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及唐代饮茶风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社会饮茶风尚兴盛时期。从僧俗平民到宫廷皇室靡不崇尚饮茶生活,因之专用烹茶与饮茶器具也趋齐备。但唐代距今一千多年了,人们只能从文字上看到一些记载。近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具实物,才见到“庐山真面目”。1988年四、五月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法门寺珍宝部分出土文物汇报展”中,笔者有幸见到这批唐代茶具稀有珍宝,真是金碧辉煌,蔚为大观,叹为观止,使我多次往观,留连忘返。这是我国首次发见唐代最全、最高级的一套专用茶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仅见留存于世、唯一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实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而今重见天日,堪称无价之国宝。这套古茶具实物证实了我国唐代出现辉煌灿烂的饮茶文化史实。  相似文献   

2.
陶瓷与茶这两种文化都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由这两种文化衍生的产物便是陶瓷茶具。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它推动了陶瓷茶具的发展,使唐代陶瓷茶具的造型、釉色、装饰等审美都形成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  相似文献   

4.
茶是世界公认的饮料。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认识,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国对外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茗饮,最先采用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这些方法唐代乃之晚唐非常流行、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等,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已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成风气,茶叶生产发达,茶税也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茶叶种植技术、制茶工艺以及泡茶技艺和茶具待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陆羽《茶经》。我国饮茶风气在唐代以前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相继形成了“茶礼”和“茶道”,至今仍盛行不衰。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各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茶叶与养兵     
唐朝茶叶与养兵 1.饮茶唐朝始盛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在阶级社会里,茶叶的运用得到发展,在中国古代,茶叶有医药、解渴、祭祀等功能。但饮茶之风的盛行则是唐朝才开始的,唐朝饮茶之习俗开始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人们已认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唯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在市里巷陌、寻常百姓之家,饮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不可更改之习俗。 2.茶税之始正因为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饮茶盛行,茶叶的消费大增,封建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茶叶之利益,茶税  相似文献   

7.
说到茶具,我国素有所谓“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自明代至今,一直未变。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问世于明朝,并很快兴盛起来。明人周高超所著《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瓮,而尚宜兴陶。”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更加蔚为风尚。紫砂壶业的兴盛何以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紫砂壶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茶壶素胎无釉,胎质细腻,含铁量达9%。据前人总结用紫砂壶作茶具有七大优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使“茶  相似文献   

8.
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长沙窑出土的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长沙窑出土的茶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长沙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其陶瓷工艺以釉下彩绘和书写诗句题记而独具特色。常见的长沙窑陶瓷器诗句和题记中,过去只发现酒具器名和有关美酒的赞辞,如“酒盏”、“陈家美春酒”和“酒酝香浓”...  相似文献   

9.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2,(2):178-180
长兴县顾渚山盛产紫笋茶 ,山下有著名的金沙泉 ,在唐代连续作贡 80余年而闻名于世。又因长兴与中国“陶都”宜兴毗邻 ,矿脉相连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紫砂泥 (陶土 )。据长兴方志记载 ,紫砂茶具始于北宋 ,时有“南窑”、“北窑”之称 ;“南窑”在长兴缸窑 ,“北窑”在宜兴丁山。于是长兴的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 ,早被誉为“品茗三绝”。自晋、唐以来 ,民间饮茶之风盛行 ,城乡茶馆林立。长兴东临太湖 ,西倚天目 ,山水清远 ,属于江南水乡之地。正如杜牧在顾渚写的《茶山诗》中所盛赞的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抗战爆发前 ,长兴人口有 2 …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11.
茶具是越窑生产的重要青瓷产品,唐代前后因制茶技法、饮茶习俗的不同,越瓷茶具的质地、釉色和纹饰都存在质的差异。汉魏、晋隋、唐至五代、北宋四个历史时期,越窑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饮茶需要,生产出各具特色的青瓷茶具。越窑青瓷茶具的演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地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蔡定益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67-10169,10213
论述了景德镇瓷业的崛起中重要的茶文化因素,主要是唐代开始饮茶风气的兴起、唐宋浮梁(今景德镇)及其周边茶业的兴盛、唐宋到明清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及一些著名茶人对景德镇瓷的推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已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成风气,茶叶生产发达,茶税也成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茶叶种植技术、制茶工艺以及泡茶技艺和茶具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陆羽《茶经》。我国饮茶风气在唐代以前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相继形成了“茶礼”和“茶道”,至今仍盛行不衰。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各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时,我国茶叶在发展过程中,又和诗词、歌舞、绘画、戏剧、宗教、礼仪、旅游、医学、科研以及陶瓷生产等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是一朵绚丽夺目、清新  相似文献   

