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成本、可持续、生态型改良方案对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和林地应用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淋洗、施加有机肥和铺设砾石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并通过植物生长来检验改良方案。试验共设3个不同有机肥施加量,分别为10、15、20 cm厚,同时铺设10 cm厚砾石。结果显示:淋洗可降低土壤pH、电导率、钠吸附比(SAR),但也会使土壤同时损失一定的矿质养分。淋洗与有机肥结合效果更佳,可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大量矿质元素,淋洗及改良效果均与有机肥施加量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20 cm厚有机肥施加可使土壤pH降低7%、Na+含量降低28%、SAR降低45%,同时使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37%、43%和73%。将20 cm有机肥施加量结合淋洗改良方案用于高速公路崇启段绿化工程土壤改良应用中,种植的无患子死亡率为零,叶片色泽正常,CO2和水汽交换旺盛。  相似文献   

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在黑麦草修复重金属(Zn, Pb, Cu, Cd, Ni)——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城市排污河道疏浚底泥的过程中投加EDTA(1mmol/kg和3mmol/kg),柠檬酸(5mmol/kg和15 mmol/kg),DTPA(1 mmol/kg和3 mmol/kg),研究了对黑麦草生长及重金属积累、底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ol/kg的柠檬酸提高了重金属在植物地上部分的积累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增大柠檬酸的投加量阻碍了植物的生长、抑制了对重金属的吸收。3 mmol/kg的EDTA和DTPA均能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但也降低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5 mmol/kg的柠檬酸降低了底泥的pH,但其它2种螯合剂对底泥的pH没有明显的影响。3种螯合剂均增加了底泥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增大了底泥大颗粒体积百分比,降低了其比表面积和晶格强度,有助于底泥颗粒释放吸附的重金属;提高了底泥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了底泥的TOC含量。5 mmol/kg的柠檬酸提高了底泥脲酶的活性,但效果不显著,而其它2种螯合剂均明显降低了脲酶活性,3种螯合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了解沘江流域底泥中Pb的分布,以沘江流域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沘江流域底泥中Pb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沘江流域底泥Pb平均含量为1764.23 mg/kg;(2)底泥中Pb含量呈现上游>中游>下游趋势;(3)沘江流域底泥中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极高,上游、中游、下游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6.04、2.51、2.03。综合分析流域底泥中Pb含量及单因子污染指数,发现沘江流域Pb污染状况严重,呈现上游>中游>下游趋势,极有可能影响沿岸农田土壤。  相似文献   

4.
河道污染沉积物中Pb,Cd-有机物的植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治理城市排污河道沉积物中Pb、Cd-有机物复合污染,在对沉积物底泥合理疏浚的基础上,利用栽培试验研究了黑麦草对受污染河道底泥中复合污染的修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的重金属Pb,Cd都超过了世界土壤背景值,原泥中Pb主要以结合态形式存在,其中碳酸盐结合态最低,为15.70 mg/kg,铁锰结合态最多,为53.89 mg/kg,有机结合态居中,为37.02 mg/kg,其余均以残渣态形式存在,Pb总量高达296.64 mg/kg;而Cd总量为5.82 mg/kg,其余形态含量均未检测出。种植黑麦草后,植物地下部分Pb含量高达254.69 mg/kg,是地上部分的2.9倍;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含量为2.39 mg/kg,是地上部分的1.9倍。黑麦草改善了受污染底泥的颗粒特性,对修复重金属Pb,Cd-有机物污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脱硫石膏是盐碱地的有效改良剂,而重金属含量是限制其能否农业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限制因素。为了掌握酒钢集团脱硫石膏农业资源化利用可行性,全面系统分析测定了酒钢集团脱硫石膏中的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脱硫石膏中大量元素含量较低,而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其中钙、铁、锌、锰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281560、8063、15388、1026 mg/kg。重金属铬、铅和镍含量低于耕地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镉含量虽超出耕地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符合农用粉煤灰污染物控制标准。由此表明在适宜的施用量范围内,利用酒钢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应该不会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郊菜地土壤重金属及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哈尔滨市郊菜地土壤环境质量,促进蔬菜生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合理采样并测定了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理化性质指标。利用SPSS 15进行了重金属元素间以及重金属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未超标,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水平;重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小,土壤重金属空间差异大,来源复杂;菜地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总磷、速效磷和土壤颗粒组成都适合土壤植物的生长,并且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影响着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哈尔滨市郊菜地在当前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好,适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黔产道地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评价质量现状、拟定重金属限量标准、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特征元素。采用ICP-MS测定其无机元素含量和绘制元素指纹图谱、用WM/T2-2004对重金属元素进行质量评价,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特征元素。