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对处于盛花期的冷蒿进行24h内3维空间花粉传播动态进行监测。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花粉数量总体在减少,花粉水平传播的最大有效距离大于300cm;随着垂直高度的增加,传播花粉粒的数量亦在减少,花粉粒大部分集中在0-40cm高度层面上,其垂直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100cm。在11∶00-13∶00左右花粉的捕获量达到了24h中的最大值;冷蒿花粉传播受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冷蒿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形态大小及外壁结构进行观测,研究蔗糖浓度、培养时间对冷蒿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冷蒿花粉有二形性现象;花粉萌发率较低;蔗糖浓度为20%的培养液有利于冷蒿花粉的萌发;培养3h时即有花粉开始萌发,培养24h后达到21.73%。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6,(3):14-18
通过对红皮红肉火龙果花蕾的整个生长过程、开花动态、蜜蜂访花情况、花部形态、泌蜜量及糖浓度和花粉形态的电镜扫描,分析火龙果与蜜蜂之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火龙果花从小花蕾到开花需要22~24天,每一棵火龙果树平均有15个花蕾,每天以长1.2±0.5cm、直径0.2±0.05cm的速度生长。在不进行人工疏果的情况下,平均落蕾数为47.71%。火龙果花于17∶00柱头露出,18∶00萼裂片打开,柱头裂片微张,蜜蜂开始访花;凌晨5∶00,大量的蜜蜂出巢访花。火龙果花从萼裂片打开就开始泌蜜,一直到花凋谢,平均糖浓度为30%。花粉粒的直径为68.6μm近似球形。实验中观察到蜜蜂采集大量的花粉,并在柱头上留下花粉。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试验采用玻片捕获法测定了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种群花粉密度的日变化及不同风速条件下花粉散布格局。结果表明,开花时间集中在上午06:00-08:00和下午15:30-19:00,其中16:00-18:00花粉散布数量最多。无风(风速<1 km/h)及一级风(风速1~5 km/h)条件下,花粉主要散布在花粉源周围5 m内;三级风(风速12~19 km/h)条件下,可在距离花粉源21 m处捕捉到花粉。在花粉散布的主要范围内,扁穗牛鞭草植株基本上来源于同一基株,同株异花授粉现象不可避免。花粉散布特性与专性远交繁育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其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的典型绢蒿荒漠放牧地作为重要的春秋牧场,承担两季的放牧压力,粪甲虫的活动会对粪便内的种子进行二次传播,此行为对草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粪甲虫对粪便内不同尺寸种子水平、垂直传播距离,确定绢蒿荒漠中粪甲虫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特征,于2019年4-10月,在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的典型绢蒿荒漠放牧地牛粪中采集到食粪昆虫14797头,其中捕获粪甲虫分属3科17种,蜉金龟科9种、金龟科7种、粪金龟科1种。6月物种丰富度最高,优势种为红亮蜉金龟。10月个体数量最大,优势种为直蜉金龟。在6和10月进行粪甲虫进驻粪便行为观察试验,结果显示6月粪便放置8 h粪甲虫数量到达高峰,10月粪便放置4 h粪甲虫数量到达高峰。随着粪甲虫进驻粪便时间的延长和数量的增加,粪便分解程度不断提高。粪甲虫对粪便中种子的分配与种子大小有关。以小(1.3 mm)、中(3.6 mm)、大(5.8 mm)3种尺寸的珠子作为种子模拟物。结果显示,80%的种子模拟物被埋藏在水平距离20 cm以内及0~10 cm的土壤深度中。有20%的种子模拟物被粪甲虫埋藏到10 cm以下或移动到水平范围20 cm以外。随着种子模拟物大小的增加,埋入种子模拟物的比例逐渐降低。研究结果显示粪甲虫对粪便内种子的二次传播有助于绢蒿荒漠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茶蜂花粉和不同酿制时间的蜂蜂中花粉粒外部形态和萌发沟,没有发现花粉的细胞壁和细胞结构被破坏的迹象,花粉粒在蜂粮酿制过程中外部形态保持不变。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蜂粮中花粉粒内含物外吐的数量比蜂花粉多,而且在蜂粮酿制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内含物外吐的花粉粒所占的比例增加,花粉内含物外吐使花粉更易于被破壁和消化。蜂花粉和蜂粮中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蜂粮配制初期,由于蜜蜂的添加物和乳酸发酵的作用,其蛋白质、总糖含量比蜂花粉高;随着配制时间的延长,蜂粮中营养成分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不同季节牧场牦牛的牧食行为规律,选取6头年龄、体况大致相同的成年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4月份和8月份分别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上,运用GPS3300定位追踪系统,对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的牧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牧场早上初牧9∶00、10∶00和下午归牧前17∶00、18∶00外界气温处于牦牛等温区内,有利于牦牛进行采食活动,而夏季牧场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均高出牦牛活动的等温区(8~14℃),对其采食活动具有影响;夏季牧场上牦牛采食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且个体间相对分散,冬季牧场上采食分布相对集中,夏季牧场上牦牛游走距离(0.29~0.80km/h)整体大于冬季牧场(0.07~0.14km/h),并且在11∶00和17∶00分别出现峰值,在12∶00游走距离最短;在监测期内(9∶00~18∶00),夏季牧场上牦牛各主要放牧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依次是采食(504.90min)行走(75.45min)休息(55.10min),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冬季牧场牦牛的休息时间(355.80min)显著大于采食时间(243.10min)(P0.05)。