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采用民用灯泡放热,提高鳖池空气温度、渗透增加水温的加温方式,保持水温28-30℃,经过135天加温试验,消除鳖冬眠期,稚鳖育成功鳖成活率75.5%,平均个体重达112克,缩短从稚鳖至鳖的养殖时间一年多,每只幼鳖获得34.8元的纯收入,广范适应于城乡居民家庭养殖,具有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1月 1月份是全年最冷的月份,要使在上年 11月份放养的稚鳖安全越冬,必须保证塑料大棚或温室内有适宜的温度,这就要经常检查大棚和输送热水的管道有无损坏。经常更换养鳖池中的热水成本太高,不可能经常换水,因此要注意采用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在保持养鳖用水温度的同时,要注意投饵,加快稚鳖生长。  2月管理基本与 1月份相同。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注意水质变化,因为在冬季加温养殖中照常投饵,水质极易变坏,有时会变得恶臭,需随时进行换水,改良水质。  3月天气逐渐变暖,但在早晚仍较寒冷,仍需经常检查加温设施,保持水温…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水泥池集约化养殖,还是拟生态养殖,稚、幼鳖阶段的培育大部分都要在冬季保温棚内完成。由于棚内水泥池面积小、水温高、空气池水交换量少、水质富营养化,而苗体幼小、抗应激弱等不利因素导致池内水质难以控制,轻则影响稚、幼鳖的生长,重则疾病频发,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温棚内池塘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还会引起败血症。1994年1月福清某鳖场幼鳖发生以内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取样检验,从病鳖肝脏、腹水中分离出缓慢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幼鳖体重40~60克,共6000多只,分养三口池,各池病情相似。该场采用锅炉加温,水温30~31℃。幼鳖移入保温棚加温饲养后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初期每天死亡20多只,由于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发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5.
水温和水质的调节控制是加温养鳖的关键,传统的加温送热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直接将蒸汽(或热水)输入养鳖池中,热效率高,但升温快而不均匀,管理极不方便,时有烫伤烫死鳖苗的事故发生。②蒸汽(或热水)输入温室的空气中,通过空气间接提升水温,水体表层与底层温差过大,热效率太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③池底回形管道散热加温,从底层向表层水温呈递减分布,池水越深越明显,所用管材也较多。养鳖池的水质控制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地泼洒,使水质状况波动较大,鳖体也时常受到消毒药物的过多刺激。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养鳖温室中,…  相似文献   

6.
北方冬季塑料大棚养鳖的水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为了使鳖正常生长和摄食,我们通常把鳖移入塑料大棚内的水池中饲养,并辅以必要的人工加温措施。但塑料大棚内水池的水体一般很小,再加之鳖的放养密度大,鳖的排泄物及残渣剩饵污染水质,温暖的水恶化较快,鳖在不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必将影响其生长速度,从而影响养鳖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潘建  徐帅 《科学养鱼》1997,(7):28-28
稚鳖在温室内进行高密度加温养殖,是目前一个较普遍的快速高效的养殖项目,但由于密度大、投饵量大、鳖的排泄物和残饵积存多,加上因燃料费用的限制不能经常换水,水质极易恶化。也容易使稚鳖发病,特别是池水发黑发臭,水中硫化氢、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很高,而水中溶氧又减少,稚鳖会因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这种因水质恶化而引发的鳖病症状:大量病鳖爬上休息台,反应迟钝,病鳖体表无伤,鳖体象充了气一样膨胀,手微捏腹部有气泡从口、鼻排出,排出的气体带有刺鼻的臭味。解剖病鳖时,有强烈刺…  相似文献   

8.
甲鱼养殖者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但如果转塘过程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甲鱼发病,而引起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9.
塑料大棚控温养鳖水质变坏的原因及预防塑料大棚控温养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养鳖方法。但鳖池水质容易变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鳖池水体小,水温气温在28℃以上,鳖的养殖密度高,排泄物过多,水质污染程度快;二是高蛋白饲料投喂过多,残余饲料没有很好地...  相似文献   

10.
幼鳖阶段在温室内集约化养殖是目前国内多数养殖单位所采取的养殖模式。因为养殖水体小、密度大,水质容易恶化,影响了幼鳖的成活率。每年温室鳖移到室外后,室内的沙需要清理消毒.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本试验在培育池内不放沙子,人工设置隐蔽物,经过300天的饲养,平均  相似文献   

11.
工厂化成鳖养殖生产过程,是利用室外高温季节在成鳖池中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由于投饵量大,饵料蛋白质含量高,残饵和排泄物在水中积存、腐烂、变质,导致水质恶化,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加上换水很少,病源体大量滋生引起多种鳖病的发生,特别是“穿孔病”发病率很高,不但影响了成鳖的生长和成活率,而且严重影响了成鳖的质量,次品率很高,从而影响了成鳖养殖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场成鳖由于“穿孔病”引起的次品鳖达33%以上,有个别池高达67%。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我们采取以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抓住水质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应用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鳖的次品率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工健  王磊 《淡水渔业》1998,28(2):42-42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周工健王磊(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长沙41006)中华鳖“白板病”(暂名)主要在幼鳖、商品鳖和种鳖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生。发病季节一般在48月份,但在加温养殖中发病不受季节限制。病鳖肺、肝、肠、胃等内脏发炎,口鼻或泄殖孔出血导...  相似文献   

