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改变了水稻栽插“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历史,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全量麦秸还田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交通安全的棘手问题。为探索适合稻麦两熟、全量麦秸还田条件下的轻简栽培技术,2006年我县在近湖、宝塔、冈东、沿河等镇进行了全量麦草还田旋耕机插的百亩高产试验示范,配套精确定量施肥、好气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强化栽培,水稻成熟期测产亩产约700k,试验、示范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麦秸全量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生育特性及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试验和效益调查,对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群体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和物化成本、用工成本、综合效益等因素进行比较,明确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引导农民正确选择与麦秸全量还田相配套的轻简稻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索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全量还田后能进行机插秧,促进水稻获得高产,但必须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满足麦秸腐烂对氮的需要,且应用秸秆腐熟剂能加快麦秸的腐烂速度。  相似文献   

4.
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是在麦收时,机械切碎分散麦草、机械埋草还田与抛秧相结合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采用抛秧栽插方式,在全量麦秸机械还田的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得出“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该项轻型稻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了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包含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两个部分。全量麦草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是将麦草机械还田利用与机插稻技术相结合,实施稻作轻简化,构建资源利用、培肥沃土、节本增效、省工省力的稻作技术体系。一、麦秸全量机械还田  相似文献   

8.
《当代农业》2010,(16):31-31
每逢夏收,农民为了抢季节、劳作方便以及节约农本,往往在田间焚烧麦秸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扬州大学研制的新型水田平整机解决了秸秆处理这道难题。  相似文献   

9.
李子刚 《农业与技术》2013,(11):26-26,31
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是在收麦时使用麦秆还田机械,将小麦秸秆全部直接切碎翻埋或整杆粉碎旋耕还田后,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合理氮肥运筹及水浆管理,促进大田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一项集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轻型高效于一体的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作在氮肥减量使用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机插稻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在江苏省大丰市多年试验示范,提出适宜于大丰市推广的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稻及氮肥减量使用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为该市麦秸还田机插稻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10,(16):31-31
每逢夏收,农民为了抢季节、劳作方便以及节约农本,往往在田间焚烧麦秸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扬州大学研制的新型水田平整机解决了秸秆处理这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快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在常州市的推广应用,在麦草机械还田环节,研究了麦草适宜的切碎长度,探明了实现均匀抛洒的途径;在麦草腐解环节,研究了腐熟剂等对麦草腐解的影响;在大田管理环节,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及氮肥运筹对土壤供氮能力、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合前茬稻草全量还田,研究了稻麦秸秆持续还田措施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永林 《农家致富》2010,(11):32-33
三、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1.技术概述收麦时,利用机械切碎麦秸,浅水泡田2~3天,采用旋耕机将麦秸与泥土混匀,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合理氮肥运筹及水浆管理,促进大田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一项集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轻型高效于一体的稻作技术。2.适用范围全省稻麦两熟区。3.技术要点(1)机械切碎分散麦秸。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有效解决麦田焚烧秸秆问题。宿迁市宿城区积极倡导推广麦秸直接还田,2007年全区实施麦秸还田稻作面积2000亩,多用于机插秧和直播田,据跟踪观察调查,水稻分蘖期容易出现局部地方发黄或僵苗现象,初步分析原因为:一是麦秸在旋耕时分布不匀,稻苗插在成团麦秸上根系发育受阻;二是麦秸分解耗氮增加,局部供氮不足;三是受长期连续降雨影响,土壤缺氧情况下麦秸分解速度变缓并产生有害物质。经过搁田、补肥等管理,水稻生长不良问题很快缓解。抽穗前后目测评估,麦秸还田的水稻长势、长相、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沿江地区,研究了"麦一稻"两熟制稻田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40%的施N比例下,麦秸全量还田的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指标均随施N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各指标达到最高值时的N用量有所差异,高产水稻N用量范围为286.78—427.83 kg/hm~2,在此范围内降低施N量能够实现节氮增效;水稻施N量300 kg/hm~2时,随着穗肥施N比例(20%—50%)提高,其单位面积穗数增多,单穗颖花数和单穗实粒数减少,麦秸全量还田下以基肥40%、分蘖肥30%、穗肥30%的施N比例,其穗粒结构较为协调,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利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轻因秸秆焚烧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为在麦茬稻生产上实现麦秸全量还田,获得水稻高产,2005年我站进行了麦秸全量还田摆秧超高产稻作方式试验、示范。通过塑盘粒摆稀播育壮秧、扩行稀植摆秧、精确定量施肥、好气灌溉、综合防治等措施强化栽培,水稻成熟期测产740kg亩左右,试验、示范获得成功。1塑盘粒摆稀播育壮秧水稻要高产,壮秧是基础。在发挥大穗型品种穗粒数潜力的基础上,争取低位分蘖生长和成穗。1.1品种选择采用穗型较大的早熟晚粳“宁粳1号”、“武粳15”。1.2种子处理严格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催芽,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 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邓建平 《农家致富》2009,(15):47-47
一、主要方式 在小麦机械化收获后,将麦秸全量还田.上水泡田后浅水旋耕整平.再进行播栽水稻的一种技术体系,集秸秆还田、免(少)耕、抛秧、机插、直播等于一体.具有多重优势。主要有3种方式:(1)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机插。(2)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3)将切碎的麦秸全量还田。浅旋耕后直播。  相似文献   

20.
一、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作用 (一)机械化粉碎还田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的有效方式和避免秸秆焚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玉米秸秆是优质的有机肥原料,内含丰富的作物必需的营养成分.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500万公顷,玉米秸秆产量1.62亿吨,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110多万吨尿素,190多万吨过磷酸钙,190多万吨硫酸钾,因此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处理不恰当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