研究结果显示,初牧和归牧前是牦牛放牧采食的剧烈活动时间,另外在夏季的中午13∶00左右也会出现一个采食高峰;牦牛的牧食行为符合晨昏活动格局,总体上表现出采食-休息(反刍)-采食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红肉火龙果和白肉火龙果花的外形、花粉粒大小和生活力的差异比较,探究红肉火龙果授粉结实率低的原因。结果表明,白肉花柱比红肉花柱约长1cm。白肉的花筒部分弯曲,使柱头能接触到雄蕊;而红肉火龙果柱头明显高于雄蕊,因此自花授粉率低。红肉火龙果花粉粒较白肉火龙果小。随贮藏时间延长(48h内),火龙果花粉生活力逐渐下降。贮藏12h后,红肉火龙果的花粉生活力比白肉火龙果低8.5%。  相似文献   

9.
2014-2016年,在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半坡村白疙瘩东滩已建成的草原围栏区域进行了本次观测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围栏时间的延长,围栏区内的杂草数量在减少,牧草数量在增加,牧草总产量也在增加,截止2016年杂草总量减少了30%、牧草总产量提高了近60%。围栏封育3年植被盖度由33%提高到61%,提高了约84.8%;植物平均高度由30.1 cm提高到45.8 cm,提高了约52.2%,平均每年增高约5.2 cm;地上生物量增加了534 kg/hm2,可食牧草增加了546 kg/hm2。  相似文献   

10.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压梯度间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间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试验地观察了冷蒿的开花动态,用TTC法测定了冷蒿花序花粉的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冷蒿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小花的开放是自外轮至中央小花.冷蒿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开花之初很低,第2~3d花粉活力较高,随后活力明显下降,但直至其花序枯萎,少量的花粉仍具有部分活力.花粉寿命较长,约为20d.冷蒿边缘雌花柱头的可授性在开花当天就具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第2~3d可授性最强.中央两性小花柱头可授性要稍晚于边缘小花,但是在开花后第2~3d可授性也达到最高,其可授性时间也较长.柱头可授性的最佳时期为开花后第2~3d.冷蒿的最佳授粉期在开花后2~3d左右.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是处于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草原和缓冲地带,其植物种群高度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研究了人为因素中的放牧对3种植物种群高度的季节性影响,分别为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结果表明,在6—9月,3种植物种群高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短花针茅种群高度从6月初—9月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从5—9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8月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旨在筛选蒙药小白蒿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分别考查溶剂种类及其浓度、小白蒿与溶剂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小白蒿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小白蒿总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溶剂选用60%的乙醇,小白蒿与60%乙醇的料液比为1∶25,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4h。研究结果为小白蒿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及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盆栽实验,研究羊草的高度生长和播种比例的关系以及羊草、冷蒿的地上生物量与播种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的高度生长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 bt ct2;不同的播种比例,羊草的生长速率不同。当两者株丛数接近相等时,冷蒿对羊草的高度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株丛数相差较大时,冷蒿促进羊草的生长。对总生物量而言,羊草的混播比例增大不利于总体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放牧管理中放牧率与牧草地上现存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的适宜放牧率。