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活动(践踏和啃食)对石首天鹅洲湿地种子库的影响,根据麋鹿种群活动的干扰强度选择A(强)、B(中)、C(弱)3个位点,开展种子库萌发试验和地上植被调查。结果发现,种子库共计萌发物种18科39属41种,以一年生植物为主(53.7%);麋鹿干扰强度对种子库组成和种子密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C、A;地上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变化特征一致,均随着干扰强度的降低出现极显著下降趋势,表明干扰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水平偏低,地上植被中麋鹿喜食物种减少,大量麋鹿厌食物种增加。  相似文献   

2.
种子库是湿地植被恢复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时期的耕作土壤中残留的种子对开垦湿地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温室萌发法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对三江平原天然湿地、不同开垦年限湿地种子库结构和规模进行了研究,以了解不同开垦年限湿地种子库特征及其在湿地植被恢复中的潜力.本次实验共萌发物种50种,随着开垦年限增加,萌发物种逐渐减少,天然湿地、开垦1年、3年、10年、20年的湿地分别为34种、31种、21种、21种和8种,萌发物种数与种子库规模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F1=8.32,F2=5.946,P<0.001).种子库密度以天然湿地和开垦1年湿地最大,分别为7624粒/m2,9836粒/m2.随着开垦年限增加,种子库规模逐渐减小,开垦3年、10年种子库密度为4336粒/m2,4872粒/m2.开垦20 a后,显著减少为432粒/m2.湿润条件下萌发物种数及种子密度显著高于淹水处理,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0-5 cm土层种子库规模显著高于5-10 cm.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作为该地区优势物种,由最初的1192粒/m2,经过20 a开垦后在种子库中消失.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开垦年限范围内,开垦湿地土壤中仍然保留大量的湿地物种种子,在湿地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为干扰对北京野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Jaccard指数(Cj)和Srenson指数(Cs)对北京野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内低干扰、中干扰和强干扰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区域进行了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低干扰、中干扰和强干扰调查区,S依次为83、93和30,中干扰的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H、D和E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S与之不是简单的一致关系;植物群落的相似性与共有物种数成正比。最后,通过湿地恢复前后植物多样性的对比,表明短期的物种恢复工作效果不明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土壤种子库是地表植被恢复的重要参与者,二者互为来源和基础,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在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人为活动扰动而受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维持生物种多样性的保障。在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活动扰动的区域生态及植被恢复进行分析,说明土壤种子库在其中的运用和作用,为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上游不同湿地类型地表植被、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退化湿地恢复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表植被和种子库的组成、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塔里木河上游各湿地类型地表植被物种数在6 ~14种,人工湿地单位面积物种数、植被盖度、植株密度均比天然湿地有明显增加;各湿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在10~13种,处于较低水平;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物种组成相似性普遍较低,人工湿地中多浪水库坝外研究地和入水口研究地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和0.538,天然湿地中塔河沿岸和牛轭湖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21和0.235.[结论]塔里木河上游不同湿地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组成均较匮乏,二者之间相似性系数不高,相似性系数表现为人工湿地高于天然湿地.  相似文献   

6.
塔河下游湿地土壤种子库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塔河下游的人工湿地和河流湿地土壤种子库,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湿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各典型湿地研究地萌发的物种数在6~13种之间,土壤种子库均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优势度为53.8%~60%,土壤种子库密度在250~300粒/m2之间,属于非常低的水平;2塔河下游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没有差异,3除季节性漫水研究地,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为0~5 cm最大,其它各层间没有差异,季节性漫水的研究地,各土层间种子库密度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水平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研究包头市黄河中游南海湖段沿线恢复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对沙漠干旱生态脆弱性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恢复及湿地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2017年野外18块样地调查,对南海湖保护区湿地植物种类、植物丰富度、区系组成、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湖湿地保护区中共有205种植物,隶属于47科135属,其中占优势的是禾本科、藜科、菊科、豆科、莎草科植物,占所有植物总物种数的50.24%;调查区域内植物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为30.55,植物物种种类少,生态环境总体较差;不同功能区因受到人为干扰,植物种与属的比值差异较大,合理利用区最高(1.99),恢复重建区最低(1.19);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型为主,且195种为中国种子植物。南海湖湿地植物种类总体上受人为干扰、气候干旱与寒冷等因素影响,种类稀少,且暂时性植物较多,定植植物较少,总的物种丰富度高并不代表所有种群都是稳定和持久的,因而修复重建区易受到人为干扰而导致修复失败。  相似文献   

8.
