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能矿资源型产业发展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能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新疆区域开发的核心动力之一.对1995-2008年新疆能矿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①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业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黑色金属的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区际地位也有所提升,而煤炭采选业等优势资源产业尚未得到很好发挥.②能矿资源产...  相似文献   

2.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陕西省苹果产业的优势、地位和发展潜力的进一步思考,认为陕西是世界苹果生产的黄金地带,苹果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的苹果基地,形成优质果品生产的核心区域;确立中国苹果第一大省、第一强省的地位;加快"二次创业",再造一个"陕西苹果产业"的战略构想。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利用经济杠杆,使苹果向优生区集中,建立新的分区分类布局,发展相应布局上的新规模;利用新的体制和机制,实现集团化、产业化经营;实行和推广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以销售为龙头,引导建立标准化生产规范,以标准化推动优质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根据产业群落的生态学特征,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从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等三个方面对天山南麓产业群落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产业的规模、效益及经济增长与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产业群落丰富度先增后减,均匀度呈现下降趋势,优势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Shannon多样性指数计算的产业群落演化规律与Margalef等人对植物群落的研究结论有差异;产业的规模、效益及经济增长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联度较强,与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巴州的产业群落属于发展演替,形成了以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为"关键种产业"的资源型产业群落,正处于增长和趋同阶段。在讨论部分对景观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在产业群落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评价,对巴州今后产业群落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岚皋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属典型的山区县,县辖17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人。马铃薯在岚皋县生产种植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该县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及自然环境的限制,马铃薯仍未形成强大的产业,在当今开放开发的前提条件下,岚皋县有很好的产业政策及自然环境基础,我县马铃薯生产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将会形成强劲的增收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理论据实分析了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果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苹果商品化处理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模式的形式与内涵尚不完善,龙头企业少,果业产业链短且脆弱、生产、销售、加工各环节关联性差,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据此,从果业关联性、基地建设、贸易与深加工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构建提出了加快陕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模式?"果农+果农协会+龙头企业+市场"模式、"果农+中介组织协会+市场"模式与"果农+基地+县级龙头企业集团+市场"模式,及其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资源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刍议——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产业范畴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以我国战略性资源地区新疆为例,通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背景下,对资源型产业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发展地位,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和资金技术的发展条件,以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的宏观分析,提出了新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能矿生产、输送及加工基地,能矿资源进口、输送及加工平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纽带,提升和拓展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的投资载体;发展重点为石油石化工业,煤炭煤化工业,电力及供应业,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对策为宏观调控力度、技术装备水平、行业规划指导、循环经济模式、政策优惠支持和发展资金支撑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苹果生产是陕西省六大产业之一,栽种面积在40万hm2左右,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二。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种植及立体种植业的发展,果园杂草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准确掌握我省果园杂草的种类,为今后选择科学的防除对策提供可靠依据,作者根据陕西省苹果种  相似文献   

8.
以陕北地区2002-200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为依据,运用使用者成本法分别计算了1.98%、4.14%折现率下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者成本,并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进行比较,考察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只能部分补偿4.14%折现率下的煤炭使用者成本,根本无法补偿石油天然气的使用者成本。  相似文献   

9.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植物医生》2010,(4):28-28
<正>据了解,石油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制定,全部规划预计2010年年底制订完毕。其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是实现行业的由大变强,并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据介绍,未来5年,国家将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1/3,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4.
陕北丘陵沟壑区发展生态草畜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种草养畜是陕北丘陵沟壑区重要的后续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口。挖掘发展草畜业的资源优势和潜力,采用扩大苜蓿种植、实行舍饲养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草畜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从牧草生产源头抓起,严格防止草畜生产各环节的污染,全面建设生态草畜业,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1978~2003年的相关资料,对陕西省的相对资源进行了时空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以全国作为参照区,陕西省三种产业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但从动态角度分析,从1996年以来,陕西省资源承载力呈增长趋势;同时,分析了综合资源在陕西省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出目前甘肃旅游业已具备了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旅游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不强、空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链尚不完善.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整合地区间资源和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是甘肃省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54a来农业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灾害是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省54a来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对旱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得出陕西省旱灾有发生频率加快、灾情加重趋势,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干旱受灾面积有3~4a的变化周期,农业旱灾成灾率和受灾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73x。灾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北灾情最严重,关中次之,陕南最轻。灾害主要集中在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洛川县、定边县。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资源禀赋系数、成本收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为基础,比较分析了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通过对消费者和农户的深入调查,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谷子、糜子、荞麦、蚕豆的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1.53、6.64、8.72、3.9,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1.23、2.57、2.95、1.97,小杂粮从资源的丰富程度、成本收益、种植规模、产出水平等方面具有竞争潜力;消费者收入水平、认知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甘肃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家庭耕地面积、小杂粮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