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来源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um)的八倍体小偃麦远中2和来源于四倍体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um)的六倍体小偃麦8810(AABBEE)杂交,结果表明正反交间结实率、F1出苗率均存在显著差异;F1植株多表现高度不育。通过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发现杂种F1染色组主要构型为14Ⅱ+21Ⅰ(占观察细胞的40%左右),也有其他类型的构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偃麦与小簇麦杂交育成三属杂种,并着重对其杂种后代结实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中间型小偃麦与小簇麦作为桥梁亲本获得三属杂种的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0.5%。F1自交结实率很低,仅0.2%,回交结实率为1.5%;F2自交、回交结实率都较F1有所提高,分别为0.37%、4.6%,F2中有两株全部结实。  相似文献   

3.
以六倍体小簇麦为母本,天蓝偃麦草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小簇麦─天蓝偃麦草三属杂种F1。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所具有的优良抗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6x=42,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30.75Ⅰ+5.24Ⅱ+0.22Ⅲ+0.03Ⅳ。讨论了克服F1不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杂交的实验,其结果表明,正反交共39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17.07%。正交种子发育正常,反交种子胚乳发育不完全或胚完全退化。八倍体小黑麦杂交组合的 F_1,F_2杂种生活力和育性均好于六倍体组合,八倍体杂交组合的 F_1 PMC 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14Ⅰ;六倍体组合为14Ⅱ+2Ⅲ。F_2植株的染色体数变异广泛,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构型极其丰富,并出现了一些育性较高,饱满度较好的单株,其它农艺性状变异也很广泛。实验表明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的杂交对小黑麦的改良和小麦育种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节节麦抗白粉病基因直接转移及遗传表达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四呼推广高产小麦品种(系)和地方品种直接与抗、感白粉病节节麦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成功获得2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将杂种F1及回交BC1F1与其普通小麦、节节麦亲本的抗白粉性比较分析,发现大部分组合中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被普通小麦的抑制基因抑制,仅1份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能在杂种F1中完全或部分表达;节节麦抗性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与特定的普通小麦亲本有关。结果还表明,杂种F1中被抑制的节节麦抗性基因,可以通过用不含抑制基因的普通小麦回交,使其在回交后代中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研究了不同杂交方式的当代结实率,不同杂种世代的育性和若干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1.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没有明显的杂交不亲和性;2.杂种后代的育性随着自交和回交世代的增进而逐渐提高;3.杂种(F_1)的株高与双亲平均值相近,F_1的抽穗期具有明显的倾早性,F_1的穗长和每穗小穗数高于双亲平均值;4.杂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可以分离并选育出抗病、矮杆、强杆、大穗多花等优良类型,丰富育种的种质资源。因此,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是将偃麦草的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选育具有偃麦草优良特点的种质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  相似文献   

8.
用人工合成的(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2G2染色体组)和海岛棉(2n=4x=52,AADD染色体组)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海岛棉]F1种间三元杂种,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双二倍体与海岛棉无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无色素腺体,但植株有少量色素腺体;而与海岛棉有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和植株均有色素腺体;②F1植株的株型、叶形等性状趋于海岛棉亲本,花器性状如花色却偏向于野生比克氏棉,而花朵大小等为超亲遗传性状;③种间三元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大量单价体,其染色体构型为2n=4x=52=42.8Ⅰ+4.6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向两极分离不均,产生多种类型的不育小孢子,致使杂种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9.
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转移偃麦草属的有利基因,利用西南推广的小麦品种川麦107为母本,来源于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的两个八倍体小偃麦杂交所得的F1为父本。对其杂种F2代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然后开放授粉自交多代,大群体混合选择。在F2M6世代,随机选择148个单株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世代染色体数目变化为41~46条,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在细胞学上基本稳定,它们的减数分裂细胞中期Ⅰ中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以二价体形式存在,减数分裂正常。但也有一些材料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较高频率的三价体,四价体,甚至多价体,并伴随有较多的单价体,某些细胞中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染色体桥,易位环,落后染色体等,表明极有可能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易位系。另外还分离出十多个可能的小麦-偃麦草附加系。  相似文献   

