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荆州城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地内的秋色叶树种的资源、秋叶颜色、生长状况、配置方式、观赏效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荆州城区内种植的主要秋色叶树种有27种,来源于16科20属;秋叶呈红色系的树种主要有鸡爪槭、三角枫、南天竹、悬铃木、枫香、水杉、池杉等,呈黄色系的树种主要有银杏、复羽叶栾树、鹅掌楸、无患子等。分析了荆州城市在秋色叶树种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江汉平原乃至华中地区的城市利用秋色叶树种进行造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贵阳市主要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秋色叶树种的品种、观赏特性、应用形式、位置、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城市绿化中主要秋色叶树种有20科24属34种(包括品种),除了漆树科、榆科、杉科、无患子科、金缕梅科外,其余15个科仅有1种;常绿种类仅有南天竹,其余均是落叶种类;春秋两季变色树种有乌桕、枫香、红枫、美国红枫、榉树5种,其余均为单秋季变色树种;根据色彩可分为红色系、黄色系、橙(褐)色系,缺乏紫色系树种,贵阳市秋色叶树种应用效果评价良好,平均分为13.82分,其中满分(16分)评价的树种有悬铃木、红枫等8种,桑树因应用极少得分最低,为10分;优选树种有水杉、银杏、枫香等共26种,占总种数的76.4%。最后提出加强开发贵州野生乡土秋色叶树种资源,加强种质资源繁育,优化应用配置,加强养护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昆明市城市主干道、公园、公共绿地、居民住宅及学校的秋色叶树种的种类、分布、叶色的物候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范围内常用的秋色叶树种约有31种,主要为乔木和灌木,其中,最常见的有银杏、滇朴、复羽叶栾树;从对11种秋色叶树种的物候观测可知,川滇无患子的变色起始时间最早,叶色观赏时间最长;在秋色叶植物的应用上,昆明各类园林景观秋色叶树种配置形式相对单调,以孤植和列植居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昆明秋色叶植物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苏州城市绿地建设的植物选择及净化环境提供参考,于2017年9—12月对苏州市朴树、重阳木和黄山栾树等20种骨干树种,按上、中、下各部位均匀采集叶片,研究其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的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乔木树种的滞尘能力为朴树重阳木黄山栾树无患子鹅掌楸紫叶李杜英珊瑚树榉树榆树二乔玉兰樱花榔榆;灌木树种为八角金盘熊掌木洒金桃叶珊瑚海桐;藤本植物为爬山虎常春藤美国凌霄;不同树种的滞尘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空气质量越差植物的滞尘量越大;相同树种在不同生长环境的滞尘量也有明显差异,车流量较大地方植物的滞尘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评价移栽大苗在夏季光合作用与蒸腾耗水规律,使用LI-6400XT光合仪测定了上海市8个阔叶落叶树种的光合作用特征,对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主要环境因子、主要光合作用参数日变化、光合生理参数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显著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并揭示其主要影响机理。结果表明:8个树种夏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11:30、15:30,无患子、白玉兰、鹅掌楸具有较高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栾树日均净光合速率较低,白玉兰、无患子、榉树、三角枫具有较高的蒸腾速率,栾树蒸腾速率相对较低;8个树种气孔导度日变化在测定时段均为双峰型,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W”形;榉树、栾树、白玉兰、鹅掌楸午间Pn的下降为气孔限制,无患子、三角枫、悬铃木、银杏在午间的Pn下降为非气孔限制;鹅掌楸、无患子、银杏、白玉兰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173、3.976、3.742、3.638 μmol·mmol-1,无患子、白玉兰和鹅掌楸光能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767%、0.699%、0.525%;在树种配置时,白玉兰、无患子光和蒸腾作用较强,可作为优选绿化树种,栾树较弱,可适量引种并注意与其他树种的搭配,同时要注意绿化树种特殊观赏特性的应用与植物景观的时间与空间搭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城市行道树根系分布和立地环境的关系,为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中心城区21条道路绿地,采用树木根系雷达仪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榉树(Zelkova serrata)、银杏(Ginkgo bilob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等7种主要树种直径2 cm及以上的粗根系分布及根型进行研究。【结果】7种行道树根型可分为4种类型:栾树为垂直与水平型,香樟和悬铃木为横走型,广玉兰、女贞和榉树为直角型,银杏为垂直型。在垂直方向上,香樟、悬铃木、银杏、女贞和栾树的根系密度占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榉树和广玉兰的根系密度占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水平方向上,所有树种的根系密度占比均随着与根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根系集中分布在距离根基1 m处。针对乔—乔配置,硬质覆盖立地条件下的根系密度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根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7.