14.
香茗咏     
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犹如一盏馥郁芳香的美酒,饮后,余香留口,令人神怡。无怪乎唐代诗人元稹在咏茶《七宗诗》中记及:“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憎家。……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我国是“世界茶祖”之国,饮茶历史悠久。名人与茶、茶与诗、茶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是诗的盛世,又是茶叶兴盛发展的时期。唐代陆羽,被后人尊称“茶神”,他在江西上饶北居山植茶树,自号“茶山御史”,山上有一泉,名“陆羽泉”。他精于茶道,历时十个春秋。为了研究茶树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他曾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世界上第一部仕人的茶叶专著《茶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阳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与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茶具有饮用之功能,由来已久。而茶作为一种饮料,据文献记载则始自汉代,文人饮茶,也从汉代开始,如扬雄、司马相如等。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的口号,用来对抗奢侈之风,茶风稍盛,张载、左思等人在诗作中有所咏及。唐以后,历代文人饮茶之风渐盛,如李白、杜甫、释皎然、陆龟蒙、皮日休和陆游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留下大量的咏茶诗作。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作为文人的丘逢早,同…  相似文献   

16.
唐代茶诗五百余首,数量虽然远不如宋朝,但是在诗人数量和茶著方面已经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茶与诗人,诗人与茶,相互影响并形成了唐代瑰丽的茶文化内蕴。茶诗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既传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又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既扩大了诗人的题材,又丰富了唐诗的艺术特色。饮茶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诗人酬唱更是诞生茶诗的主要途径。茶文化在文学上的萌蘖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经过历史的演进,至唐代内蕴底定。  相似文献   

17.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年遗杯。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他的这首《秘色越器》诗中对越窑茶具青莹素雅的釉色及制作的精美以一句“夺得千峰翠色来”加以形容,可谓传神之笔。茶圣陆羽也在其《茶经》一书中将越窑茶具评为第一等茶具“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窑在我国古代众多窑场中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它创烧于东汉,三国两晋为其兴盛期,唐代是其全盛期,到北宋中期则渐渐衰落,前后一千多年窑烟未断。其分布在包括浙江上虞、宁波、绍兴、余姚、鄞县等地在内的曹娥江中下游、甬江流域的宁绍平原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其产品除有“千峰翠色”之美外,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兴盛,欧洲许多国家对茶叶和茶具的需求大量增加,与之同时,欧洲地区也逐渐发展出极具本土风格的茶具。茶叶盒,英文称为tea caddy,正是欧洲本土茶具中重要的藏茶器具,这一器具的缘起、发展与西方饮茶之风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20.
湖北茶诗     
湖北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饮茶历史因为悠久。以茶为饮,传说起自于随州神农氏部落,盛于唐宋,普及于明清。随着时序的更易,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饮茶风尚的盛行,社会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茶价上涨,刺激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茶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为茶诗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历代著名的诗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以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不同的内容,兴题茶诗。在所有茶诗中,所吟的事物,大都以茶为主题,或与茶有关。诗人以清逸的风吟,质朴的语言,描述茶农的劳动、生活、痛苦和欢乐,或寄寓自己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