结果表明: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在0.057~959 mg/kg之间、变异系数在0.134~1.478之间,90%太子参中Cd、As、Pb、Hg含量低于WM/T2-2004标准,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为:Cr≤6.5 mg/kg、Cu≤10 mg/kg、As≤2.0 mg/kg、Cd≤0.3 mg/kg、Hg≤0.15 mg/kg、Pb≤4.0 mg/kg,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的特性可以为鉴定太子参质量和区分太子参与其他中药材提供依据,Cd、Cu、Co、Zn、Fe、Ca、Mg、Al是太子参的特征无机元素。黔产太子参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90%样品重金属含量未超过现有评价标准,拟定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参考值、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了特征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江苏省西/甜瓜产区土壤养分现状,探究西/甜瓜种植年限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西/甜瓜主产区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7个市的瓜地采集150个土壤样品,对不同种植年限西/甜瓜土壤pH、电导率及养分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西/甜瓜产区土壤的pH、电导率及养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从全省看,土壤有效锌含量为强变异,其余养分含量和pH、电导率均为中等变异;七个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锌的含量均达到丰富水平,硼含量均较缺乏;土壤电导率以盐城市为最高,而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以盐城市为最低。同时发现,种植年限与土壤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总体看,江苏省不同西/甜瓜产地土壤速效养分较充足,应适当控制磷钾肥使用量,增加微量元素硼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菌剂对连栋大棚土壤养分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微生物菌剂对长期废弃的2hm2大棚进行改良处理,通过测定试验前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情况和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以及处理后土壤pH、EC、有机质、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废弃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限值,农药残留含量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对照、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使0~5cm表层土壤pH上升;有机质、菌肥、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能提高土壤EC值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且与对照存在着差异;3个施肥处理增加了表层的硝态氮含量,存在着表聚现象,但在5~30cm土层中,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比试验前均减少。可得出结论,该地块没有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菌剂复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含量,降低5~3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秸秆覆盖和种植耐盐碱牧草对盐碱土壤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裂区试验,比较了在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下,盐碱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耐盐碱牧草可改变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含量,但并不是所有覆盖量以及所有耐盐碱牧草均适宜,研究发现,当覆盖量为2kg/m2时,种植一年生牧草东饲一号稗草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临安雷竹种植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8年雷竹种植条件下,采集临安两种主要土壤长期肥力定位监测点土样分析,通过对比2002、2009年两年土壤pH、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8年后,2个定位监测点耕层土壤pH值分别从4.74和5.14下降到3.39和4.58;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9.6g/kg和26.96g/kg增加到50.67g/kg和42.84g/kg;全氮含量从1.70g/kg和2.16g/kg增加到2.98g/kg和2.59g/kg;全磷含量从0.76g/kg和0.94g/kg增加到1.27g/kg和1.44g/kg;全钾含量从29.1g/kg和32.4g/kg增加到33.4g/kg和38.7g/kg。连续8年种植雷竹后,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有效硼、锌、锰、铜等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下降,特别是土壤交换性H+、Al3+离子含量增加,而交换性盐基Ca2+、Mg2+、K+、Na+离子总量减少,导致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因此,监测结果表明,连续种植雷竹的土壤会显现大量元素含量增加,微量元素减少,土壤酸度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温室菜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性,以2002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的温室菜地土壤为对象,利用ICP-MS和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其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累积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3种种植模式土壤重金属Cd、Cu、Zn、Cr、Pb、As和Ni含量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除Cd元素外,其余元素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2)从单因子污染指数(Pi)分析,Cd元素在3种种植模式中属轻微污染等级,其他重金属元素属清洁等级;从综合污染指数(P)分析,3种模式中的重金属均为轻污染等级。(3)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As>Cu>Pb>Ni>Cr>Zn,Cd元素在有机模式中为很强生态危害水平,在无公害及常规模式中为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3种种植模式潜在生态污染指数(RI)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相似文献   

14.