银杏茎腐病又名颈缩病,在辽宁、山东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都有发生。危害银杏、扁柏、香榧、杜仲、鸡爪槭、金钱松、水杉、板栗、枫香、刺槐、乌桕和桑树等多种针、阔叶树种的苗木,以前5个树种受害最重,是森林苗圃中常见的病害。  相似文献   

8.
基于每木调查,共调查杭州市老城区65条道路,取得18 251株立木资料,对杭州老城区行道树树种组成及数量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i-Tree模型对老城区行道树现状,主要包括树种结构、行道树健康状况、行道树林冠覆盖面积、行道树重要值与替换值及行道树的美学价值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行道树属于20科28属30种,其中,樟树占38.0%、二球悬铃木占31.4%,常绿与落叶树的数量比约为4∶3。行道树平均胸径为22.0 cm,老城区行道树胸径基本集中分布在15~40 cm(占63.8%),大胸径行道树主要分布于环湖区域和老城区中部,小胸径行道树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北。从区域上看,上城区树木质量高于下城区。老城区道路行道树林冠覆盖总面积为160.5 hm2,老城区平均每公里的道路被1.02 hm2的林冠覆盖,平均道路绿化覆盖率为35.3%,充分体现了老城区道路行道树的遮阴能力。根据i-Tree Streets模块估算的杭州市老城区行道树总美学价值总计2 642万元,二球悬铃木单株美学价值高达2 942.59元,行道树总替换值超过2.58亿元,其中替换二球悬铃木所需的费用占比最大,占总费用的42.2%。本文依靠翔实的现状调查,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老城区特色道路历史变迁,对杭州市老城区行道树现状进行分析评估,为城市行道树种植规划以及道路合理分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扬州瘦西湖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将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3种:以建筑景观为主的庭院植物群落,沿湖面主环路的湿地植物群落和陆地植物群落。同时应用植被生态学调查方法调查树种配置,统计生长指数和种间联结关系。结果表明,出现在瘦西湖主要群植园林中的木本植物有67种,树木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园林群落中成显著正联结关系的种对包括:旱柳-桃、朴树-乌桕、银杏-乌桕、马尾松-榉树、红枫-鸡爪槭、琼花-金钟花、桂花-朴树、黄杨-紫薇等19对,而榉树-三角枫、桧柏-木芙蓉、旱柳-黄杨、白玉兰-火棘、枫杨-红枫、乌桕-桃、鸡爪槭-棕榈、银杏-日本樱等12对为负联结的种对,研究结果可为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提供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乡土朴树作对照,在合肥对珊瑚朴、紫弹朴2个种源引种育苗试验及苗期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⑴经沙藏催芽处理后,珊瑚朴、紫弹朴、朴树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9%、78%、83%,在25~30d均可形成幼苗。⑵3种朴树1a生苗苗期物候特征在生长停滞期前无显著差异,但朴树、紫弹朴11月中旬生长已趋于停止,而珊瑚朴生长期持续到12月初;苗木在生长期内均表现出"慢—快—慢"的单峰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⑶珊瑚朴、紫弹朴、朴树1a生苗平均高分别达157.2cm、105.4cm和123.8cm,平均地径分别为15.3mm、7.96mm和9.34mm。珊瑚朴进入速生期时间要比紫弹朴、朴树提前1个月。珊瑚朴、紫弹朴2个种源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建议可在江淮丘陵地区引种、试验、栽培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1995年造林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15a生的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凋落物持水能力和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混交林中林下凋落物饱和含水量以杉木×枫香(1∶3)最大,枫香×鹅掌楸(1∶3)最小;混交林中凋落物量以鹅掌楸×杉木(1∶1)混交林最大,枫香×鹅掌楸(1∶3)混交林的凋落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五金木柄加工的特殊要求,选取对原料树种有重要影响的产量特性、适应性、造林特性和木材材性的四大类9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所选16个树种(无性系)进行优选评价。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立地要求、萌芽更新能力和木材材性等5个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占有较大权重,是影响目标选择的主要因子。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 integrifoliola综合评价最好,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综合评价最差。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树种特性和目前的推广应用情况,建议选择鹅掌楸,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二道柳Salix spp.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木荷Schima superba等作为当前浙中地区速生木柄原料林主要造林树种,因地制宜进行首批推广。图1表4参28  相似文献   

13.
