摄食;盐度31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在盐度16?24范围内,刺参消化道内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盐度24时,蛋白酶活性均达到最高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小规格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在盐度20、22时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22、24实验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中规格刺参淀粉酶活性在盐度22升至24时出现显著增高(P<0.05);大规格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在盐度20升至22时出现显著增高(P<0.05),小规格刺参在盐度升至24时脂肪酶活性出现显著增高(P<0.05);当盐度高于24时 3种消化酶活性随盐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长阶段兰州鲇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兰州鲇(Silurus lanzhotaensis)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兰州鲇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胃,阶段1[体重(51.9±6.0)g]>阶段2[体重(228.6±16.6)g]>阶段3[体重(448.9±26.5)g],且差异显著;淀粉酶活性: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阶段1>阶段2>阶段3,差算显著;脂肪酶活性大小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胃,但各阶段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兰州鲇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发育时期月鳢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月鳢(Channa asiatica)稚鱼、幼鱼和成鱼的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鱼体的发育和生长,月鳢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增强更为明显.月鳢幼鱼蛋白酶活性以肠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组织最小,且肠组织和肝胰脏中该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以肝胰脏最大,胃组织和肠组织均表现较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胃组织最大,且显著大于肠组织和肝胰脏.月鳢成鱼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后肠粘膜组织最高,前肠粘膜和肝胰脏次之,胃粘膜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最高,胃粘膜组织次之,肝胰脏小于胃粘膜,后肠粘膜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最小;淀粉酶活性以后肠粘膜组织和中肠粘膜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组织最小;脂肪酶活性以胃粘膜组织最大,其它器官组织该酶活性均表现较小.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渤海口虾蛄的消化酶活性及部分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口虾蛄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肝胰腺最高,胃最低;口虾蛄胃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均为6,肝胰腺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均为7,肝胰腺和肠道蛋白酶的最适pH均为8;口虾蛄肝胰腺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0℃,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及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胃脂肪酶、肝胰腺蛋白酶和脂肪酶及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太湖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太湖秀丽白虾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体质量小于0.1g时,蛋白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体质量介于0.1~0.3g之间时,蛋白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体质量大于0.4g以后,蛋白酶活性进一步降低;其中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很低。成虾肝胰腺、胃和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差异显著,蛋白酶活性依次为胃〉肝胰腺〉肠,淀粉酶活性则为胃〉肠、肝胰腺。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了卯形鲳够(Trachinotus ovatus)成鱼和幼鱼阶段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前肠〉中肠〉幽门盲囊〉后肠〉肝;淀粉酶活性为前肠〉后肠〉幽门盲囊〉中肠〉肝〉胃;脂肪酶活性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盲囊〉肝〉胃。2)幼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肠〉幽门盲囊〉肝;淀粉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脂肪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3)成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小于幼鱼,成鱼胃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与幼鱼的差异显著;幼鱼胃脂肪酶活性大于成鱼,但其他器官的活性均小于成鱼。卵形鲳鳕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8.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t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分为5组,分别饥饿0 d(对照组)、4 d、8 d、12 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 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 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 d后,除饥饿4 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 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 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 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pH对嘉陵江鲇(Silurus asotus)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pH范围内,鲇各消化酶的活性均随着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鲇胃、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2、7.0、7.4;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0、7.4。除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酸性外,其它消化酶的最适pH均为中性或弱碱性。说明嘉陵江鲇的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存在着器官特异性。在最适pH条件下,蛋白酶的活性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相同部位的同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显著;在各自最适pH条件下,不同器官的同种消化酶活性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月鳢(Channa asiatica)稚鱼、幼鱼和成鱼的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鱼体的发育和生长,月鳢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增强更为明显。月鳢幼鱼蛋白酶活性以肠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组织最小,且肠组织和肝胰脏中该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以肝胰脏最大,胃组织和肠组织均表现较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胃组织最大,且显著大于肠组织和肝胰脏。月鳢成鱼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后肠粘膜组织最高,前肠粘膜和肝胰脏次之,胃粘膜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最高,胃粘膜组织次之,肝胰脏小于胃粘膜,后肠粘膜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最小;淀粉酶活性以后肠粘膜组织和中肠粘膜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组织最小;脂肪酶活性以胃粘膜组织最大,其它器官组织该酶活性均表现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