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石家庄地区,连续2 a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及填充物对高温闷棚地温及茄子黄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粪+尿素+速腐剂为填充物对高温闷棚提高地温效果最佳,并且与土壤相对湿度为85%耦合时增强了高温闷棚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日光温室不同含水量土壤导热系数变化、不同耕层温度变化以及茄子黄萎病发病率变化,以期探明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瞬态平衡法(TPS)测定温室土壤不同含水量(0%、5%、10%、15%、20%、25%和30%)的导热系数,以2个水平含水量(5.06%和23.48%)的6个处理(A_1、B_1、A_2、B_2、CK_1、CK_2)为标的,测定各处理5、10、15、20、25、30 cm耕层温度,并统计6个处理的茄子黄萎病发病率。【结果】当土壤含水量在5%~25%时,其导热系数随着含水量提高而显著升高,两者近于线性关系。在供试6个处理中,相同条件下高温闷棚能有效提高相同耕层地温,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相应的耕层温度均随之升高,地表覆膜也能提高耕层温度。相同土壤含水量的覆膜高温闷棚处理,茄子黄萎病发病率更低,防治效果更好。【结论】适当提高含水量及采取有效积累日光能的措施是决定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连茄子缓解效果,设置5种处理方式,分别为对照(CK)、增施有机肥(T1)、增施硅肥(T2)、高温闷棚(T3)和高温闷棚配施微生物有机(T4),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茄子病害发生指数,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增施硅肥、高温闷棚和高温闷棚配施微生物有机处理和对照相比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且显著改善茄子品质、提高产量、降低发病指数,其中高温闷棚配施微生物有机处理产量最高,发病率最低,是克服茄子连作障碍作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温闷棚技术可以提高塑料大棚内的土壤温度,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真菌、部分病毒及大部分害虫。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填充物对高温闷棚地温及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填充有机质,50%灌水量处理的10cm地温和茄子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100%,填充秸秆+有机肥+速腐剂可以有效提高10cm和20cm地温。  相似文献   

5.
满红 《河北农业》2010,(11):26-26
<正> 一、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灭病灭虫。常用方法是高温闷棚或烤棚,夏季休闲期间,将大棚覆盖后密闭,选晴天闷晒增温,可达60℃~70℃,高温闷棚4~7天可杀灭土壤中的多种病虫害。二、晒种。茄子播种或浸种催芽前,将种子晒2~3天,可利用阳光杀灭附  相似文献   

6.
高温闷棚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永昌县进行的高温闷棚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闷棚对黄瓜病虫害具有一定的防效,闷棚3次对蚜虫和斑潜蝇的最高防效分别为76.8%、91.3%,对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的最高防效分别为88.6%、91.1%、100%.日光温室高温闷棚的温度应控制在46.0~48.5℃,以48.5℃为最佳,持续时间以1.5~2.0 h为宜.  相似文献   

7.
一、高温闷棚关:大棚建成后,选择晴天盖上棚膜,密闭闷棚7~10天,使室内温度提高至60℃以上,以杀死土表及墙体上的病菌孢予及虫卯,减轻蔬菜生长期的侵染及危害。如在高温闷棚时,按每立方米温室空间,用硫磺粉2.4克、锯末4.5克、敌敌畏烟熏剂1克的均匀混合物,暗火点燃、密闭烟熏,效果更好,但熏后注意放风2~3天,再整地定植。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2001,(8):18-18
1、高温闷棚关温室建成后,选择晴天盖上棚膜 ,密闭闷棚7~10天,使室内温度提高至60℃以上,以杀死上表及墙体上的病菌抱子及虫卵,以减轻蔬莱生长期的侵染及危害。如在高温闷棚时,按每立方米温室空间,用硫  相似文献   

9.
高温浸泡土壤对连作大棚土体修复和病害防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011年分别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泗水市和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塑料大棚内淹水的高温闷棚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土壤容重、土壤毛管空隙比例极显著上升,土壤非毛管空隙比例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值极显著下降,土壤pH值下降,由弱碱性向中性水平发展;根腐病、立枯病、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下降了88.36%、76.33%、86.62%,纹枯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株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4.91%、73.51%、81.29%;高温浸泡土壤处理后的供试作物生长势均明显增强,原因可能是高温闷棚依靠温度和缺氧的双重作用,能够杀死大部分土传病原生物,尤其是高温的作用;地上部病害减轻的原因可能是水分浸泡土壤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优化,作物长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上升所致。  相似文献   

