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存在于水牛胃肠道各段管壁中,但主要分布在胃腺和十二指肠的肠腺。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上皮,以及十二指肠腺也有少量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十二指肠以后段肠管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数量极少,偶而可见位于腺上皮细胞之间。胰中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主要位于胰岛,极少数分布在主胰管上皮和粘液腺以及小叶间导管上皮。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根据其形态分为三类:(1)锥形细胞,主要分布在腺上皮,其顶端朝向腺腔;(2)长形细胞,存在于粘膜上皮中;(3)不规则形细胞,位于胰岛。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既不被Grimelius方法着色,又不与Masson改良法产生反应。  相似文献   

2.
用Grimelieus银染法对0、5、10、30、50日龄及一年龄的四十只绍兴麻鸭十二指肠和直肠的嗜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出现率统计,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和直肠的嗜银细胞数多随日龄增长而增加,其绝对生长高峰期,十二指肠绒毛在10~39日龄:直肠绒毛、十二指肠腺和直肠腺在5~10日龄.其形态多为梭形或卵圆,形属“开放型”细胞.2.棕色、黑棕色和黑色的嗜银细胞在肠腺及绒毛上的分布无规律.3.绒毛上发现嗜银颗粒到达纹状缘并贴于纹状缘的嗜银细胞,肠腺内见有嗜银细胞的胞质突起沿基膜伸延,绒毛及肠腺内均见到嗜银细胞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并在此处与嗜银颗粒相连续的图像,提示绍兴麻鸭嗜银细胞还可能有旁分泌和“腔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水牛9头,黄牛、猪、狗各3头,顺序取消化道12个部位,切片观察结果,水牛消化道嗜银性内分泌细胞比其他动物多,草食动物的胃和直肠细胞数比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都多。草食动物从胃和小肠这两个部位开始,嗜银性内分泌细胞都多,向后逐渐减少。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多为单个,分散的夹杂在腺上皮细胞之间。此项内分泌细胞分布于每个腺管的中部或基部,向腺管顶端渐少,胃的内分泌细胞多为圆形,嗜银颗粒均匀分布于核周围;而肠的内分泌细胞多为锥形,颗粒集中于细胞基部,顶端逐渐稀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特点。【方法】采集中国黄羽鹌鹑的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及直肠,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avidin-bo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SS细胞定位。【结果】SS细胞主要分布于腺胃及小肠各部位,其中以腺胃分布数量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空肠、回肠及直肠分布均较少;食管、嗉囊、肌胃及盲肠处均未发现有其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腺胃SS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肠道各部(P<0.05),而肠道各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S细胞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为主,多分布于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SS细胞的分布数量在雌雄鹌鹑各相应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形态特征相同。【结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SS细胞呈现由小肠头端向直肠尾端逐渐减少的分布趋势,在腺胃处分布数量最高,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这可能与其消化道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水牛GEP内分泌系统的不同部位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的观察表明均存在着分泌高糖素的内分泌细胞,从十二指肠后段向后,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出现上升的趋势,直肠处分布密度达最高峰,但盲肠处分布密度最低。在胰中,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在胰岛上分布最多,切片染色镜检呈棕黑色。在胰腺上,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较少,为深棕色。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有长颈瓶形、锥形、梭形及椭圆形等。可明显观察到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随着长的细胞突起进入腺腔、肠腔及邻近细胞或细胞间隙之中。有时可见一个腺管上有多个内分泌细胞。并且见到一个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同时进入腺腔和邻近细胞或细胞间隙之中。  相似文献   

6.
对六头水牛胃胰(GEP)系统中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表明:水牛胃动素免疫反应细胞数量最少,仪存在于十二指肠;胆囊收缩素免疫反应细胞分布于除同肠和盲肠外的其他部位;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贲门和幽门区以及十二指肠。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存在于大肠、小肠和胰脏。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随所在部位不同而呈锥形、长形或不规则形,并常见基底旁突起。胃动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不清楚,仅见分泌颗粒位于细胞基部和核周围区域。  相似文献   