10.
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的细胞遗传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节节麦、野燕麦、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的C分带的研究,表明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中含有小麦的B组和A组染色体。通过对节节麦、野燕麦、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与中国春小麦回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行为的研究,表明回交一代中含有14个左右的二价体,而不是预期的7个二价体;通过对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与中国春小麦回交后代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原位杂交研究,表明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中含有14条左右的燕麦染色体。因此,认为八倍体节节麦-燕麦部分双二倍体不是真正的节节麦与野燕麦的杂种,而可能是某一四倍体小麦与燕麦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1.
对小麦 (Triticum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小麦草 (Elymusrectisetus)的杂种后代 (BC2 F2 )生物学特性和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 ,BC2 F2 的生物学特性处于小麦和小麦草之间 ,但更趋向于小麦 ,这是由于杂交后代经 2次回交所致。根尖染色体检查发现 ,BC2 F2 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 1个很大的变异范围 ,从 2 9条到 6 9条不等 ,但大部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 42条。杂种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一方面与远缘杂交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与无融合生殖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继首次获得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后,又进行了小簇麦/小偃麦//小黑麦异源多倍体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堰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杂种F1形态兼有四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生活力旺盛,株穗数、株高、穗长、主穗小穗数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值,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F1植株颜色、芒形、颖形、颖肩、颖嘴及颖脊刚毛、茎基鞘毛、颈毛的有无等主要性状与亲本比较分析,确证我们用三种异源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之间杂交,已获得了真正的四届杂种。杂种F1能少量结实。  相似文献   

13.
14.
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2n=4x=28)与球茎大麦(H.bulbosum L.2n=4x=28)的种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无论是以普通大麦为母本,还是以球茎大麦为母本。在F_1杂种中都出现了三种类型植株,即似普通大麦的双单倍体,中间类型的混倍体和似球茎大麦的四倍体杂种。 F_1杂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大多数为14~28条。在减数分裂期,双单倍体植株中所有球茎大麦染色体都已消失;混倍体和四倍体杂种植株在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则表明普通大麦与球茎大麦染色体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因此,把有用的球茎大麦基因导入普通大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与高抗赤霉病的亲缘物种鹅观草杂种回交后代BC2F1的基础上,对BC2F2-5,BC3F1-4等世代植株的形态,赤霉病抗性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植株外部形态接近普通小麦;赤霉病抗性在高世代材料中仍得以保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范围逐代缩小,在高世代中2n=43,44植株的比例增加,这展示了异附加系筛选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在F2 群体中,有2 株植株的分蘖分别高达88 个、67 个,极显著高于一般小麦品种。多分蘖可节省用种量,可能在小麦育种、特别是杂交小麦育种中有用途。同时,Ae.variabilis 的白粉、条锈病抗性能在F1 、F2 的遗传背景中完全表达,这表明利用Ae.variabilis 的抗病性是可行的;此外,发现一些彼此不相连锁的来自Ae.variabilis 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这有助于将Ae.variabilis 基因向小麦转移  相似文献   

17.
回交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3个随机交配的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的F1代做待改良群体,分别用有限性、亚有限性、无限性等3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做回交亲本,组配9个回交组合。通过对这9个组合回交一代(BF1)和3个自交F2代株高、主茎粗、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增加茎粗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对分枝这一性状的改良应选用独秆型品种进行回交,而和品种本身的结荚习性无关。百粒重大的回交亲本对克服种间杂交后代的小粒性效果最佳。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回交F1代即可分离出百粒重接近栽培大豆的单株。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选用进化程度较高的半野生大豆做亲本,其组合的自交F2代及BF1代即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可供选择的单株  相似文献   

18.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本不同,杂种F1之间的染色体配对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的地方品种群体中可能存在pH或类似于ph的基因,促进染色体的配对,另外,在杂种F1(AABBDV)中,单倍性染色体组D和V的存在部分地扰乱了A和B染色体组的同源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