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温度条件下农作物秸秆产气效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选取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3种单一原料为发酵原料,以5℃为一个步长,设定了7个恒定温度10℃、15℃、20℃、25℃、30℃、35℃、40℃下的发酵方案;试验结果表明7个温度梯度下,3种原料均能正常发酵产生沼气,原料产气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40℃下的产气效率最好(小麦秸秆的峰值为2 520.0 mL,干物质产气率为187.1 mL/g,水稻秸秆的峰值为2 100.0 mL,干物质产气率195.0 mL/g,玉米秸秆的峰值为2 395.0 mL,干物质产气率为228.5 mL/g),10℃下产气效率最差(小麦秸秆的峰值为377.5mL,干物质产气率为20.1 mL/g,水稻秸秆的峰值为305.0 mL,干物质产气率17.2 mL/g,为玉米秸秆的峰值为252.5 mL,干物质产气率为15.0 mL/g)。  相似文献   

2.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hm-2(Ⅳ)、8 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随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总体表现为小麦旗叶SPAD值升高,净光合速率增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SOD、CAT和POD活性增强,小麦产量增加;且秸秆覆盖处理,除MDA含量减少外,其余各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处理Ⅳ的各指标均优于其它覆盖处理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可知,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 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3.
秸秆覆盖量对旱作小麦耗水特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秸秆覆盖量对旱作小麦耗水特性和土壤性质的调控作用,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区连续两年进行了0(CK),3 000,6 000,9 000 kg·hm~(-2)四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小麦在各个生育阶段的耗水量逐渐减少,3 000,6 000 kg·hm~(-2)和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了12.7%,21.6%和27.5%,秸秆覆盖量与耗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进行秸秆覆盖以后,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 000,6 000 kg·hm~(-2)和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的小麦收获后土壤平均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13.1%,19.8%和26.1%;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以覆盖量为9 000 kg·hm~(-2)的处理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42.4%(P0.01);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较CK增加了2.9%~16.7%,仅覆盖量为3 000 kg·hm~(-2)的处理较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0~10 cm)的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地温的日振幅,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缓解地温的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秸秆覆盖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而且有利于作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渭北旱塬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秸秆还田对渭北旱塬区土壤水分状况、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陕西合阳进行连续两年的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小麦播种到抽穗期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6 000 kg/hm2处理的0~80 cm土层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15.96 mm和10.74 mm,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的贮水量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80~200 cm土层贮水量较对照高15.11 m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还田量6 000 kg/hm2处理的8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增加15.70%、5.66%和8.9%;还田量6 000 kg/hm2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增加6.22%,较还田量9 000 kg/hm2处理减少8.93%,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墒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显著地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且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多功能菌B1514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及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功能菌B1514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紫外诱变和逐步提高诱导浓度法筛选获得抗性菌株,分析其在小麦根际和根内的定殖动态,通过盆栽和微区试验测定其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用发酵液浸种后B1514在小麦根际和根内定殖时间分别达49 d和28 d以上;添加玉米秸秆可延长其在根际和根内的定殖时间。B1514发酵液浸种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低于对照药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土壤中添加秸秆能提高发酵液浸种处理的防效,可达85.3%,且与戊唑醇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结果显示B1514浸种同时添加发酵物处理的持效期较长,在小麦成熟期防效优于戊唑醇,为55.2%;秸秆降解率也高于对照,为45.5%。表明B1514有加速玉米秸秆降解和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秋覆盖的保水效应及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高(9000 kg·hm-2)、中(6000 kg·hm-2)、低(3000 kg·hm-2)3种不同量秸秆覆盖和平覆、垄覆2种不同方式的地膜覆盖,以全程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秋季雨后覆盖(休闲期加生育期全程覆盖)对土壤水分及春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闲期,各覆盖处理(除秸秆覆盖3 000 kg·hm-2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分别较不覆盖处理(CK)增加了21.22 mm、20.49 mm、18.37mm和19.5mm,使玉米出苗较CK至少提前了3 d。在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播后70 d),平覆地膜和垄覆地膜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5.57 mm和15.73 mm;秸秆覆盖6 000 kg·hm-2和9 000 kg hm-2处理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2.05 mm和12.03 mm。秸秆覆盖处理在玉米生长后期土壤蓄水量较对照增加不显著。秋覆盖处理均可促进春玉米个体的生长,地膜覆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生长前期的单株干重、株高和叶面积,秸秆覆盖在生育后期较对照显著提高。平覆地膜、垄覆地膜两个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4.6%、13.9%和11.0%、11.1%(P<0.05),秸秆覆盖处理增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后覆膜镇压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播前镇压(T1),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T2),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T3),小麦秸秆还田+全膜覆土+播前镇压(T4),小麦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T5),小麦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T6),露地穴播(CK)对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均温依次为T4(15.26℃)>T1(14.94℃)>T5(14.80℃)>CK(14.66℃)>T3(14.64℃)>T2(14.57℃)>T6(14.47℃);还田方式间比较,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播前镇压、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处理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增温效应,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表现为降温效应;小麦秸秆还田增温效果大于玉米秸秆还田;各还田处理均表现为增产效应,平均较CK增产69.36%、27.94%、19.38%、45.12%、13.30%、9.79%。  相似文献   