7.
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前分布很少。对感染微孢子虫的东亚飞蝗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感受器分布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有些感受器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8.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9.
5日龄雏鹅口服感染小鹅瘟强毒,观察感染后6、12、24、48、72、96、120h及发病致死鹅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心、肝、肾、胰、脾、腔上囊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发展规律。其结果为肠道最先出现病变,在感染后6h,即见十二指肠少量绒毛顶端上皮发生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绒毛和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病鹅死之后,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及肠腺上皮均发生脱落和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胰、脾和腔上囊等实质器官在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郁血、水肿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则表现为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电镜观察表明:肠道病变依次从十二指肠发展至空肠和回肠;感染初期,病毒主要引起肠绒毛顶端上皮的坏死脱落,以后逐渐向绒毛基部发展,固有层裸露,最终绒毛变形,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10.
将12窝仔猪随机分为4组,即在饲喂与不饲喂开食料2种饲养制度下,分别设饲喂乳酸菌剂组和饲喂脱脂乳的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仔猪于7日龄开食,21日龄断奶,开食早期饲喂乳酸菌剂或脱脂乳.于仔猪7、14、21、24、35日龄每窝屠宰一头,取胃底、十二指肠、空肠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乳酸菌促进断奶后仔猪胃底腺盐酸细胞的增加(P<0.01),开食促进断奶前后胃底腺盐酸细胞的增加(P>0.05);乳酸菌和开食可促进断奶前十二指肠肠绒毛高度的维持,前者作用较短暂,后者的作用则更为明显,但两者对空肠肠绒毛无显著影响;添加乳酸菌与开食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电导率和pH对红榕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配方营养液都可用于红榕幼苗无土栽培,但C配方最节省成本。电导率为1.5mS/cm时,植株生长优于电导率为0.5mS/cm和1.0mS/cm处理,但对根的影响不大。营养液的pH为5.5时有利于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2.
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乳油控制菜青虫有效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试结果表明:苦皮藤乳油对菜粉蝶的卵没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卵孵化出的幼虫却有较高的死亡率。对1-5龄不同龄期的菜青虫进行胃毒测试,苦皮藤素LC50分别为24.78mg/kg,72.55mg/kg,124.35mg/kg,321.21mg/kg,1240.42mg/kg。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一次施药50mg/kg和100mg/kg的苦皮藤乳油对菜青虫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保产效果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苦皮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利用Nissl氏、Weil氏和Golgi—Cox氏三种染色法,在脑干连续横切面、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上,研究了13个猪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和构筑。结果表明,猪的中脑中央灰质可根据细胞的形态、体积、细胞的密度及纤维分布的方式等因素,分为五个亚核。内侧亚核围绕在中脑导水管的周围,细胞体积小、密度低,有髓神经纤维的含量极少;背侧亚核居内侧亚核的背侧,以分布有多量的颗粒细胞为特征,有髓神经纤维多呈网格状排列;外侧亚核居中脑中央灰质的背外侧区,细胞大小不匀,但密度较高,有髓神经纤维的排列内侧呈环行,外侧呈辐射状;腹侧亚核居中脑中央灰质的腹侧区,小细胞的含量较多,有髓神经纤维呈密集的网格状分布;背外侧缘亚核居中脑中央灰质嘴侧二分之一的背外侧角内,呈一细的纵行的细胞柱,特点是细胞体积较大,且较均匀,细胞密集(29 100个/mm~3),在Golgi—Cox氏法染色的切片上,细胞呈多极形、三角形和锥形,而无其它亚核中占多数的梭形细胞,由于此亚核无文献记载,故暂按其位置命名。  相似文献   

14.
绍兴麻鸭消化管生长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5、10、30、50、70日龄及孵出期、成年期绍兴麻鸭的腺胃,十二指肠和直肠进行组织学观察与显微测量。结果是: 1.胃腺、肠腺的绝对生长高峰期在5—10日龄,绒毛的绝对生长高峰期十二指肠分别在10—30日龄和50—70日龄,它们的形态变化主要出现在孵出—10日龄。 2.阐述了绍鸭十二指肠的组织结构特点。 3.绍鸭直肠也具有纹状缘等结构,且其生长速度相似于十二指肠,故推测也有吸收功能。 4.腺胃,十二指肠和直肠重量的改变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器官组织生长发育情况,说明定量组织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了有腹毛高弯的和无高弯的东北细毛羊71只,其中有9—12月龄的小母羊和二年以上的成年母羊。样本取自肩后部和脐部。研究自1981年10月末至1982年2月末进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皮肤各层、毛囊、毛根和汗腺进行了观察。1.测量了表皮、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厚度;毛、毛囊群、皮脂腺及汗腺的直径;皮脂腺及汗腺在每一平方毫米内的数量。2.成年母羊脐部皮肤的乳头层及网状层比肩部为厚,皮脂腺发达,毛裳数较少。3.小母羊与成年母羊相比,肩后部的乳头层较薄;脐部毛深较短;肩后部每一平方毫米皮脂腺数和毛数较多;出现残留髓质粗毛的个体数较多。4.皮肤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5.明确了羊真皮分为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根据。6.明确了羊毛囊及毛根各段特点。7.有高弯腹毛和无高弯腹毛羊的毛囊弯曲情况及皮肤其它各结构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用四种染色方法显示四头猪胃肠道四类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Grimelius阳性反应细胞和Hellerstrom-Hellman阳性反应细胞的数量远远多于Masson-Hamperl-Singh阳性反应细胞和铅苏木素阳性反应细胞。这四类细胞在胃肠道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胃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7.
用6种不同含盐浓度的水分淋洗Tulare粘土,分层测定0-150cm土层的EC和Cl~-值,采用经典统计和半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壤剖面EC和Cl~-的分布特征、EC和Cl~-的相关性,以及72个取样点间的EC和Cl~-的空间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