尽管草原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降低,采食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则以2.67羊/hm2最大。结果表明,在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确定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适宜放牧率,既要考虑地上现存量的大小,又要兼顾采食量,因而将草原状况与放牧率有机结合,综合的判断标准较为适用。此类退化草原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约为2.7羊/hm2,此时,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分别为最大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的87%和70%以上。因此,冷蒿退化草原的最大放牧率不应超过该放牧率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地区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及生物量资源分配对载畜率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在轻度放牧区最佳,不放牧区的植物群落结构优于重度放牧区。2005年降水量(156.8mm)较低,冷蒿、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盖度、高度及地上现存量显著低于2004年(P<0.05),且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从生物量资源分配可看出,冷蒿主要通过营养繁殖来竞争资源,其茎、叶和根的资源分配受载畜率与降水量双重因子的调配,对茎、叶的资源分配在轻牧区较高,且随载畜率增大对根系的资源分配逐渐增大;而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采用相同的生存策略适应载畜率变化,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对其根系的资源分配高于茎、叶。  相似文献   

17.
采用花盆种植冷蒿,通过剪掉不同比例的顶芽及不同枝条长度人为模拟采食行为,观测受损后构件再生生长速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生长季节、采食与对照间,构件的再生生长速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冷蒿干物质累积高于差巴嘎蒿,水分胁迫出现时差值更显著;差巴嘎蒿可溶性蛋白质在土壤含水量为10%时即开始大量分解,冷蒿分解的时间稍后(在土壤含水量7%时);正常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冷蒿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差巴嘎蒿,极端干旱时两种牧草上述指标均降至很低且数值相近;冷蒿在土壤水分轻度胁迫时脯氨酸大量累积,累积量可达胁迫前的8.2倍,差巴嘎蒿只达原来的2.2倍;缺水使冷蒿可溶性糖大量累积,冷蒿达胁迫前的1.29倍,差巴嘎蒿只达胁迫前的0.37倍。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设置119个样地,确定群系序列,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最小差异法来对比分析不同群系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植被群系类型、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权重均值、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Canoco 5.0软件对119个样方进行PCA排序,结果确定出5个群系: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苔草+委陵菜、冷蒿+冰草群系;(2)5个群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84~2.74 kg/m^2,平均值为2.41±0.84 kg/m^2,其大小关系为:羊草群系>大针茅群系>克氏针茅群系>苔草+委陵菜群系>冷蒿+冰草群系,其中冷蒿+冰草群系显著低于其他群系;(3)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群系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植被群系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佟莉蓉  宋雨  王朋  王娟  车迪 《草地学报》2021,29(11):2454-2460
为揭示达乌里胡枝子的传粉生物学特性,本文以山西省八个地区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为供试材料,针对其繁育系统、传粉媒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和顺居群的单花花粉量最多达到(8 750±1 946)粒·花-1,而中阳的花粉量最少仅有(5 370±879)粒·花-1。依照P/O值所测得的达乌里胡枝子繁育系统类型为专性异交。达乌里胡枝子的杂交指数为4,其繁育类型为存在自交和异交,需要传粉媒介传播花粉。昆虫访花行为会在10:00~11:00之间出现第一次访花高峰,在午后15:00~16:00出现第二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小于第二次。膜翅目昆虫如蜜蜂等传粉效果最为明显。国内外对达乌里胡枝子开花特性的研究较少,其繁育体系和授粉生物学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达乌里胡枝子的育种特性提供参考,也可为达乌里胡枝子的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