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病鱼有眼球外突、腹部膨大、平衡失调等症状。该病发病率为40%~50%,发病死亡率达95%。该病病因是配合饲料营养不全,导致鱼体肝肾等器官发生病变,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面继发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造成养殖的尼罗罗非鱼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2.
丰培  启平 《内陆水产》2006,31(2):29-29
在鱼类养殖和生长过程中,鱼体出现了弯曲就叫弓体病,也叫畸形病、龙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人工养殖的鲫鱼、鲤鱼、泥鳅等鱼类。鱼类发生该病后,生长和增重受到严重影响,重者多数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死亡,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蚯蚓的人工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蚯引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淡水底栖动物。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干物质中含蛋白量高达70%以上,粗蛋白中氨基酸齐全,含量丰富,是鲤鱼、鲫鱼、黄鳝、泥鳅、塘虱鱼等鱼类的珍贵活饵料。水蚯蚓天然资源丰富,在污水沟、排污口及码头附近数量特别多,人工培育水蚯蚓方法简便易行,下面介绍其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泥鳅是一种常见的小型底栖淡水鱼类,由于其食性杂、耐低氧、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我国各大水域均有分布。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目前,泥鳅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为满足需求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因此,泥鳅养殖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前泥鳅养殖方式大多采取单一养殖模式,对水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而罗非鱼为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5.
泥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发展稻田养殖泥鳅,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稻田养鳅的管理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饵料的投喂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多种饵料。故稻田养殖泥鳅,一方面应通过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充分发挥稻田的光、热、水、气等资源的作用,培养大量饵料生物,作为泥鳅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又应采取多种渠道,落实人工饵料来源,进行科学投喂。泥鳅的人工饵料,有小杂鱼、鱼粉、动物内脏、蚕蛹、猪血、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还有米糠、麸皮、豆饼、蔬菜、瓜果皮等植物…  相似文献   

6.
<正>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之一.上颚3对,下唇后缘有2对做味觉器官的胡须。鱼体为鳗鱼型,背部体色勾暗绿色,胸部白色略带黄色。除胸鳍外,各鳍位于鱼体后半部。雄鱼的胸鳍大.前端尖.而雌鱼胸鳍小.呈圆形。现在泥鳅畅销日本、韩国、港澳等地,尤其在日本市场上非常抢手.每公斤价格高达2400日元。现将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 泥鳅的栖息分布和养殖池的设计泥鳅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在河川下游、湖、沼、水池、水道的泥底基均有栖息。在梅雨期间,为了产卵而上浮,秋季后移入下游底泥中进行越冬。冬季在水温10℃以下时潜入泥中进行冬眠。栖息的  相似文献   

7.
顾宏兵 《内陆水产》2001,26(6):36-36
暴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异育银鲫人工养殖中一种广为流行、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现已证实,该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1 临床症状患病鱼体上浮独游,活力较差,受惊时反应迟钝,摄食量下降或停食;病鱼的口腔、上下颌、眼眶、鳃盖、鳍条皆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病灶部位呈红色或浅紫色斑状(系组织间内出血);病情严重时,病鱼肛门红肿,鳃丝水肿,苍白(贫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肠道充血,肝、胆等脏器肿大,并伴有腹腔积水。2 发生特点该病危害对象主要是1龄以上鱼体,流行季节一般为4~10月,其中6~9月为发病盛期。在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泥鳅(Misgurnus angtdllicaudatus)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传统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在国内、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十分畅销,市场需求量大。江苏省适宜泥鳅养殖的水体极为丰富,且市场上泥鳅的价格要比四大家鱼高出几倍,因此积极发展泥鳅养殖有着巨大利润空间和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农民增收、渔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淡水中的无鳞鱼包括鮰鱼、鳗鱼、河豚、泥鳅和黄鳝等,由于无鳞鱼的肉质细腻,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因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无鳞鱼体外因缺乏鳞片这层保护层,在养殖过程中极易受病虫害和细菌的侵袭,造成批量性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制约了无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寻找安全、有效的病害防控途径和方法,促进无  相似文献   

10.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泥鳅还可以出口创汇.是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近几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泥鳅产量不断下降,因此人工养殖泥鳅前景看好。泥鳅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对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强.易于人工养殖。2003年我区郑旺二村村民刘玉春,  相似文献   

11.
<正>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被称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被广大养殖户看好。但因为泥鳅养殖水域要求一般较浅,且一般为静水,所以养殖水容易污染,水质容易恶化,所以养殖技术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淡鲜美,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具有滋补药用功能,所以历来为人们喜食.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鱼稻共生、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13.
钱玉宽 《内陆水产》2005,30(5):37-37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14.
朱兴国  刘琛 《水产养殖》2008,29(3):35-36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淡鲜美,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具有滋补药用的功能,历来为人们喜食.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鱼稻共生、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15.
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对环境适应力强,容易养殖,生产成本低,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成为一些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技术推广经验,介绍一下泥鳅的农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凌继忠 《内陆水产》1997,22(2):24-24
泥鳅又名鳅鱼,是一种分布广、耐低氧,适应强、食性杂的小型鱼类,常见于底泥较厚的湖汉、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水域,喜栖于静水水域的底层,适合稻田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泥鳅,每667m2稻田可产泥鳅75kg左右。1稻田选修凡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一般能旱涝保收的稻田,面积为667—1333m2都可以养殖泥鳅。养殖泥鳅的稻田还要加工整理,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水泥防逃板,水泥防逃板高度为70cm,其中要埋入田泥15-20cm,各水泥板相接处用水泥勾缝;二要在稻田内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的形式有“目、田、井”等类型,…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果 《内陆水产》2001,26(10):34-34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黄颡鱼病害增多,危害增大,现将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水霉病病原水霉菌病因鱼苗在捕捞、运输、放养时受到机械损伤或冻伤或敌害生物侵袭,伤口感染水霉菌所致。病状肉眼可见病鱼伤处生有毛状菌丝,呈灰白棉毛状,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最终消瘦致死。鱼卵感染水霉菌,可见鱼卵上布满菌丝,变成白色绒球状,最后成为死卵。防治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疾病发生;2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3用1%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19.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群体数量大的小型鱼类,属于底层温水性鱼,常见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水沟、稻田等浅水水域。泥鳅肉质细嫩,味道清爽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药用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不仅国内需求量猛增,而且在韩日和欧美市场十分紧俏,因此普及提高泥鳅人工繁殖和无公害养殖技术,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泥鳅养殖,对实现农业增效,渔民增收,增加外汇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实验鲫体表水霉菌的着生状况和死鱼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鱼接触水霉菌之前就用药的实验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比较低,而当鱼体接触水霉菌24小时和48小时后再用药时,其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2.对泥鳅人工感染水霉菌后二氧化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