13.
鳖池一些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鳖池水体进行理化处理,分析了主要的环境因子对养殖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鳖池水体溶解氧的提高对鳖池水质和底质改善及养殖鳖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皮肤病的治疗没有明显的作用;大换水后鳖池水体pH值昼夜变化较大,午后出现较高的pH值高峰;午后高pH值对正常养殖鳖虽无明显的不适反应,但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出现较多的疖疮病和白底板病。利用外加电源提高鳖池氧化还原电位,试图改善鳖池底质和水质的方法,未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控温养鳖有两大类型:一是全封闭工厂化养殖,加温设施主要为有压锅炉,并配空压机,优点是厂房保温性能好,但缺少自然光透入,且投资较大。另一种是塑料薄膜大棚控温养鳖,加温用有压或无压锅炉,优点是养殖棚内自然光充足,投资少。通过实践,采用双层塑料薄膜大棚控温养鳖较为理想,温差变幅不大,在养鳖允许范围之内。由于透光性好,并有辅助增温与保温效果,能在1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养成商品蟹,而且鳖病明显减少。自稚鳖至幼鳖培育,幼鳖至成鳖饲养,其成活率均在95%左右。 试验点设在江都市中外合资龙都特种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塑料薄膜大棚有效面积  相似文献   

15.
土池简易大棚增、加温养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缩短养鳖周期 ,降低稚幼鳖越冬期的死亡率 ,提高养鳖效益 ,我市于土池常温养鳖启动的同时 ,就已同步进行土池简易大棚塑膜封盖采光增温与热水炉加温饲养稚幼鳖试验 ,并逐步改进、推广、完善和应用。至 1999年东莞市已建成土池增、加温简易大棚面积 2 5 5 4hm2 ,占我市土池常温养鳖面积 5 3% ;每年进池稚幼鳖 380万只 ,占全市越冬稚幼鳖总量的 76 6%。现将该技术 ,包括越冬池的建造 ,增加温管理 ,稚幼鳖的生长特性和越冬效益等综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越冬池的建造越冬池选择于每个养鳖场内环境幽静、供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我国棘胸蛙仿生态养殖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但由于棘胸蛙对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养殖水质须符合野生环境水质标准,导致棘胸蛙的养殖用水量大、设施成本高、疾病多、成活率低。国内现行的人工养殖棘胸蛙技术,其养殖水源需利用天然洞穴和山溪水且水温需另外热源加温控制,且每养殖10天须添加土霉素等消毒药物。养殖池需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等6种池型,棘胸蛙每次从一种池型转入到下一  相似文献   

17.
一、养殖设施饲养鳖养殖设施由于使用目的而不同,通常分为亲鳖池、成鳖池(食用鳖池)和幼鳖池(加温饲养池)等。除养殖池以外的附属设施还有管理室、孵化室、温室、饵料及饵料调配室、仓库、加工室等。这些附属设施的配置、构造要与地形、生产资金、生产规模相适应,必须计划设计。特别是鳖不只在水中生活,还经常容易游出水面,从地面上逃走,所以池壁要比水面高出30cm以上。即使在这样的池子也有必要作好防逃准备。 1、池的位置鳖是非常胆小的动物。特别是亲鳖,噪音等对产卵也有影响,所以投饵和捕捉时,应尽量避免由于人的出入、操作等造  相似文献   

18.
欧洲鳗红头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鳗养殖过程中,在黑仔及幼鳗期易发生头部充血发红的疾病,常称为红头病。该病蔓延速度迅速、死亡率高,与狂游病称为欧洲鳗养殖中两大杀手。 该病主要流行于高密度养殖的精养池。土池养殖的欧洲鳗亦易发生,流行水温为26—28℃,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控制,往往于2—3天内感染整池鳗的30%左右(仅指精养池),在水质偏酸PH值为6.5以下,养殖密度高的养殖池中尤为严重,近年在养殖日本鳗鲡的黑仔及幼鳗亦发现该病。  相似文献   

19.
<正> 冬季塑料大棚养鳖,因通风条件差,换水量小,饲养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使池水易富营养化进而老化,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鳖的正常生长。因此,如何加强冬季塑料大棚养鳖池的水质管理,减少鳖病,提高成活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经验,谈几点体会:1 坚持科学的投饵方法,减少水质污染1.1 建池时在养鳖池北侧修建一略高于水面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养鳖方式及存在问题 鳖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相当缓慢。为了缩短养鳖周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温室养鳖.从幼鳖到商品鳖只需一年周期。但养鳖池都在基本不透风、不透光的房子或塑料薄膜保温棚内,养殖水加温到 30℃ 左右,用罗茨风机充气增氧。由于密度高、水温高、无光照、无通风,残饵及排泄物在水中极易腐烂变质,使水质黑臭,甚至底沙被染成黑色.鳖极易滋生各种疾病。目前采用防病措施主要是在饲料中添加各类抗菌素、因在水中易散失,利用率较低。长期使用成本高,且易产生病变,不利于生产绿色食品。其次是定期换水,一般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