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卫  海波 《水产养殖》2006,27(2):14-14
影响幼蟹性早熟的原因主要有:遗传、放养密度、池水有效积温、饵料营养及换水次数等。控制这些因素,可有效地减少幼蟹培育中早熟幼蟹的形成。 1 考察亲本质量。随着河蟹养殖的发展,市场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影响幼蟹性早熟主要因素,遗传、放养密度、池水有效积温等,控制这些因素,可有效地减少性早熟幼蟹.2010年试验塘口幼蟹性早熟比例由原来的20%下降至1%以下. 一、池塘改造技术 池塘面积20hm2,水源为外河水,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3.
汪锇铭 《内陆水产》2000,(11):37-37
近年来,人工养殖河蟹有了长足发展,其市场前景看好,但因幼蟹培育及饲养管理等技术缺乏,性早熟幼蟹 (1龄蟹种 )较为普遍,这些早熟幼蟹 (俗称小绿蟹 ),体重均在 20 g左右,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弱,导致河蟹商品规格过小,品质低劣。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往往发生大批死亡,严重挫伤养蟹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实践表明,引起幼蟹早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种质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 3类。只要掌握和了解早熟幼蟹的成因,就可以采取相对应的办法和策略加以预防,以达到培育更多的优质幼蟹目的。 1早熟幼蟹的成因 1.1种质因素 1.1.1遗传性状 一些蟹苗…  相似文献   

4.
黄平 《科学养鱼》1996,(7):27-27
培育优质幼蟹的体会从1986年起,笔者即参与用蟹苗培育幼蟹工作,近几年,开展了生产技术承包和定点指导农户生产工作,对培育幼蟹有比较具体的技术认识。幼蟹存活率由最初的2.87%上升到14.2~26.4%。并已大致掌握了防止早熟的方法,在提高培育效果上,...  相似文献   

5.
控制幼蟹性早熟的方法在蟹苗培育幼蟹过程中,会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当年即达到性成熟,如果继续留养,第二年将难以蜕壳而大量死亡,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如何控制和减少幼蟹性早熟的出现,近几年来,我市望江武昌湖渔场的职工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摸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  相似文献   

6.
河蟹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培育成Ⅱ~Ⅲ期幼蟹的生产过程。幼蟹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和网箱三种培育方式。为了推进幼蟹培育技术更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现将三种培育方式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水泥池培育幼蟹 水泥池培育幼蟹具有密度大、成活率高、占地面积小、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管  相似文献   

7.
关于控制幼蟹性早熟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幼体在养成扣蟹、商品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幼蟹性早熟现象。所谓幼蟹性早熟,就是幼蟹长到15-20g左右时.不蜕壳.不生长。体质饱满,发育基本成熟。这种幼蟹不但市售价格低廉,而且若不及时从池塘挑检分离出来.还会捕食其它正在蜕壳的幼蟹,影响河蟹养殖的整体效益。因此,控制和减少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幼蟹性早熟现象,是目前广大养殖户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三年的养殖摸索,积累了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1、重视苗种质量尽量购买天然的大眼幼体苗种。养殖实践表明,投放天然大眼幼体苗种出现性早熟比率很低,占在池蟹总量的…  相似文献   

8.
幼蟹培育技术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对幼蟹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利用人繁和天然蟹苗大眼幼体培育幼蟹,提供相对稳定种源,已成为当前养蟹户的迫切愿望。为此,1995年我们在高桥镇文昌村陈忠义池塘中采用人繁蟹苗大眼幼体进行培育幼蟹试验,初获成功。现将培育技...  相似文献   

9.
利用早繁蟹苗进行温室培育Ⅴ期幼蟹的初步研究罗飞(江苏省水产局)杨长根,宋长太(盐城市郊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了促进河蟹增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改进常规河蟹生产方式,缩短生长周期(一般从蟹苗到成蟹需要2年以上),避免目前生产中存在的蟹种性早熟和越冬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幼蟹池塘培育方法今年五、六月间,我乡水产站苗种场进行了用大眼幼体(蟹苗)池塘培育幼蟹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由于个体均匀、活力强,售价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苗种场1、2、3号培育池3口,每口面积2亩,四周用石棉瓦片沿池围拦。1994年5月8日,每口...  相似文献   