8.
促腐条件下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钵培养法,模拟定西市李家堡镇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旱作覆膜方式,通过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研究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腐解120 d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120 d的腐解过程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后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变化趋势为增—减—增—减;添加腐解剂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WF1CF1,WF2≥CF2,WF3CF3,即由好氧性的多个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秸秆腐解剂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的秸秆腐解剂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模拟小麦秸秆还田, 研究小麦秸秆对农田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活性随秸秆还田的时间呈动态变化, 0~10 d抑草活性逐渐增强, 10 d后抑草活性逐渐降低。对狗尾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最好, 在10 d时对狗尾草种子萌发抑制率高达83%。采用Biolog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 10 d处理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及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明确了小麦秸秆还田能够抑制杂草种子萌发, 并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短期饥饿处理对蠋蝽寿命、繁殖力及捕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早期释放的最佳阶段,预测蠋蝽释放后的存活率,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不提供食物,只提供水的情况下比较了不同龄期蠋蝽耐饥能力,探究了不同饥饿处理时间对蠋蝽成虫取食能力以及雌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蠋蝽各龄期存活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雌成虫耐饥能力最强,平均存活时间为28.74 d;1~5龄若虫以及雄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43、6.59、10.04、13.39、17.96和20.29 d。饥饿处理后,蠋蝽雌、雄成虫取食黏虫2龄幼虫量(雌3.0头、雄2.9头)较对照(雌0.5头、雄0.7头)显著提高。此外,同一时间的饥饿处理,雌、雄成虫之间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和9 d后蠋蝽产卵总量(117.0、162.3和140.0粒)较对照(181.8粒)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 d后卵孵化率(64.45%、68.10%)较对照(78.03%)显著下降,而饥饿9 d处理较对照孵化率(77.85%)虽然降低,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蠋蝽成虫耐饥能力最强,且短时间饥饿对其繁殖力未产生显著影响,是田间早期释放的最佳虫态。  相似文献   

11.
宝鸡市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宝鸡市沼气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市实施的"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田犇秦川牛繁育场大型沼气3种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并提出了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牛粪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15℃~35℃)及有机负荷(0.5~6.0 g·L~(-1)·d~(-1))条件下沼气产气率研究,构建半连续式沼气发酵产气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对牛粪的容积产气率有较好的拟合度,在15℃、20℃、25℃、30℃和35℃下的最大容积产气率(R_(pmax))分别为20.18、54.45、73.86、143.90、146.35 mL·L~(-1)·d~(-1)。通过R_(pmax)-θ公式计算得到的不同温度区间内温度活性系数θ值分别为1.22(15℃~20℃)、1.06(20℃~25℃)、1.14(25℃~30℃)、1.00(30℃~35℃),相比其它温度区域,15℃~20℃范围内牛粪产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大。能量投入与产出估算结果表明,低浓度条件下的牛粪沼气工程(总固体浓度TS约1%)在我国南方冬季不适合额外增温,其热损失以及原料加热至理想温度所需求的热量远大于产能。  相似文献   

13.
以96-D-10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上,研究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有机无机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PF)相比,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增产1.8%、4.6%、5.0%,配方肥Ⅱ最高达到1556.7元/hm2,配方Ⅰ最低,只有943.1元/hm2;追肥前后各处理稻田渗漏水中总氮含量有明显变化,但变化趋势不一致,农民习惯施肥处理追肥后稻田渗漏水中总氮迅速升高,最高达25.16mg/L,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为18.46、17.22和24.70mg/L,从不同层次稻田渗漏水看,总氮浓度依次顺序为30-60cm>0-30cm>60-90cm>90-150cm;收获后,0~150cm以内土壤无机氮累积量PF2最低仅为33.19kg/hm2,FP最高为61.18kg/hm2,是其他处理的1.2~1.8倍。综合以上各因素,通过试验水稻合适的配方肥为配方Ⅱ(含沼渣35%、N 20%、P2O510%),施用量为750kg/hm2,并补施重过磷酸钙(含P2O546%)97.8 kg/hm2。  相似文献   