魏霞  龙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29-2931,2934
[目的]对贵阳市边郊不同人为干扰迹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种子萌发试验,从土壤种子库数量、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喀斯特次生林不同干扰迹地(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土壤种子库中,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的种子密度分别为7 919±616、2 791±350和4 204±372粒/m2,物种组成以演替早期阶段的草本植物为主。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碎石堆积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弃耕地最小,表明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种类组成最少,弃耕地优势种明显。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较高。在0~15 cm土层内,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碎石堆积地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结论]该研究为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蒋家沟流域1 300~2 900 m的海拔范围,以200 m间隔划分8条海拔梯度,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地上植被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土壤种子库,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程度均偏低,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物种间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即地上植被除1 700~1 900、1 300~1 500 m外均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土壤种子库仅在高于2 300 m海拔的地区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流域内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自然恢复与更新的能力较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种子库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地上植被。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M、D和H最高值均出现在温带湿润山岭气候区,最低值均出现在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不同气候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影响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维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 .干扰是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 ,讨论干扰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论述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中度干扰假说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理论 .干扰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性产生作用 ,从而影响到不同生活史物种对资源的竞争或分享 ,因此干扰对群落内物种的共存具有重要作用 .小型干扰是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11.
围栏封育有利于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在希拉穆仁草原进行5年的围封试验,对样地的植被和土壤种子库进行连续监测的方法,研究围封对退化草地的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综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①围封样地植被产量、盖度和高度等生产性能明显高于重牧样地。种类数和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则围封样地低于重牧样地。围封样地中克氏针茅和羊草等优质牧草占优势,重牧样地中冷蒿、银灰旋花和猪毛菜等劣质牧草占优势。②降水量是影响年际间土壤种子库状况的主要因素。围封可促进草地土壤中各种植物种子的积累。围封样地土壤种子库中克氏针茅占多数,重牧样地劣质牧草种子占多数。围封可提高草地生产性能和土壤种子库的积累,但长此以往不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因此应适当中轻度放牧以提高草地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自然更新和恢复的物质基础。以江西省兴国县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与取样,采用物理分离与种子萌发法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自然恢复潜力。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共有23种植物,涉及17个科,其中乔木2种、灌木1种、草本20种,禾本科、十字花科、苋科、莎草科的植物较多;土壤种子密度表现为下坡中坡全坡上坡,其值分别为12.3×102粒/m2、10.3×102粒/m2、8.8×102粒/m2、7.7×102粒/m2;各坡位双子叶植物比例均在75%以上,上坡和全坡的单、双子叶植物的比例均与其它坡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以中坡最大,为12,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则下坡最大,分别为1.73、0.88;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为0.1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林土壤种子库自然恢复潜力较小,可以采取补植阔叶树、播散灌木种子等措施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天山北坡中部海拔1 450~2750m高度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的采样与分析,深入了解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以期为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土壤种子库采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种子数量进行鉴定.[结果]从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中共萌发鉴定出种子植物49种,隶属23科38属.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000 m(1 950 ~2 050 m),达到30种;相邻海拔梯度之间共有物种数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密度最大值(1 813.8±154.0粒/m2)出现在海拔2000m(1950~2050m);土壤种子库中天山云杉种子密度也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密度最大值(190.0±16.8粒/m2)出现在海拔1800m(1 750~1 850 m).[结论]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土壤种子库中天山云杉种子密度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但二者在海拔垂直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常温低湿储藏对烤烟种子活力和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发芽试验、胚根表观性状扫描、电导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在常温低湿黑暗条件下,对种子活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采收、储藏2.5年和储藏4.5年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储藏2.5年的种子水溶液电导率和抗氧化酶活性与新采收种子无显著差异,而储藏4.5年的种子电导率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储藏2.5年的种子胚根长度、胚根表面积和胚根体积显著大于新采收和储藏4.5年的种子或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在室温下,通过控制种子入库含水量和种子库相对湿度,使种子含水量保持在自由水临界点以下,种子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种子活力变化初期,表现为胚根生长潜力的下降,幼苗表型也将变弱,同时种子发生膜脂过氧化;但胚根生长能力的丧失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所以在种子活力变化初期发芽势(率)并不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类、密度及优势成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群落植物种类,分析了该森林公园植被在生态恢复中的进程。