热带绿肥酸模的矿质元素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营养期和开花期2个物候期的酸模的矿质元素含量、C/N比值和含水量。结果表明:酸模的矿质养分含量比较高,C/N比值小,含水量高达80%以上,利于酸模腐解,重金属含量低,是安全速效的热带绿肥。  相似文献   

15.
南平市水稻土主要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林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41-245
研究和掌握水稻土主要养分状况,分析其变化原因,为指导水稻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全市采集的3.50万个水稻土耕作层土样的主要养分含量及pH进行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2.7 g/kg,属较为丰富水平;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62 mg/kg,属中等至较丰富水平;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7.1 mg/kg,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平均含量为71 mg/kg,属较缺乏水平;土壤平均pH 5.0,土壤呈酸性反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分别增加1.24%、9.10%、35.71%;速效钾下降24.63%;pH下降0.2个单位。对水田土壤应加强农业和工程的改土培肥措施,水稻施肥应注意“控氮、稳磷、增钾”。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以尼洋河中上游流域耕地、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取样法分层采集土壤样品216份(0~10、10~20、20~30 cm),并测定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结果表明,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林地>草地>耕地,且三者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草地和林地的全钾含量相差不大,速效钾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0~10 cm深度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和20~30 cm,且三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研究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土壤中的碱解氮平均含量最大,耕地的含量最小。耕地的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9.47 mg/kg)显著大于草地(5.73 mg/kg)和林地(5.19 mg/kg)平均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长期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提升尼洋河中上游流域流域的土壤质量。研究结果为改良该区域的土壤效应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改良剂与培肥方式对咸灌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改良剂对咸灌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咸水灌溉下小麦大田种植试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剂与培肥方式结合等10个处理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施用改良剂与培肥方式对咸灌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况与小麦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和培肥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渗透系数和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各处理的碱解氮含量低于对照处理;同时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在本试验中,T4和T5处理,即改良剂B(醋渣+牛粪+石膏)+有机肥+无机肥和改良剂B+无机肥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使小麦增产的效果最好,可作为充分利用咸水资源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调查和测定了拜泉县上升乡进步小流域内的土壤养分、重金属以及水质pH值、氟化物、氰化物、重金属等的含量,并对土壤质量和水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在实际生产中为绿色肉鹅食品的生产基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土壤肥力高,为1等级别;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指数P≤0.7,属于安全等级,达到了1级标准;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中的禽畜用水质量的标准,水质单项污染指数均<1.0,综合污染指数≤0.5,水质量等级为1级。因此,在典型调查区域内,利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推行肉鹅的放牧式散养模式,是发展寒地绿色肉鹅食品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9.
施肥投入对招远农田土壤酸化及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招远市不同栽培体系下农田施肥对土壤酸化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农田养分投入的调查,结合大量田间采样和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分析目前土壤pH、养分的变化特点以及这种变化特点所可能导致的一些问题和原因;【结果】农田出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有效磷出现积累与土壤钾含量低的失衡状况;土壤酸化比较严重,60%以上的农田土壤pH值低于5.5;土壤酸化造成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铜等超标。过量的氮素供应,在投肥品种上没有考虑碱性肥料等因素造成土壤酸化。而土壤微量元素的过量积累与土壤酸化关系十分密切;【结论】招远市农田投入养分失衡等施肥措施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造成土壤中量元素的缺乏和某些重金属超标,成为生产上的障碍因子。有机肥施用偏低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今后应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酸化状况。有针对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以推进本市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明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为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的推广应用及有机基质栽培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添加外源养分的条件下,以盆栽法对比研究了木薯茎秆栽培基质在种植番茄和不种植番茄2 种情况下其氮、磷、钾、pH值及EC 值在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变化情况。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内,木薯茎秆栽培基质pH 7.28~7.86,EC 3.28~1432 μs/cm,符合栽培基质要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变化整体呈“降-升-降”趋势;全磷、速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番茄幼苗期前,全钾、速效钾易淋失而导致含量迅速降低,幼苗期之后,全钾、速效钾含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番茄”和“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相似,2 种处理基质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基本相同,当茬番茄从木薯茎秆基质中吸收的氮、磷、钾养分是少量的,因此,以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种植植物时,必须及时施(追)肥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