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油菜双重不育系活性氧清除酶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胞质不育系(CMS)L17A及保持系、细胞核不育两系(GMS)L18AB为对照,对甘蓝型油菜细胸质+细胞核双重不育系(GCDMS)品系GCDA-2测定花花和花蕾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中的两类不同育性类型的不育株中,质不育株GCDA-2BA与细胞不育系数似,MDA含量、CA  相似文献   

2.
采用M×N设计,研究不育基因在15个杂种F1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1性状的基因效应比较复杂,由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和剩余共同决定的,其中植株高度和芥酸含量的遗传简单,分别由母体效应和加性效应决定。单株产量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的遗传最复杂,是由加性、显性、母体、上位性和超显性等效应共同决定的。在相同的核背景下,384A、217A两种不育胞质对产量性状如一次分枝角果数、全株总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对病毒病和菌核病的抗性则因细胞质、细胞核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两个方面,即不育胞质与可育胞质之间的差异和几种不同不育肥质之间的差异,研究了渭A、波里马A和75—3A等三种雄性不育系不育胞质在13个农艺性状和对菌核病抗性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三种不育胞质对杂种F_1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无不良影响;三种不同质源的不育胞质间在杂种F_1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上无显著的差异。但作者认为,开展新的不育胞质的研究,防止细胞质单一化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MI CMS系统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MICMS系统育性的遗传、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F2符合3:1,BC1符合1:1,不同组合间分离比例同质,MICMS系统育性恢复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属同一位点;(3)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P  相似文献   

5.
以来源于不同地域的8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细胞质供体,以温敏核不育系株1S、准S作为细胞核供体,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得到8种细胞质2套核背景的同核异质温敏核不育系,将株1S、准S(为对照)及其同核异质温敏核不育系分别与4个恢复系杂交,得到72个同核异质两系杂交组合,比较分析了新质源杂交组合与对照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细胞质对同核异质两系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的遗传效应,新质源整体上在大多数农艺性状上都表现出负效应;质核互作对8个农艺性状也均表现出显著的遗传效应。Lemont细胞质对两系杂交组合的全生育期、株高、单株生物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结实率有显著的正效应;V20A细胞质对两系杂交组合的全生育期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其余性状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不适合作两系杂交水稻的细胞质源;日本晴细胞质对两系杂交组合的单株生物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全生育期与株高有一定的负效应,可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不同细胞质源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恢复系做测验系,用系×测验系分析法比较了水稻4个同核异质系[珍汕97B,D(汕)A,G(汕)A和W(汕)A]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胞质一般配合力方差(GCA)和特殊配合力方差(SCA)表明,在所测性状中,胞质基因对11个性状、核质互作对6个性状效应明显;不育胞质对多数性状表现负效应,可育胞质表现正效应;大多数性状的核基因组变异大于胞质基因组变异。不育胞质的一般配合力负效应可通过一些育种途径予以降低,胞质基因组是水稻目标性状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7.
K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粳籼杂交后代出现的不育株作细胞质雄性不育供体,先后育成了K青A、K19A和K17A等籼型不育系。育成的K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已有5个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初步研究发现,K型胞质对提高柱头外露率和开花累积率的作用明显优于WA型胞质;在可恢性及主要数量性状上的胞质效应与WA型和D型胞质差异较小。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显示K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后期,少量花粉发生在二核期,败育花粉以典败为主。K17A和K青A花药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汕A存在差异。随机扩增多态性NDA(RAPD)分析表明K型胞质与WA型和D型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组织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优势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萍 《杂交水稻》1992,(3):42-44
本试验通过用同核异质的2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配制的豆2个杂交组合,对其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表明:细胞质对杂种优势的影响,在不同性状之间有差异,其中以株高、平均稳重两性状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进一步的细胞质效应来源分析还表明,不同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优势的影响,其胞质效应变异占组合总变异的3.91—9.14%。证明在选配杂交水稻强优组合时,对不育胞质的选择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棉花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洞A不育株,6个胞质不育系和4个胞质不育系的恢复系,按7×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28个组合的F1进行双列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衣分、衣指、子指、2.5%跨长、比强度、纤维细度、单纤强力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子棉产量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洞A是较好的不育材料,南A12是优质的胞质不育系,南R2是较好的恢复系;洞A×G93005是双亲GCA和组合SCA均较高的高产组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珍汕97A等9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一2等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性状中由种子、母体植株和细胞质三套遗传体系引起的多种杂种优势分量。结果证实种子杂种优势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指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等性状,而母体植株杂种优势则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提高赖氨酸指数。细胞质效应也能显著影响营养品质性状的表现,其中具有野败胞质的浙协2号A和粳型胞质的作5A具有较好的细胞质效应,在以改良营养品质性状为主要目的杂交稻育种中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混合分布理论对水稻新资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不育性状的主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06S受一对主效核基因控制,且该基因遗传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利用不结球白菜临保不育系来克服微量花粉的问题及构建三交种,进行了不结球白菜不育系育性的鉴定、品比试验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临保不育系的不育性更加彻底;在株高、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和叶数等6个农艺性状中,三交种叶宽与单交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它性状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叶片重、叶柄重、短缩茎重和单株重等4个产量性状中,三交种叶柄重与单交种、对照种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临保不育系CMS1103A×1105B的配合力最高,父本自交系以1109的配合力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两系杂交籼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5个新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6个新育成的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分别在海南和湖北进行试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考查单株产量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配合力。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基因的加性作用大于非加性作用。5个新育成的不育系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华885S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是参试不育系中产量配合力最好的亲本;华893S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是提高每穗粒数的优良亲本;播始历期以华328S表现最好,以华328S作母本可以选育到生育期变化较大的组合,既可以培育中籼型组合,也可以培育晚籼型组合;株高一般配合力以华884S的负效应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显著大于组合平均值,表明用华884S作母本,容易选育出植株较矮、抗倒性较强的组合。恢复系中,华恢2185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最高,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和播始历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排在参试恢复系首位,是一个理想的亲本;株高、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的配合力,以华1108表现最好。特殊配合力效应最大的前10个组合和单株产量最高的前10个组合顺序完全对应,表明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之一有良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另一个亲本或双方都具有良好的特殊配合力,就有可能育成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5.
细胞质对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野败、柳野、神奇、冈型、红野、包台、滇一和滇三等8种不育胞质对杂交水稻株高、穗颈长和产量等12个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了部分组合及其亲本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8种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株高、穗颈长、穗数、成穗率、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表现负效应,使抽穗期明显延迟,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产量较低是由于产量各构成因素均不同程度降低的结果,但不育胞质对杂种优势的负效应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配合力好、恢复度高的组合来说,这种负效应并不足以改变杂种优势的方向和程度。供试杂交水稻三系及其所配组合子代在成熟花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条带数、宽窄和密度)上表现明显可辨的差异,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籼粳两组异质同核不育系间也有明显差异。提出了“细胞质效应”或“细胞质优势”的概念,用于评价不同质源不育系对杂种优势影响的方向核程度。  相似文献   

16.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物在不育系和杂种F1间存在扩增差异,找到了一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S238999,Northern杂交证实该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转录的确有差异,它的转录本丰度随着恢复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表明该片段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NCBI数据库的同源性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一个Hordeum vulgare基因组DNA片段有84 bp的同源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可能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序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对C0~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大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符合可育:不育=1:1的分离比例。经过3次轮回选择,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3.3cm,穗粒数增加2.7粒,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