由于林地劣化或遭受天然灾害等,致使人工林经营区林分次生林化,降低生产力,亟需复育建造以符人工林经营目标。以生长不佳之人工林,实行列整理伐改善林相,并逐步更新建造为复层林,探究复层林营造方式对林分组成结构、栽植苗木、微环境的影响。试验林分包含整理伐带与保留带各20 m(A区)、整理带8 m与保留带10 m (B区),整理伐对象主要为下层灌木及形质不良之林木,于整理伐带林地进行更新建造。伐后选用经济树种无患子、乌心石、台湾肖楠栽植造林,进行孔隙环境之生长适应比较。经整理伐2 a后之林分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林分整理伐虽可促进留存林木的生长,但林木易受风害;林分受光量因整理伐带宽及地形影响于日域间变化大,A区平均受光量高于B区,且B区于整理伐2 a后已渐回复林冠覆盖;A区更新苗木之存活率略高于B区,但无显著差异;无患子之存活率(87%以上)显著高于乌心石、台湾肖楠(约50%)。无患子及乌心石由于环境与生物为害,苗木死亡率变化随季节而有所变动,台湾肖楠则受初栽之苗木质量较差影响。各树种苗木之苗高及基径生长均以A区为佳,树种间以无患子苗高生长最快;以苗木健壮指数(高径比)表现,小孔隙之B区苗木形质均成细长形。2种林冠孔隙环境3树种苗木经栽植2 a之生长表现,小空隙之B区较不利于栽植苗木生长,建议整理伐带宽大于林分树高。未来进行带状之复层林营造时,行列整理伐带宽应大于原林分树高形成较大之林冠孔隙,较有利于栽植苗木更新成长;并建议采用优质大苗,但更新阶段之苗木易受环境及周遭野生动物啃食等危害,建议加强初期之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乡村道路林种群分布及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道路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道路林植物组成较为丰富,包括41科、64属、79种;种类组成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的变化规律,山区型乡村道路林数量明显不足,而半山型、平地型和沿海型数量相对较多。道路林植物以观赏性乔木为主,主要使用树种有木荷、楠木、含笑、杜英、圆柏、枫香、乐昌含笑、紫薇、龙眼、黄金榕、降香黄檀、意杨、香樟、天竺桂、垂叶榕等。道路林分布以主干道最多,其次为村内路,而进村路最少,且道路林分布的特点是以单侧分布较多,而两侧分布较少。分布结构以整条分布最多,而零散分布较少;分布长度以50 m以下最多,其次为200 m以上,而50~200 m之间最少。道路林乔木以小径级为主,且多数平均高度均在5 m以下。道路林植物健康状况较差,不健康植物所占比重高达35.57%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选择城镇造林或绿化树种,对浙江省嘉兴市新塍镇13 个树种林分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日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一定差异,樱花Cerasus serrulata+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混交林、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纯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相对较高,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纯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不同结构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明显,表现为乔灌混交林>灌木林>乔木林,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在上午10 : 00左右出现 1个峰值,在下午16 : 00 - 18 : 00呈上升趋势。对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空气负离子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紫外线强度显著负相关(P<0.05)。对空气负离子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图2表5参14  相似文献   

16.
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的培肥土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不同树种混交林改良地力的效果,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通过测定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的土壤肥力指标,进行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培肥土壤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营造枫香混交林后林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混交林枯落物归还量及其分解速率高于杉木纯林,使枫香混交林土壤的养分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枫香 杉木、枫香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5.19%,27.71%和17.75%。不同枫香混交林土壤的肥力状况明显优于杉木纯林。表4参9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松枫混交林,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营造时,初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选用2500~3300株/hm^2,混交方式宜采用行带状、带状、星状。混交比例以枫香株数不超过30%为宜,同时应进行合理疏伐和疏枝。补值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金山区城区82条道路的23 853棵行道树,结果表明:目前金山区行道树树种比较单一,主要种植了11种行道树,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数量之比为3∶1,其中香樟、悬铃木的比例高达88%;石化中心城区的道路绿化形式以一板二带式为主,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在新城区道路中应用较多。在充分了解行道树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山区行道树树种以及选择,提出城市行道树树种应该多样化和特色化,以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阳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固碳能力的树种选择是营造优质碳汇林,发展碳汇林业的重要基础工作.以浙北地区常见的30种造林绿化树种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树木光合日变化及不同光强梯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性,并根据实验观测值进行计算,对30个树种的日净固碳量和光合生理拟合参数进行Ward法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香樟的固碳量最大((11.374±1.020) g·m-2·d-1),其次为碧桃、垂柳、石栎、无患子,固碳量最小的为红叶李((2.178±0.605) g·m-2·d-1),香樟和红叶李的日净固碳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树木的生理特性指标分析进一步反映了树种在浙北地区生长适应性及固碳能力大小,同时,根据树木的生理特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香樟、碧桃在浙北地区生长适应性较好,其次为无患子、垂柳、女贞等;根据树种固碳量及生理指标综合测定分析,建议在浙北地区造林绿化中可以优先选用香樟、碧桃、垂柳、无患子、石栎、女贞这些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