10.
“高温闷棚”防治黄瓜白粉病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温闷棚”防治黄瓜霜霉病是生态防治中有代表性的方法.该技术提出后在防治黄瓜黑星病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高温闷棚”对黄瓜白粉病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报道。在正常的水肥管理条件下.“高温闷棚”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5℃以内.在高水肥、高CO2浓度管理条件下,最高温度可达到50~55℃。本文以黄瓜耐高温试验所确定的温度范围为基础.研究经接菌发病的黄瓜植株在35~50℃高温处理后.黄瓜体内POD酶、CAT酶、SOD酶的变化.为“高温闷棚”防治黄瓜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缓解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问题,对以氰氨化钙为核心原料的多功能药肥在茄子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多年多点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多年施用多功能药肥能够有效地控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多功能药肥能明显提高茄子的株高和茎粗,增加茄子的单果重和果长,茄果产量增加34.6%~45.6%。多功能药肥还能显著提高茄子中Vc和粗蛋白含量,减少茄子的粗纤维含量(P<0.05)。此外,多功能药肥还能显著影响土壤的酸度和盐分浓度,有效缓解土壤盐分的积累和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生物熏蒸对大棚连作茄子产量和黄萎病发病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茄子连作种植方式可致病害日益严重,其中茄子黄萎病为常见严重土传病害,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选取多年茄子连作大棚,采用四种芸薹属蔬菜作为土壤生物熏蒸材料,研究其对茄子产量和黄萎病防控效果。结果表明,BFN2处理产量最高,较CN处理增产35.4%,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控效果分别为30.8%、10.4和65.8%,显著优于CN处理。BFN1和BFN2处理大丽花轮枝菌数量在熏蒸后较CN处理显著降低。生物熏蒸后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生物熏蒸可显著提高茄子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抑制茄子黄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改进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Russet Burbank为材料,设2种栽培模式:大垄栽培区(耕深35 cm)和小垄栽培区(耕深20 cm),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结果]大垄栽培模式下2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20和25 cm耕层的土壤温度显著降低,分别为18.24和17.70℃,与马铃薯最适生长温度(18℃)十分接近。大垄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受环境影响小,6月30日以后,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比较稳定,一直处于低温高含水量的环境中,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成熟。[结论]采用大垄深翻耕作方法能有效改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嫁接茄子在日光温室中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化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72-2272,2288
从培育壮苗、定植、栽培管理、整枝再生、病虫害防治等5个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嫁接茄子栽培技术.嫁接后的茄子抗病性强,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茄子枯萎病的发生与地下害虫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其防治应以地下害虫防治为首,以切断病原菌入侵途径,控制病害的发生;其次是选择恰当的防治时间,春茄的防治应在4月下旬开始,从而发挥对口农药的最大效果;在众多防治枯萎病的药剂中,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是目前较理想的农药,而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以50%多菌灵500倍液3次浇根综合效果最佳;同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全面提高植株健身控害栽培技术水平,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为害,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大豆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利用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全膜微垄沟播(PMRF)、全膜双垄沟播(PDRF)、全膜覆土穴播(PSH)、全膜平铺穴播(PH)和传统露地条播(CK)对大豆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PMRF'、PSH使播前至苗期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2%、12.2%;分枝期分别高13.6%、21.8%;PMRF'、PH提高开花至结荚期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5%、7.7%。4种地膜覆盖处理有效提高大豆农田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其中,PMRF‘、PDRF处理大豆分枝期之前增温幅度较大、开花期之后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与CK相比,地膜覆盖使籽粒增产36.9%~77.2%,其中PMRF籽粒产量达到2 500kg·hm~(-2),较PDRF、PSH、PH分别高7.2%、23.1%、29.4%。PMRF、PDRF'较CK耗水量分别降低5.2%和12.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6.8%、89.6%。全膜垄作沟播能够调控土壤的水温条件,提高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全膜微垄沟播增产、增效效应较好,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大豆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冬季夜间日光温室的土壤温度,研制内置式太阳能加温装置.[方法]利用蛇形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集热结合土壤蓄热的方式,在乌鲁木齐南郊水西沟村德力森蔬菜园8号温室进行了提升地温试验.[结果]当环境温度为-3~- 10℃时,该装置可以使温室土壤10 ~ 20 cm深处的温度平均升高1.5~3℃.[结论]内置式太阳能加温装置能有效提高冬季夜间温室地温,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 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