11.
幼蟹“上岸病”是制约大眼幼体培育V期幼蟹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上岸病”主要表现为幼蟹离水上岸,拒绝下水,最终失水而死。“上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程短。若不及时对症治疗,培育的幼蟹几乎全军覆没,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导致幼蟹“上岸病”的因素很多,现就“上岸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一、病因及诊断 1.环境因子引起的“上岸病”(简称:环境型) 环境型主要是由水体中环境因子恶化引起,当幼蟹培育水体中NH3-HN4+>1.0mg/L,H2S>0.25mg/L,DO<3mg/L,时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试验用塑料大棚培育幼蟹的效果,我们于1999年4~6月份,在东平县州城镇,利用新开挖的465m2的池塘进行了早繁蟹苗培育V期幼蟹的高产试验,获得成功,共培育V期幼蟹23万只,平均成活率达51.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生产条件1.培育池塘所用池塘为新开挖,长31m,宽15m,总面积465m2,池深1m,池底平坦,水深80cm。沿池边水下20cm,又挖掘了20cm宽的平台,池上用竹杆建了大棚,用8丝无滴塑料薄膜覆盖,棚内离岸3m外,设有人行道,可在上面活动,进行操作管理。2.池…  相似文献   

13.
幼蟹培育是指从蟹苗经20~25 d的强化培育,经3次蜕壳,长成Ⅲ期幼蟹的过程.土池培育幼蟹具有成本低、易管理、水质较稳定、易于推广等优点.现将其综合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幼蟹培育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幼蟹培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河蟹的养殖生产。目前,在幼蟹的培育过程中,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使一部分幼蟹个体较小,不肯生长或生长缓慢,它们长期栖息在洞穴之中,不愿出来活动和觅食,这部分幼蟹被称之为懒蟹,俗称“小老蟹”。现结合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幼蟹培育过程中懒蟹的控制作如下分析:1严格控制放养密度现在有许多的养殖户存在着放养密度越高幼蟹出池量就越多,获得效益也越高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高密度的培育幼蟹,往往会使养殖水体水质处于不良状态,而且极易造成饵料的不足,这是懒蟹形…  相似文献   

15.
王忠 《水利渔业》1996,(5):48-48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王忠(江苏省建湖县水产站224700)1条件培育池靠近外河,水质清新,面积900m2,水深1m。池两端的进出水口安装有60目筛绢。预热蓄水池面积与培育池相等。早春以小型锅炉对予热池水加温后再注入培育池。池上架设塑料大棚。由两台小型空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迅速发展,苗种紧缺显得尤为突出。为此,笔者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河蟹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培育幼蟹(俗称蟹种、扣子蟹)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成功,为成蟹养殖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优质廉价的苗种,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了推进幼蟹培育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现将试验情况、培育方式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肉质鲜美、风格独特,历来受到民众的喜爱,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优质、大规格成蟹是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幼蟹培育主要是指将蟹苗培育成规格更大的一龄蟹种[1,2],即"扣蟹",良种幼蟹是"养大蟹"的基础,因此如何提供优质幼蟹就成为推动河蟹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欲提高养蟹的规格、质量和产量,必须有优质蟹种作保证。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应了解幼蟹的各种习性,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才能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近几年蟹种培育的实践,将幼蟹的习性和培育蟹种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培育成三期至四期幼蟹的生产过程。生产中为了提高成蟹上市规格,采用温室培育早苗,以获得大规格幼蟹。早苗培育因时间早(大部份在  相似文献   

20.
陈冬林 《中国水产》2012,440(7):60-61
为提高幼蟹品质,生产出规格大,体质壮,成活率高的幼蟹,提升当地幼蟹市场占有率,实现幼蟹培育标准化生态培育技术"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的良性循环,对幼蟹生态培育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水草移植、微生物制剂调水、微孔管道增氧"三合一的生物生态技术和"深水、良种、营养、品牌"发展模式,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