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为了解黑龙江省规模化牧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该省不同地区9个规模化牛场共采集血样15 035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奶牛副结核抗体。结果显示,9个牛场均检出血清阳性牛,副结核阳性场感染率100%,2018年样品平均阳性率4.74%,2019年样品平均阳性率4.31%。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内蒙古地区17个奶牛场的2 391头奶牛进行牛副结核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大型奶牛场副结核的血清阳性率较低,在0~5%之间;小型奶牛场的副结核血清阳性率较高,平均阳性率为14.1%。调查结果提示,内蒙古地区奶牛场存在牛副结核病的流行,对该病的防控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宁夏地区奶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本试验对采集于宁夏不同地区的189份疑似副结核症状奶牛的血清样品进行了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牛副结核抗体阳性率最高可达86.67%,最低为20%,平均阳性率为56.08%。表明宁夏地区已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牛副结核病感染。本调查为宁夏地区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及促进地区奶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牛副结核病在山东省规模牛场的发病和流行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抽检山东省25个牛场(13个奶牛场、12个肉牛场)血清样品738份(奶牛血清383份,肉牛血清355份),进行牛副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果]25个牛场中有12个牛场存在牛副结核病抗体阳性,群体阳性率为48.00%。738份样品中35份为阳性,个体阳性率为4.74%。表明牛副结核病在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牛场普遍存在。[结论]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牛场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为今后该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副结核病流行情况,利用副结核分枝杆菌(MAP)间接ELISA抗体检测对2020年省内11个地市部分牧场送检的523份牛血液样品进行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4个送检牧场,阳性样品145份,场间阳性率92.86%,样品阳性率27.72%.对4个500头左右中小规模牧场进行批量检测,833份样品中阳性样品...  相似文献   

6.
筛选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2个主要抗原map0862、map2154c中抗原指数高的抗原表位基因,将多表位基因序列合成,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ap0862-2154c。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诱导表达,以表达的重组表位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牛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GICA,map0862-2154c-GICA),同时对河北省部分牛场采集的242份副结核病奶牛血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牛副结核分枝杆菌表位蛋白map0862-2154c成功表达,表达产物能与牛副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血清反应。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结果表明,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1.86%(79/86),94.23%(147/156)和93.38%(226/242),该方法可用于牛副结核病的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辽宁省牛场副结核病的感染状况,采用ELISA方法对2017年间辽宁省14个地市奶牛场户的86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副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副结核阳性场占比44.2%,抗体阳性率为5.6%;奶牛场阳性率为5.5%,肉牛场阳性率为5.9%;不同饲养规模牛场的阳性率分别为:大型牛场1.8%、中型牛场7.7%、小型牛场8.6%。小型牛场的阳性率高于大、中型牛场。此次血清学调查采集样品的地理范围较广、样品的采集量较大,基本能够反映辽宁省牛场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可为副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新疆奎屯地区7 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提供科学有效防控措施。[方法]2019—2021年持续对奎屯地区7 个规模化牧场长期、顽固性腹泻牛只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法进行副结核病的检测。[结果]2019年总阳性率为6.55%(636/9 715),2020年总阳性率为6.80%(705/10 375),2021年总阳性率为5.23%(615/11 753)。[结论]检疫加淘汰的方法对降低牧场副结核病的阳性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部分省市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对2014年-2015年采集于河北、山西、青海、新疆、西藏、湖北、重庆等省市的3 60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牛副结核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29%。按样品来源省份分,抗体阳性率依次是山西3.75%、西藏3.5%、新疆2.2%、河北2.0%、青海1.5%、重庆0.75%、湖北0.5%。按动物类型分,抗体阳性率依次是奶牛2.79%、牦牛2.5%、肉牛0.83%。按样品来源分,其抗体阳性率依次是散养户3.06%、集贸市场2.75%、规模场2.1%、种畜场0.17%。结果表明,我国山西、西藏等省市的牛副结核病感染率较高。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部分省市牛副结核感染情况,为制定科学防控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湖南省规模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4种疫病的流行状况,采用ELISA方法,对全省未免疫以上4种疫病的规模牛场开展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规模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的场阳性率分别为51.35%、74.32%、13.64%、22.73%,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3.54%、45.45%、3.11%、4.67%。全省14个市州规模牛场均检出牛病毒性腹泻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原抗体阳性,4个市州检出牛分枝杆菌抗体阳性,7个市州检出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不同规模牛场4种疫病的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大规模场偏高;多重感染占比为45.45%。结果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湖南省规模牛场流行较为普遍、严重,部分地区还存在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流行,而在大规模牛场4种疫病流行更为严重,各规模牛场4种疫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情况也较为普遍。因此,湖南省规模牛场4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需加强防控。本调查为湖南省此类疫病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ELLSA试验对来自内蒙古地区17个大﹑中﹑小型奶牛场的2391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体检测,并对其中222份抗体阴性牛应用ELISA试验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抗原检测。结果表明:17个奶牛场均检出BVDV抗体阳性,共检出阳性血清2125份,阳性率最高达100%,最低为46.8%,平均为88.9%。对14个奶牛场进行了BVDV抗原检测,在5个奶牛场检出BVDV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8/222)。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场普遍存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感染,感染率较高,并且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PI)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对内蒙古地区的16个大、中、小型奶牛养殖场的2 321头奶牛,应用ELISA方法进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个大型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阳性率在68.5%~100%之间,5个中型奶牛场的阳性率在34.0%~84.2%之间,6个小型奶牛场的阳性率在32.6%~89.3%之间,平均阳性率为75.7%。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奶牛场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BPIV3)的感染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个奶牛场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场中普遍存在BPIV3的感染情况,6个奶牛场均为阳性,阳性率最高达100%(15/15),阳性率最低为90.90%(20/22),平均阳性率为95.20%(119/125)。  相似文献   

