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潮 《农业考古》2022,(5):200-210
圆悟克勤禅师长期被认为是日本茶道思想“茶禅一味”的源头,并说日本茶道师中流传的墨迹“茶禅一味”即出自克勤之手。本文详细比较圆悟克勤的三件传世墨迹与古籍所录相关文字之间的异同,并讨论圆悟克勤的禅法与日本茶道思想奠基者一休宗纯之间的可能渊源,以观察圆悟克勤的禅法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与“茶禅一味”思想的直接联系,认为...  相似文献   

2.
陈云君 《农业考古》2001,(4):277-280
自从传说的圆悟克勤写出“禅茶一味”赠日本禅学弟子后 ,此四字便成了参禅者及饮茶者的“口头禅”传诵千年 ,至今不衰。这四个字固然为禅学浃肌之语 ,可注可疏 ,虽万语千言而无尽其意 ;这四个字无解无释 ,虽置之一言半句即为赘疣 (“禅茶一味”究竟是不是宋僧 (圆悟 )书赠日僧尚无确论 ,而且现在传世的圆悟墨迹中并无“茶禅一味”字样 ,所以我以为杭州赵天相君说是“日本的茶禅一味观念是在珠光时期形成 ,茶禅一味词语更在其后出现”的是 !)。茶与禅在中国唐代即多见于文人诗文、僧家公案之中 ,但自从驻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 )…  相似文献   

3.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19,(5):236-244
从学术生成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茶文化学界对宋代禅师圆悟克勤与“茶禅一味”关系讹误认知的源头及流布情况。《成都晚报》一篇文章提出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给珠光法师,题词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1985年,林子青撰文予以批驳,并澄清事实。但错误的文章内容,被李明权收录到《佛学典故汇释》,又被知名学者葛兆光进一步放大,进而固化为在国内学界广受推崇的“成说”。在综合日本学者仓泽行洋、桑田忠亲及国内学者滕军、胡建明等人研究基础上,查证史料、正本清源,梳理了圆悟克勤在日本的三幅墨迹及传承谱系,以及到底哪幅墨迹对日本“茶禅一味”的茶道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四字,最早出自北宋圆悟克勤禅师。千百年来,茶人和禅人各自领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即:以茶助禅的物境,以茶入禅的意境,茶即禅禅即茶的悟境和无我无茶无禅的化境。  相似文献   

5.
论“茶禅一味”陕西安康地区作协丁文“茶禅一味”,实际如此,并非向壁虚造。其说源于宋代,系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赠送留学的日本弟子的四字其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就是禅宗的出现。禅宗不是中国佛教的全部。仅是其一宗,但禅宗可代表中国佛教。中国茶道形成于中唐之后...  相似文献   

6.
朱敏 《农业考古》2005,(4):188-189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勘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其中高丽国的太古普愚禅师,听说汉地临济正脉不断,决心到中国参拜相关寺院。他到大都(今北京)后又知道有“江湖眼目,只在石屋”的赞誉,于是慕名只身前往湖州妙西霞雾山的天湖,参谒临济宗第十九世石屋清珙禅师。半月后,太古普愚带走石屋清珙授予的“蒙授正印,传衣法信”的袈裟禅杖,成为契诣付法嗣临济宗二十世的高丽国第一位临济宗祖师。这不仅是湖州对外文化交流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7.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1141—1215年)是宋代时派来中国留学佛教的著名僧人。荣西禅师在留学中国期间,正值南宋经济以杭州为中心向南发展时期,当时中国的饮茶风俗已经普及,江南各地种茶、制茶、饮茶到处可见。荣西禅师在钻研佛经之余,以极大的兴趣潜心于茶的研究,于121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该书在日本广为流传。荣西禅师认为饮茶是养身之道,长寿的妙药。日本明惠上人(1173—1232年)也提出饮茶十德。  相似文献   

9.
茶与悟     
“悟” ,《现代汉语词典》 :“了解 ,领会 ,觉醒之意。”所谓悟性 ,则是对人对事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可进一步引伸为对较抽象的事理与人生感触的思考。由悟 ,可能会联想到“禅” ,禅 ,是佛教用语 ,指静坐 ,“禅心” ,指清静寂定的心境。特别是“茶禅一味”之说 ,流传已久 ,自然把悟与禅相联系 ,而今天本文所说的“悟” ,与禅无关。《茶经》一开始就指出茶树是长在南方 ,有益于健康的嘉木 ,茶有至寒之药理作用 ,可用于清热解渴、胸闷头疼等 ,尤宜于修身养性、生活俭朴之人。这里明确地说了茶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茶与人的关系 ,可分为两种情…  相似文献   

