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系属鞘翅目、天牛科、天牛亚科,为害杉木、柳杉及松柏类树木,是杉木的一种毁灭性的主要蛀干害虫,普遍发生于杉木人工林。此虫分布在我省各地,从幼虫危害杉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边材,蛀成圆扁形弯曲不规则的虫道,  相似文献   

2.
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ulumFairm)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在我县萍溪林场小屋基林区的三至五年生杉木基地幼林,已有几百亩受害死亡,死亡率一般30~40%,最高林地死亡率100%。是当前杉木基地幼林期一种毁灭性的害虫。杉棕天牛以幼虫为害杉木、柳杉等幼树,蛀入树皮后,在杉树皮  相似文献   

3.
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土名蛀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为害杉木、柳杉等。它的幼虫在木质部上蛀成各种不规则的虫道,破坏了树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使生长发育受阻,树势衰退,导致迅速枯死或主干容易被风吹折。木材穿孔后,常大大降低了工艺价值。由于天牛的危害,为菌类寄生创  相似文献   

4.
前 言 柳杉天牛是日本柳杉、日本扁柏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为了有效地进行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有必要研究室内饲养技术,以便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地得到各发育阶段的试验用虫。柳杉天牛为1年1代(稀为2年1  相似文献   

5.
由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等4家共同研制的, 能有效捕杀柳杉天牛且使用安全简便的"柳杉纸带", 巧妙地利用柳杉天牛在树干上反复爬行, 钻入树皮缝隙间等较暗地方的习性, 用波型加工纸制成纸带, 波型部分涂成黑色, 再涂上杀虫成分的MEP, 徐药的一面于胸高部位贴树干卷上, 柳杉天牛钻入纸带和树皮之间, 接触MEP后短时间内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生物习性: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昆虫,成虫是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态,寿命可达3a;幼虫期极短,为1周左右;蛹期为20-30d。花绒寄甲幼虫可外寄生于如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等多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寄生率达70%-98%。应用虫态:防治中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幼虫(卵卡)。释放时间: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天牛蛹期(天牛成虫羽化之前)或7-8月的天牛幼虫期。  相似文献   

7.
中华蜡天牛Ceresium sinicum(White)又名中华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据文献记载,该虫危害伐倒后的水杉、池杉、杉木、柳杉、苦楝、刺槐、梧桐、枫杨、桑杨、柳、桃等;分布于河北、北京、江苏、江西、上海、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四川、广东、云南;日本,泰国。在山东省该虫主要危害刺槐伐倒木、衰弱树及枯立木,也危害花椒。幼虫先蛀食寄主皮层,而后深入木质部危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60%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9.
用寄主植物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在室内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的饲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能正常在云南松木段上产卵,在补充营养后,产卵刻槽数在4~7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减少;天牛幼虫能在木段上顺利发育,并成功羽化。用云南松在室内饲养松褐天牛能获得卵、幼虫、蛹以及成虫等不同虫态,可满足不同研究所需;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有一定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 柳杉(Crypeomeria foreunei Hooibreenk)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用材树种。1981年我们在江苏省如皋县长青沙农场的一片600亩柳杉林中发现天牛危害十分严重。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隶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星天牛属,是杂食性的蛀干害虫。据记载,已知寄主有柑桔、苹果、梨、樱桃、枇杷、蔷薇、花红、杏、胡桃、杨树、柳树、榆树、楸树、栎树、苦楝、红椿、刺槐、树豆、悬铃木、无花果、桑树、木麻黄、银桦等分属13科的几十种植物。其中以柑桔类和杨柳类危害最烈。根据天牛对其寄主的选择性,一般文献上都把星天牛视为阔叶树害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星天牛人工饲料、饲养方法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大量、生理标准统一的试虫。【方法】通过连续3年在4种不同配比的人工饲料上连续传代饲养星天牛,研究不同人工饲料配方的饲养效果;比较室内自然温度和恒温模式下星天牛在人工饲料上的化蛹和羽化情况;同时定期测定星天牛幼虫在不同饲料、不同温度模式下的体质量变化。【结果】星天牛幼虫在4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上均可完成生活史并传代饲养,但其化蛹率、羽化率在不同饲料上差异显著,其中以同时含有木麻黄锯屑和麦麸的Diet A和Diet D上饲养效果较好。在Diet A上,3代(持续3年)星天牛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00%,90%和95%,羽化率依次为100%,83%和90%;在Diet D上,3代星天牛化蛹率依次为87%,78%和87%,羽化率依次为87%,67%和80%。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较恒温模式(25℃和28℃)下高,且化蛹和羽化时间整齐一致(均在4—5月,与林间观察一致);而在恒温模式下化蛹和羽化时间明显延迟,且无规律性。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星天牛幼虫体质量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直至化蛹或死亡。星天牛幼虫在Diet D上的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其在Diet A上快,体质量最大值及到达时间因饲料种类、温度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室内自然温度模式下,星天牛幼虫在饲养16周(11月下旬)后达到最大值,且在Diet D上的幼虫平均体质量(2.077 g)显著高于在Diet A上的体质量(1.685 g)。而在恒温模式(28℃)下,星天牛幼虫平均体质量在Diet D上饲养16周后达到最大值(2.106 g),而在Diet A上饲养20周后达到最大值(1.785 g)。【结论】星天牛幼虫可在筛选出的人工饲料Diet A和Diet D上连续传代饲养并完成生活史,饲养效果稳定,化蛹率和羽化率高;温度条件是决定星天牛化蛹时间的重要因素,星天牛幼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一定需要低温滞育,但是其存在可以提高星天牛幼虫的化蛹率和促进化蛹、羽化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星天牛提供了人工饲料及方法,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试虫,同时通过人工饲养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天牛类蛀干害虫幼虫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对四川洪雅林场柳杉长卷蛾危害调查中,发现一种柳杉长卷蛾(Homona issikii Yasuda)的捕食性天敌-短角宽扁蚜蝇(Xanthandrus talamaoi(Meigen))(食蚜蝇科Syrphidae)。该蝇在幼虫阶段取食卷蛾幼虫,捕食量日均约0.56-0.65头,蝇虫比例随害虫虫口密度增加,在林间诸种天敌中居优势地位,对抑制柳杉长卷蛾的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可用于星天牛生物防治的高致病力菌株,测定了8株球孢白僵菌菌株(Bb Ma A-01、Bb MQ-04、Bb MQ-07、Bb QZ-01、Bb QZ-02、Bb YXTR-03、Bb TK-02、Bb XJ-11)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及其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星天牛幼虫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采用浸渍法接种15 d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累计致死率(幼虫死亡率)在70%~100%之间,其中Bb XJ-11、Bb QZ-02菌株对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均达100%;且接种后星天牛幼虫的僵虫率(感染率)也分别高达90%、80%;致死中时(LT50)较短,分别为5.38 d、5.83d。研究结果表明Bb XJ-11、Bb QZ-02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较强,同时2个菌株的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故可作为防治星天牛的优良菌株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花绒寄甲是多种林木蛀干性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替代寄主(大麦虫蛹和黄粉甲蛹)和寄主(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及不同饲料(松墨天牛幼虫粉、大麦虫幼虫粉和黄粉甲幼虫粉)饲养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及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大麦虫蛹,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77.22%;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松墨天牛幼虫,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62.08%;单个大麦虫蛹及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出的花绒寄甲数量分别为4.63头和2.48头;而黄粉甲蛹由于表皮硬化过快,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无法寄生。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相比于松墨天牛幼虫,大麦虫蛹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一年的生长中存活率良好,两者单雌虫年均产卵量基本无差异。对以两者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分别喂以不同饲料,各处理一年内成虫死亡率之间和全年产卵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大麦虫蛹是非常理想的花绒寄甲替代寄主,且大麦虫幼虫粉、黄粉甲幼虫粉和松墨天牛幼虫粉均可作为花绒寄甲成虫的饲料。  相似文献   

