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
20世纪5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20年里,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育种发生了2次突破,第1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矮化育种,和矮秆小麦利用一起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第2次是70年代开始的杂交稻育种,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每667m2增产108.3kg。水稻品种分穗数型、穗重型及穗粒兼顾型,是品种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2-12
理想株型育种对于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株型育种的矮化育种使水稻单产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目前正孕育着水稻单产再次突破的超级稻育种也涉及到株型育种。  相似文献   

4.
由著名杂交稻专家、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主持的“再生稻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日前通过福建省农业厅组织的评审。课题组在福建尤溪县的再生稻示范片单产达到国内外最高水平。其中Ⅱ优航1号百亩示范片头季平均亩产928.3kg,成为全国首个单季百亩亩产跨过900kg 大关的超级稻,再生季亩产521.4kg,年亩产1449.7kg,创世界再生稻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我国的水稻育种实现了两次重要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又增长2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我国的水稻育种界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以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为主的超级稻计划。通过近10年的努力,该计划已取得较大成功,培育出的超级稻新品种的产嫩潜力有较大突破。但要使超级稻的产嫩潜力在大面积生产中得以实现,除要求高产、优质外,还应着重针对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湘江论坛"在长沙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会上公开了对于超级稻研究的下阶段设想,即将产量目标设定在每公顷16吨,相当于单产(亩)1067公斤。袁隆平介绍说,据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5%左右。按2.5%的光能利用率,结合长沙地区的太阳辐射量进行测算,一季中水稻单产(亩)最高可达1500公斤,即每公顷22.5吨。  相似文献   

7.
航天育成的“Ⅰ优航1号”11日在福建省尤溪县实现了再生季521.4kg/667m^2的高产水平。至此,该品种水稻创造了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年单产  相似文献   

8.
徐小兵 《中国种业》2016,(11):52-53
以湖北省黄冈市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两优6326为材料,对再生稻头季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2种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头季收割方式对再生季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割的再生季每667m2的实际产量为325.92kg,人工收割的再生季的产量为382.5kg,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的减少56.58kg,减幅达14.8%;但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投入多190元,总收入少37.23元。由于机械碾压导致机械收割部分的再生稻不能成苗或发育较迟、不能正常抽穗而影响总体产量,同时对未碾压再生稻产生的边际效应弥补了机械收割的损失;机械收割的投入成本大幅降低,相对比较效益较高。采用头季机械收割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有光温条件的地区大面积蓄留再生稻,丰富了水稻轻简化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栽培密度对Ⅱ优航1号作早稻再生稻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施氮量、栽培密度、施氮量与栽培密度互作对头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但对再生季产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对两季总产量差异显著。头季每公顷施纯N 150kg与栽培密度22.5~30万丛搭配和每公顷施纯N 195~240kg与栽培密度15~30万丛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措施,再生栽培能获得两季高产。再生季有效穗与头季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育种技术和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超级稻发展的历程,由于育种技术和栽培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中国水稻最高单产屡屡突破世界纪录,超级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综观国内外超级稻育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产量的理论极限及超级稻育种技术,并提出了对今后超级稻育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引起植物遗传性的变异,快速地选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开展了航天育种新方法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它具有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并用恢复系福恢673与不育系天丰A配组育成了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67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福建省2年区试中,平均产量7.09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5.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6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9%,福建省区试稻瘟病室内鉴定2年均表现抗(R),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育成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优航1号是应用航天育种方法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2005三年推广面积为26.67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2亿kg。该组合具有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苗期耐寒性较好、抽穗期耐高温、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广、再生力强等特点。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和广西区品种审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组合之一,还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重点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组合。着重介绍Ⅱ优航1号的推广应用,主要植物学特征与产量结构,同时也介绍了它在各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6.67、66.67、666.67hm2高产示范片的产量表现和抗性、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3.
空间搭载诱变是一种育种新技术,中国科技工作者采用空间诱变先后创制和育成一批水稻新种质、新品种及杂交稻恢复系。此研究采用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手段,将恢复系明恢86干种子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后与台农67杂交,F2代再与CDR22复合杂交,培育出的新恢复系福恢936。用该恢复系与不育系Ⅱ-32A配组的高产优质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Ⅱ优936,在福建省2年区试中平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10.82%,米质主要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稻瘟病抗性比对照汕优63强,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本研究可成功地育出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培育高产、高抗、米质优的杂交稻新组合,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优质、抗稻瘟三系不育系繁源A与强优势恢复系帮恢609配组,选育出籼型三系杂交稻繁优609,该品种经多地试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表现出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丰产性突出、米质优等特点,适宜我国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专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6018)。本文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的表现,并对杂交稻育种技术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d,鲜荚产量8268.45~9190.50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kg/hm-2,株高23.79~46.89㎝,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g,鲜百粒重73.39~89.86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相似文献   

16.
以选育时期不同(两个选育时代)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施氮量为0,225,300 kg/hm~2纯氮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选育时代的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生产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有所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两时代产量表现不同,早期品种中有83.3%的水稻基因型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代品种产量则有一半基因型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产量达最大,说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较当代品种敏感.农艺性状中的株高和穗长随着育种时代的更替有矮化和减小的趋势,着粒密度有所增加.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量在生育时期各阶段均表现为当代品种大于早期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亦表现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抽穗、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关系不密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株型趋于矮化,穗型由散穗向密穗型演变.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因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被称为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目前杂交粳稻存在产量竞争优势不强、生育期偏长,生态适应范围窄、稻米品质有待改善等问题。选育同时兼顾产量、生育期、品质等特性的新组合将有利于杂交粳稻的发展。‘申优26’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BT型粳稻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申恢26’配制的粳型三系杂交稻。2015-20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751.3 kg/hm^2,比对照‘花优14’增产7.5%,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069.5 kg/hm^2,增产2.6%。‘申优26’具有产量优势强、成熟期早、稻米品质优异、适宜种植范围广等优势,已于2017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审定编号为沪审稻2017001。适合在上海全郊区、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南部等地作为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双季晚稻种植。本研究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以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优质早稻T78优2155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已通过福建、广西、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为了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对优质早稻T78优2155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并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是:4.0~5.2叶移栽,每公顷插16.5~31万丛,施纯N量155~212kg。  相似文献   

19.
冀东稻区水稻磷钾锌肥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冀东稻区水稻的磷、钾、锌肥的配方施肥试验,建立了水稻产量与磷、钾、锌肥施用量间的回归方程,通过数学模拟筛选了磷、钾、锌肥的最佳组合方案,其方案为磷肥量125.40 kg/hm2、钾肥量为44.25kg/hm2、锌肥量为4.80 kg/hm2,为冀东稻区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一个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硼肥不同施用方法及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中国南方缺硼水稻田中增施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硼肥不同施用方法及不同用量的组合对南方早稻的生长期、分蘖状况、剑叶叶绿素含量、水稻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硼肥和基施配合叶面喷施硼肥均能提早水稻生育期,尤其是齐穗期,比CK提前了1~3天;基施硼肥或基施配合叶面喷施硼肥均促进水稻分蘖,有利于提高稻叶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积累,起到水稻增产的效果,其中常规施肥+基施持力硼11.25 kg/hm~2和常规施肥+基施持力硼7.5 kg/hm~2+喷施速乐硼0.45 kg/hm~2综合效果最好,值得在南方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