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欧洲幼虫腐臭病:本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弱群、保温不良、饲料不足的蜂群最易发生。发病死亡多在2~4月龄期。发病初期,幼虫身上无光泽.出现少量死亡.病情严重时.幼虫全部腐烂.散发酸臭味.导致蜂群弃巢而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田间调查9组资料,应用Iwao的方法,分别对甘薯麦蛾(Brachmia triannu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图式以及被寄生幼虫和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空间分布图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甘薯麦蛾幼虫在薯田呈聚集图式.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随机的,个体群内的分布也是随机的;个体群较致密,且大小约相等,个体群的平均面积约为0.56—1.12m~2.(2)被寄生幼虫的分布图式呈聚集型,说明甘薯麦蛾幼虫寄生蜂趋群集寄生.(3)被寄生后幸存幼虫的分布图式和原来的幼虫图式一样,都是聚集型,即Neyman A型,虽然有些田块幼虫被寄生率高达37.62%,但是寄生蜂的作用还未足以使寄主空间分布图式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江苏江宁铜山林区和句容茅山林区的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进行了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的耐药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6龄幼虫耐药力为3龄幼虫的37倍。受药次数多的铜山林区虫群与未受药的茅山林区虫群比较,对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耐药力均有所提高,抗性指数分别达到2.9和2.1。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檫角丽细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和幼虫在檫树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卵分布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应用I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利用丙酮虫体粗提物,采用划线法和方格诱集法测试表明,茶毛虫(鳞翅目毒蛾科)对丙酮虫体粗提物无反应;经测试茶毛虫幼虫体毛对群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幼虫个体相互联系及传感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不同虫群幼虫互不排斥,可聚集成新的较大的虫群。并讨论了茶毛虫虫群密度的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16,(10)
正蜜蜂幼虫腐臭病,是蜜蜂幼虫和蛹期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有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两种。1.临床症状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能耐受较高温度,主要危害封盖后的幼虫,使幼虫不能羽化或死亡,造成群势衰弱。幼虫死后初为棕黄色,后成深棕色,最后腐烂,呈油光状,有粘性和腥臭味。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为链球菌。幼虫染病后变成灰白色,再变成黄色至黑褐色,腐烂干枯,有酸臭味,无粘性。诊断美洲幼虫腐臭病  相似文献   

7.
采用系统采样和野外饲养的方法,同杨干透翅蛾幼虫有8个龄期,用零点标记法研究了幼虫的生长进度;同时通过野外取样调查,观察了不同年群幼虫间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从陶家湾的深山里采回了花粉、花蜜,有序地飞进了蜂箱。汪新辉正在不远处检查另一群蜜蜂,他熟练地提起蜂脾,抖落蜜蜂,察看幼虫……目前,汪新辉自有蜜蜂145群,以他为主成立的宁乡县新飞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12人,饲养中蜂15000多群,年产值2000多万元。汪新辉出生在宁乡县黄材镇,儿时,山沟里大多数人家都养有蜜蜂,他的父亲也同样养了4群蜜蜂,家里只要一取蜜,小新辉就是父亲的好帮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橘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柑橘果实上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群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密度越大,聚集度越高,其相关性显著.提出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柑橘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丽  王红芳  胥保华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1):4231-4238
【目的】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王与工蜂幼虫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合成与代谢的差异,为探索DNA甲基化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890只1日龄雌性蜂幼虫,分别来自5群姐妹蜂王群。其中445只进行人工育王(89只/群);剩余445只培育成工蜂(89只/群)。取3、4、5日龄蜂王和工蜂幼虫,测定其体内SAM合成与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蜂王幼虫SAM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工蜂幼虫SAM含量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蜂王幼虫SAMS基因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梯度下降的趋势(P0.01),而工蜂幼虫SAMS表达随日龄变化不显著(P0.05);3日龄与4日龄时,蜂王幼虫SAMS表达量显著高于工蜂(P0.05),5日龄时,工蜂幼虫SAMS表达量显著高于蜂王(P0.05)。Dnmt1a与Dnmt3表达在两级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蜂王幼虫Dnmt1a表达随日龄增加无显著变化(P0.05),但其酶活性呈下降趋势(P0.05);工蜂幼虫Dnmt1a表达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其酶活性呈上升趋势(P0.01),其中3日龄与4日龄时,蜂王幼虫Dnmt1酶活性显著高于工蜂幼虫(P0.05),而5日龄时,工蜂幼虫Dnmt1酶活性显著高于蜂王幼虫(P0.05)。蜂王Dnmt3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工蜂幼虫Dnmt3表达随日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蜂王幼虫Dnmt3酶活性随日龄变化不显著(P0.05),工蜂幼虫Dnmt3酶活性随日龄变化显著(P0.05),但蜂王幼虫Dnmt3酶活性在3、4、5日龄均显著高于工蜂幼虫(P0.01)。【结论】3—5日龄意大利蜜蜂蜂王幼虫与工蜂幼虫体内活性甲基供体SAM的合成与代谢存在差异。在4日龄之前,蜂王幼虫SAM的合成比工蜂活跃,4日龄之后,工蜂幼虫的SAM合成与蜂王幼虫相近;在4日龄之前,SAM参与DNA维持甲基化的代谢过程,蜂王幼虫比工蜂活跃,4日龄之后,工蜂幼虫比蜂王幼虫活跃;在3—5日龄,SAM参与DNA从头甲基化的代谢活性,蜂王幼虫始终不低于工蜂幼虫。  相似文献   