14.
为协助新疆某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抑制该病的流行,2014-2015年间采用副结核分枝杆菌(MAP)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该牛场的965头牛进行了4次血清抗体检测,并通过淘汰部分阳性牛控制该病的流行。结果显示,在两年内累计检测出297头阳性牛,检出率为30.78%(297/965)。首次检测发现104头阳性牛,检出率为13.51%(104/770)。淘汰处理后,间隔3个月再次检出2.91%(19/652)的阳性牛,再次淘汰阳性牛后进行了两次监测,其中间隔11个月时检测阳性率为7.55%(41/543),间隔17个月时检出率为33.33%(171/513)。同时,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牛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在4~5岁检出率最高,而0.5~1和7~8岁牛中检出率较低。统计分析发现,在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开展该病的控制或净化时,检测和主动淘汰的间隔期设置为3个月时的控制效果优于11个月和17个月(P<0.001)。虽本次处置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根据检测数据和处置措施效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数据,初步制订了牛群副结核病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和防控、净化方案。本研究将为牛副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案例借鉴和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山东、内蒙、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广东、海南、上海等省、市猪群进行了猪流感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研究。从 130 6份猪鼻棉拭子样品和死亡猪肺、气管样品中分离到 39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 ,12株 H1亚型猪流感病毒及其它亚型猪流感病毒 ,病毒粒子在透射电镜下呈现典型的正粘病毒特征 ,有囊膜和纤突 ,多为椭圆形、圆形、或杆形 ,直径约 80~ 12 0 nm。对 1997- 2 0 0 1年 3895份猪血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中国多个地区猪群存在抗SWTN77(H1)、SWCO77(H3)、DKAT6 9(H1)、TKUK6 3(H3)流感病毒抗体 ;1998年来自河北的猪血清中抗 SWTN77阳性率高达 33.3% ;1999年来自内蒙的猪血清中抗 TKUK6 3和SWCO77阳性率分别为 13.3%和 2 6 .7% ;2 0 0 0- 2 0 0 1年调查的所有省市的猪群中均存在抗SWCO77抗体 ,阳性率从 3.2 %~ 10 0 %。说明近年我国猪群中 H3亚型猪流感的污染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是我国的奶牛养殖大省,也是全国进行奶业振兴的示范省。随着居民对牛奶需求的增加,河北省也扩大了奶牛养殖规模,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奶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整顿奶业秩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本文就2010—2020年河北省奶牛养殖的发展情况与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新疆8 个省(自治区)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在对河北省奶牛养殖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以及综合优势指数的分析,得出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规模优势,在2020年规模优势指数达到4.02,在9 个省份中排第二位;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的程度较小,2010—2020年呈现波动趋势,到2020年效率优势指数为0.87,在9 个省份中处于中游;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综合优势,虽然从2010—2020年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较弱,2020年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87,处在第三位,仅低于第二位的黑龙江省。根据结论提出引导规模化建设、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三个方面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奶牛养殖振兴战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专业化生产地区包括东北三省、东中部地区的北京、山西、河北、安徽和西部地区的内蒙、四川、重庆、云南、宁夏、陕西、甘肃、西藏等共十五个地区。其中只有吉林、黑龙江、西藏等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达到1,而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几个地区多集中在西部,陕西在全国最低,只有0.524。全国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平均水平为0.957,在全国三十一个地区中只有吉林、黑龙江、西藏、上海等四个地区达到规模效率最优状态。在当前世界粮食紧缺背景下,提高技术效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Serological survey of 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 infection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wide seroprevalence of 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 (BoHV-1) infection of cows in China, 1344 sera of dairy cows from 29 provinces and 765 sera from 6 herd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other 483 sera from imported cows were included. The serum antibody was tested by BoHV-1 gG ELIS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verall nationwide seroprevalence was 35.8% (481/1344), while the prevalence for individual province ranged from 12.1% to 77.8%. Although each province had positive samples, the prevalence was clustered in areas based on the cow population size. In Hubei Province, the overall seroprevalence was 22.2% (170/765) while the prevalence for individual farms varied greatly from 0.0% to 41.5%. The sera from imported cows had a moderate prevalence of 21.7% (105/483).  相似文献   

19.
2013与2014年对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与华北地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紫花苜蓿病害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在东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4种,其中黑龙江省12种,吉林省10种;在华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7种,其中河北省10种,内蒙古自治区13种.东北地区在生产中易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褐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匍柄霉叶斑病,霜霉病,镰刀菌根腐病,7-8月为病害高发期.华北地区各调查点病害种类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霜霉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发病高峰期为6-9月;河北省廊坊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6种,分别为褐斑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发病高峰期为7-10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4种,分别为霜霉病,褐斑病,锈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发病高峰期为6-10月.  相似文献   

20.
Blood was drawn from 1530 dairy cows in 51 herds. For antibodies against bovine leukemia virus,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ecies paratuberculosis, and Neospora caninum, 37.4%, 2.7%, and 5.6% of cows were test positive, respectively, while 29.2% of herds had unvaccinated animals with > or = 1:64 for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