10.
"茶禅一味"考辨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潘林荣"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其中既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关联,同时在某种意上说也包涵了中国士大夫对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握。然而,也许是"茶禅一味"之说流传久远,且又"语焉不详",抑或是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11.
茶禅一味辨     
其实这个“辨”,我是觉得用来怪尴尬的。我知道,在我这样一个纯乎属于禅道的门外汉,则断断乎“辨”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的。但我却仍不得不择用这个“辨”字,无非藉此稍显触目的字眼以道出自己心中之感喟耳。而我之感喟,说来只不过是一句话,这就是:我以为咱们中国人未免太过自作多情!譬如,就拿日本禅道所宣扬的那种“茶禅一味”之说来说罢——此说原是由来于中国。据考,那是我国宋代茶道大师遗下的一则茶道格言。诚然,中国本是茶的宗主国,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历来对于芬的讴歌,确乎无微不至呢。我国的茶禅一味之说,其本义…  相似文献   

12.
凯亚 《农业考古》2005,(4):193-194
近日翻了翻案头的几本茶书、茶刊,偶见有作者这么追问:为什么茶与禅在中国最终还是两条路?他这追问我觉得倒是颇有意思的,听他的口气。似乎不免带有某种遗憾的味道,并且带有某种责难的味道。接着,这位作者则又举出日本的例子,说是日本毕竟创造出了茶禅合一,亦即茶禅一味的茶道。而且发展得愈来愈普及一直到成为他们的国民素养,云云。听他的口气。这位作者对于日本茶道的评价则是完全肯定的,甚至俨然达于某种崇拜的程度。其言下之意,日本茶道足堪作为他国的范式,尤其对于中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余悦 《农业考古》2001,(4):270-276
一“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 ,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 ,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 ,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 ,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禅林法语 ,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 ,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2 0 0 1年 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 ,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学术巨著 ,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 ,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 ,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 …  相似文献   

14.
舒曼 《农业考古》2003,(4):99-105
2001年10月下旬,一个凉爽的秋日里,在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举办了“中韩两国‘茶禅一味’学术论坛”会。韩国人选择这里进行学术交流,无非想借助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在世界上的影响。毕竟赵州一句“吃茶去”为世人参禅悟道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日韩两国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日...  相似文献   

16.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17.
漫话武夷山“金佛茶”吴骥,刘峰茶与佛,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查有史以来,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佛茶作为一种物质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不但反映了佛教的禅宗,而且从佛茶的产地、茶名、培育、管理、采制、药用、品饮、吟咏及社...  相似文献   

18.
在圆悟克勤评唱的《碧岩录》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吃茶(去)"的禅语,而且圆悟克勤在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手书"禅茶一味",奠定了夹山禅茶祖庭的地位。在其评唱的著作《碧岩录》中出现的"吃茶(去)"语汇,一方面是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典故,另一方面也是禅门世俗化的应接语言。与此同时,在禅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宗教仪轨程式的"吃茶"礼仪。笔者以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具有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即凡即圣意味,而禅门形成的"吃茶"礼仪则具有凸显的宗教神圣性质。笔者将从即凡即圣的角度来讨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与禅门茶礼仪关系中的宗教性向度。  相似文献   

19.
舒曼 《农业考古》2007,(2):179-181
2005年10月19日-2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柏林禅寺举办了一次轰动海内外的禅茶文化“嘉年华”盛会——天下赵洲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引起了海内外禅茶界人士广泛关注。国内外十支著名茶艺表演队纷纷前往“禅茶一味”思想发源地柏林禅寺寻茶问禅,中国禅茶、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同台交流;学术研讨,热烈活泼、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顾雯  马莉 《农业考古》2022,(5):193-199
本文以日本镰仓时代创建的圆觉兴圣禅寺为例,论述该寺初期历代住持以东渡弘法的中国禅僧为中心,形成了圆觉寺茶禅国际化的开端。东渡弘法的中国禅僧,都可谓是游历求学于如灵隐寺等各大名寺的学僧,又是跨海远征的国际型人物。禅僧游方行脚推进异地文化交流,实现了茶禅国际化的发展。圆觉寺从开山无学祖元到第十世,出身于中国的住持有6位,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