14.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中国农村沼气工程经济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不同适用对象分类对其运行成本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不同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以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出售这些减排权(CERs)可以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对改善沼气工程直接经济效益的措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沼气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不高,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通过出售减排权(CERs),经济性可得到改善。沼气项目对于燃煤的农户将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沼液穴灌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及适宜入渗模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沼液配比(沼液∶水,体积比,1∶4、1∶6、1∶8及纯水)、穴孔直径(3、5、7 cm)和土壤容重(1.35、1.45 g·cm-3)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影响沼液穴灌入渗的因素和湿润体变化规律,同时应用Philip入渗模型对沼液穴灌累积入渗量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沼液穴灌累积入渗量均随沼液配比和土壤容重的增大而降低,随着穴孔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当入渗历时180 min时,土壤容重1.35 g·cm-3和1.45 g·cm-3的CK处理累积入渗量分别是沼液配比为1∶4、1∶6、1∶8处理的3.62、3.12、2.77倍和3.47、2.64、2.16倍;湿润体形状随穴孔直径的增加逐渐由水平轴大于垂直轴的椭球体趋向于水平轴小于垂直轴的椭球体,土壤容重1.35 g·cm-3和1.45 g·cm-3对应各穴孔直径(3、5、7 cm)的垂向最大湿润距离(V)与水平最大湿润距离(H)的比值(V/H)分别为0.929、1.081、1.111和0.957、1.048、1.064;幂函数能够准确描述湿润锋最大湿润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的多元线性方程能够较好描述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容重、穴孔直径和沼液配比的关系,偏回归系数检验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hilip入渗模型能够准确描述沼液穴灌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决定系数(R2)在0.98以上;Philip入渗模型中的土壤吸渗率(S)随穴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加,随沼液配比和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稳定入渗率(A)为负值与沼液的粘性及所含有的有机悬浮颗粒有关。基于以上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建议实施方案为:土壤容重1.35 g·cm-3、穴孔直径5 cm、沼液配比1∶6和土壤容重1.45 g·cm-3、穴孔直径7 cm、沼液配比1∶8。  相似文献   

16.
施用沼肥对番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等氮、等磷、等钾的条件下,对番茄田分别施用化肥、沼肥加化肥、沼肥加饼肥,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对番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化肥害虫种类为2.17±0.29种/m2,害虫个体数量为48.92±2.25头/m2,目标害虫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个体数量为40.83±1.08头/m2,均显著高于施用沼肥加化肥和沼肥加饼肥。施用沼肥加饼肥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4115±0.0324,均匀度指数为0.9472±0.0205,均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沼肥加化肥,且施用沼肥加化肥显著高于施用化肥;优势度指数为0.3987±0.0224,显著低于施用化肥。施用沼肥加饼肥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Ss/Si指数为0.0686±0.0007,显著高于施用化肥;Sn/Sp指数为1.4153±0.0281,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沼肥加化肥。施用沼肥加化肥、沼肥加饼肥的番茄产量与对照施用化肥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番茄田施用沼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促进了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对番茄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户用沼气的区域适宜性评价是户用沼气合理布局的关键.针对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区域因素,依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选择了年平均温度、≥10℃持续天数、生物质资源量、商品能源获取的难易程度、户年均收入、国家投资和农民平均文化水平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分级标准,其中适宜性总分值大于等于80的区域,为最适宜区,适宜性总分值在80~60的区域,为适宜区,总分值在60~40的区域,为次适宜区,总分值小于40的区域,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阿克苏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例,采用经批准的方法学ACM0010对项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项目流程、基准线和效益,得出了粪污处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减排基准线和温室气体的计算公式和结果,可为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施用生物炭对沼液灌溉时作物根区养分滞留量的影响,将生物炭的强吸附特性与沼液绿色有机的特点相结合,在2019年和2020年开展两季大田试验,设置1个当地常规化肥处理(CF)和4个沼液-生物炭处理(沼液浓度20%,T0、T0.5、T1.0、T2.0处理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0.5%、1.0%、2.0%,质量比),探求不同生物炭施加量配施沼液对番茄根区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灌溉沼液浓度为20%时,番茄根区0~60 cm土层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土层土壤pH值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T2.0处理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层次分析法对生物炭配施沼液处理下番茄根区土壤养分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根区土壤养分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T2.0>T1.0>T0.5>T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