11.
李小食心虫幼虫在美国杏李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初步调查研究了河南驻马店蚁封林场7年生美国杂交杏李李小食心虫幼虫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李小食心虫幼虫在美国杏李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而每个果实中李小食心虫幼虫分布均匀,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不同调查时间同一枝条上李小食心虫的幼虫密度不相同.李小食心虫幼虫存在明显的扩散性和空间移动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虎凤蝶杭州种群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群除在各龄幼虫历期及取食量上有一定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间分布、幼虫存活率、幼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历期及化蛹时间分布、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中华虎凤蝶各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作者建议当某地种群濒危成数量急剧减少时,可通过引进异地种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木毒蛾空间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卵、幼虫、蛹的空间格局。测定结果表明:木毒蛾卵块、幼虫和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幼虫在林内以聚集型扩散。应用Iwao方法,计算了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适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的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4.
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和幼虫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提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5.
杨梅小卷蛾幼虫的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应用多种方法测定了杨梅防火林带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小卷蛾幼虫符合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稀疏的个体群,幼虫在林带内以聚集型扩散.根据Iwao法计算了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林带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用多种聚集度指标分析番石榴园挂果期瓜实蝇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瓜实蝇幼虫呈聚集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原因是由瓜实蝇幼虫的行为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田间虫口密度高低影响空间分布,虫口密度加大,番石榴果实中瓜实蝇幼虫数量差异变小。同时,建立了幼虫在番石榴果实上的理论抽样数公式,给出了不同误差、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并得出了序贯抽样公式。  相似文献   

17.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18.
刘有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
根据2008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了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列出了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工分蜂就是人为地将一群蜂分为两群或多群,以增加蜂群的数量,扩大蜂场的生产能力。其方法有3种形式: 一、均等分群法 把一群蜜蜂和子脾(封盖子、幼虫和卵脾)分成大致相等的两群,其中一群内为原来的老王,另一群诱入已交尾成功的产卵蜂王。 具体做法是:把蜂群向左(或右)挪开一个箱的距离,然后在其旁边放一个空箱,将原群的一半蜜蜂和子脾提入空箱内,老王留在原群或提入分群都可以,过1~2d再将产卵王诱入没有蜂王的一群。……  相似文献   

20.
应用3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分别检验了麦红吸浆虫幼虫在穗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幼虫在穗间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以及本身习性引起。应用Iwao模型中的参数建立了最适抽样数和资料代换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