15.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桔褐天牛和桑粒肩天牛幼虫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惊秋 《林业科学》1993,29(4):307-312
对寄主木段中的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Hope)幼虫、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幼虫的声行为进行了研究。天牛幼虫在寄主内可因取食、爬行活动而产生沿寄主传导的固体声。与爬行声相比,幼虫取食声的振幅大、持续时间短(约60ms)、间歇发出,振动频率可达700Hz;爬行声的振幅小、持续时问可达数百毫秒、可连续发出,振动频率低于300Hz。取食声信号因天牛幼虫的种类和寄主的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别。桔褐天牛幼虫取食声功率谱为准谐型,谱带2(B_2)为主能量带,其主峰频率(MPF=424±43Hz)约为B_1的MPF的1.8倍频。桑粒肩天牛幼虫取食声功率谱多为非谐型,大多数被测信号多以谱带1为主能量带(81%),不同木段中幼虫取食声谱带1的MPF分别为359±23Hz和293±26Hz。  相似文献   

17.
管氏肿腿蜂繁育场的营建和繁育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管氏肿腿蜂是侧柏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bifas ciatus(Matsch)幼虫的优势天敌 ,触沿虫道穿过虫粪 ,找到天牛的幼虫 ,在其体表产卵 ,其幼虫通过吸取天牛幼虫的营养 ,而导致天牛幼虫死亡 ,达到防治目的。青州市肿腿蜂繁育场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利用青杨枝天牛和双条杉天牛的幼虫进行指形管人工繁蜂、放蜂 ,取得成功 ,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现将繁育场的营建情况和繁育技术介绍如下。1 繁育场的营建及其技术培训1.1 营建工程青州市肿腿蜂繁育场位于杨集林场的场部 ,是利用国家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资…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区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ae)的HB-NJ品系线虫和斯氏属(Steinernematidae)的S.glaseri、S.feltiae和Sc-All 4个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侵染5d后对幼虫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3.3%。并对哈尔滨市绿化树种糖槭树上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HB-NJ品系线虫和Sc-ALL品系线虫在林间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14d后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不同植被条件下两种天牛对四合木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Pallas)和槐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diadema(Motschulsky)是危害四合木的重要天牛.作者调查了两类不同土质及植被组成的样地,全株解剖受害四合木,统计幼虫的危害位置.结果显示,两种植被条件下,植被种类、长势及天牛幼虫对四合木的危害程度不同.其中,在四合木长势好的环境中,害虫危害轻.两种天牛幼虫倾向于危害直径在0.5~1.6 cm之间的四合木枝条,集中分布在地上7 cm以下的枝条内.  相似文献   

20.
采用9株不同Bt菌株侵染柳杉毛虫4龄幼虫,依据其形态、行为和死亡率等指标,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幼虫在感染高致病力菌株后不同时间阶段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趋势,初步探析柳杉毛虫幼虫被侵染后的生理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供试的9株Bt菌株中,HQ47菌株致病力最强,在侵染试验中校正死亡率达100%,致死中时为3.62 d;(2)柳杉毛虫幼虫被HQ47菌株侵染的72 h内,体内T-SOD、CAT和GST活性总体上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SOD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变化趋势,CAT和GST则呈现激活-抑制-再激活-再抑制的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均在侵染后的3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2.92 U·mgprot-1、51.10 U·mgprot-1、167.44 U·mgprot-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筛选出的Bt菌株为柳杉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应用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