结果表明,种子库中有植物30种,分属19科,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种子库储量为100~400粒/m2,其中上层土壤(0~5cm)种子数量占种子库总数的58.2%,种子库主要物种为莎草、淡竹叶、苎麻、绊根草、马唐等,地面植物与种子库植物的相似度不高,这表明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正处于生态恢复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点采样,采用萌发法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近熟林(101-120a)和成熟林(121-160a)2004-2011年(8a)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种子密度的年际变化和不同间隔年限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中共萌发鉴定出种子植物87种,隶属29科70属,其中乔木种子植物2种,灌木种子植物2种,草本种子植物83种,土壤种子库中草本植物种子密度远远大于木本植物种子密度;8个采样年份土壤种子库恒有种仅有6种;(2)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及其中天山云杉种子密度存在巨大的年际变动,且不具有同步性;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最大(2009年)值为(953.75±66.12)粒/m2,最小(2008年)值为(186.50±20.37)粒/m2,其中天山云杉种子密度最高(2006年)达到(584.50±53.58)粒/m2,最低(2005年)仅有(0.25±0.26)粒/m2;(3)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年际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不高,Czekanowski相似系数均值仅为0.344,并随间隔年限的增加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变化趋势。天山云杉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稳定性差,年际间相差悬殊,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不高,种子库中天山云杉种子密度主要受其种子库采样前一年天山云杉结实丰歉的影响,属间断型。土壤种子库年际变化特征可为天山森林的更新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藏那曲不同高寒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存量、可萌发种子数量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特征,为西藏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生产力提高及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取样法,在那曲退化草地试验区按照植被盖度高低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采用样线法选取4块样方,于每个月的第1天在样方内采取10 cm×10 cm×10 cm的土样(包括地上的枯枝落叶),采用土样浸泡、溶解、过筛方法分离种子,对其进行鉴定并计数,通过室内萌发试验测定土壤种子库中可萌发的种子数量;用不同质量分数的GA3(0.10%,0.05%和0.02%)、KNO3(0.20%)、H2SO4(60%,70%,80%和90%)处理种子库,分析3种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调查各种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计算其重要值,分析不同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的组成特征。【结果】那曲高寒中度退化草地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最多,为(530±80.00) 粒/m2;其次是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地,其种子数量均为(250±44.72) 粒/m2;轻度退化草地种子库种子存量最少,为(216±21.34) 粒/m2。种子库中的物种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在实验室条件下,轻度退化草地种子库中可萌发种子数量最少,为(100±0.00) 粒/m2;其次是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地,均为(140±24.50) 粒/m2;中度退化草地种子库中可萌发种子数量最多,为(260±40.00) 粒/m2。采用质量分数0.05% GA3处理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时,能够破除种子的休眠作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采用质量分数0.2% KNO3处理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对种子萌发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质量分数H2SO4处理对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轻度退化草地以西藏嵩草和高山嵩草为优势种,中度退化草地以高山嵩草和黑褐苔草为优势种,重度退化草地以高山嵩草为优势种,极重度退花草地以臭蒿、矮火绒草和轮叶棘豆为优势种。【结论】轻度退化草地以西藏嵩草和高山嵩草植物为主,牛羊采食量大,且有鼠害,可能会导致植物结种量减小;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由于菊科、蔷薇科属植物较多,所以种子库中留存植物种子最多;极重度退化草地中已经没有莎草科植物,主要为菊科、蔷薇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动物不可食植物比例增加,牛羊采食减少,故其种子库中植物数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种子雨及种子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厚皮香八角(Illiciumtern-stroemioides)群落种子雨量达18种260粒/m2,其中成熟有效种子80粒/m2.在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33种2076粒/m2,其中现存植物种子18种204粒/m2,演替前期各阶段植物种子15种1872粒/m2;木本植物种子20种,草本植物种子13种.种子库的枯枝落叶层中全为现存植物种子.土壤层中随深度增加,活力种子种类和数量均逐渐减少.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现存植物的活力种子种类及数量丰富,群落更新潜力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三江平原富锦湿地公园恢复初期种子库物种组成和规模。[方法]采用温室萌发法对比分析了三江平原恢复初期湿地和开垦湿地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共萌发物种14种,其中,恢复湿地13种,开垦湿地8种,主要是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香蒲(Typha sp.)、春蓼(Polygonum persicaria)、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等物种,缺乏薹草(Carex spp.)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该地区典型沼生植物;恢复湿地单位面积萌发幼苗数量(389株/m~2)是开垦湿地(166株/m2)的2.3倍。地上植被常见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水葱(Scirpus validus)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等水生植物。[结论]在以恢复薹草湿地等浅水沼泽或湿草甸为目的时,应采用播种、移栽等方式补充种源,同时加强植被监测和水位管理,以促进目标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