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从生根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活性炭、蔗糖、移栽驯化等方面综述了牡丹试管苗生根与移栽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牡丹组培苗可以应用基因工程和瓶外生根的新方法进行生根,为牡丹组培苗生根与移栽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内源IAA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相关酶活性和内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以及生根期间茎基部内源IAA的分布,为牡丹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牡丹试管苗‘凤丹白’为试验材料,以WPM+WPM(Ca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 g/L+糖30 g/L+植物凝胶2 g/L(pH=5.8)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CK),1,2,3和4 mg/L)IAA对其生根的影响,并测定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及内源IAA含量的变化,同时对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进行细胞学观察和IAA免疫荧光定位分析。【结果】牡丹试管苗在外源添加3 mg/L IA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52.00%)、生根指数最大(12.4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生根率、平均最大根长和生根指数均低于其他处理。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其茎基部的POD、PPO和IAAO活性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中;内源IAA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生根培养5 d时达到最大值62.80 ng/g。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牡丹试管苗根原基诱导期为接入生根培养基后的3~5 d,对于生根培养基中添加3 mg/L IAA的处理,其试管苗茎基部POD和PPO活性均在培养3 d时达到峰值,IAAO活性在培养3~4 d处于显著下降趋势,而内源IAA含量在培养3~5 d处于升高趋势。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内源IAA以茎基部维管束中分布最多,且一直作用于根原基形成和伸长的部位,荧光信号强弱与其含量相一致。【结论】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外源添加IAA后,高活性的POD、PPO及低活性的IAAO有助于根原基的发生,内源IAA在根原基的积累与牡丹试管苗不定根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LED红光处理对牡丹试管苗生根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牡丹"太平红"无根试管苗为材料,研究LED红光条件下不同处理时间6(Ⅰ),9(Ⅱ),12(Ⅲ),15(Ⅳ)d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并观察其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LED红光处理时间的增加,牡丹试管苗生根率、平均根长及生根指数呈先上升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牡丹品种‘凤丹白’无根试管苗和扦插苗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探讨酶活性变化与牡丹生根的关系。【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白’无根试管苗和扦插苗为材料,测定生根过程中POD、PPO和IAAO酶活性变化。【结果】在生根过程中,牡丹试管苗P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PPO和IAAO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扦插苗POD和PPO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IAAO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试管苗POD活性在第3天降到最低值,第1个峰值出现时间较扦插苗推迟1d;PPO活性第1个峰值较扦插苗提前2d,低值推迟1d;IAAO活性第1个峰值和低值出现时间均较扦插苗提前2d。【结论】与试管苗相比,牡丹扦插苗生根过程中POD、PPO及IAAO酶活性的极值出现时间均推迟,这可能与扦插苗生根时间较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继代培养周期对牡丹试管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牡丹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午’牡丹试管苗为材料,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定期(20,30,40,50,60 d) 选取单芽进行生根培养,测定试管苗生根指标(生根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和不同培养时期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ZR)和赤霉素(GA3)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析生根状况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午’牡丹继代培养40 d的试管苗生根效果最佳,此时的生根率(30.8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根数1.17条,平均根长0.83 cm,愈伤组织小,生根质量较高。继代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IAA、ABA、ZR含量的动态变化一致,而GA3含量与之相反;IAA、ABA含量与平均根数呈显著正相关,而GA3含量与平均根数呈显著负相关;IAA/ZR、IAA/GA3与平均根数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POD、PPO、IAAO活性波动较大,其中PPO活性与生根率呈显著负相关,IAAO活性与平均根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生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正午’牡丹试管苗的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40 d,该时期试管苗的生理状态更适宜生根,IAA、可溶性糖含量对试管苗生根的正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牡丹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愈伤组织培养、胚培养、花药与花粉培养以及器官培养几方面论述了牡丹离体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快速繁殖技术要应用于牡丹的产业化生产。必须提高牡丹试管苗的生根质量,并探寻合适的移栽驯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制约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牡丹试管苗生根与移栽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概况进行了概述,重点对影响牡丹组培苗生根及移栽成活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今后牡丹组培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牡丹‘凤丹白’无根试管苗与扦插苗为材料,研究2者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根过程中试管苗与扦插苗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扦插苗中营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试管苗且变化幅度较大,但最大值或最小值出现时间比试管苗推迟3~6 d。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变化可能与插穗生根过程和试管苗不定根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洛阳红"牡丹组培苗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培养条件、抗褐化物质对"洛阳红"牡丹继代苗增殖生长、生根及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KW基本培养基适宜"洛阳红"牡丹继代增殖;培养基中附加2.0~3.0mg/L BA与0.5mg/L IAA或0.05mg/L NAA配比有利于继代苗分化、生长,而附加玉米素ZT效果不佳;20~25℃对"洛阳红"继代苗增殖影响不大,30℃下试管苗很快老化、枯死,不宜采用:1/2MS附加0.2mg/LNAA或2.0mg/LIAA与2.0mg/L IBA配比可促进"洛阳红"牡丹试管苗不定根诱导;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中附加0.5g/L PVP可有效减轻‘洛阳红''牡丹组培苗褐变,促进继代苗分化、生长,但对生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蓝宝石李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蓝宝石李生根试管苗进行移栽实验,保持移栽成活率95%以上,并从试管苗质量、移栽基质、有效叶片数、湿度、温度等方面,探讨了影响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根困难和转化效率较低是农杆菌介导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应用瓶颈。本研究以柯字棉312为研究材料,探讨茎尖遗传转化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生根诱导时间、无菌苗型、针刺处理等对茎尖生根率、茎尖形态以及抗性苗产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L NAA能够有效提高生根率,促进茎尖伸长;生根诱导时间是生根率的重要影响因子;经多次针刺处理的正常苗抗性苗率较高;培养5 d的正常苗茎尖生长速度和状态优于黄化苗。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基质配比与生根促进剂组合对黄金榕扦插繁殖愈伤组织大小和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BA对插穗愈伤组织大小的影响显著,其中基质为红心土20%+珍珠岩80%和生根促进剂(ABT1#)3g.L-1+IBA3g.L-1,其根部的愈伤组织面积将〉4.09%。基质配比与ABT1#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极显著,其中红心土20%+珍珠岩80%和生根促进剂(ABT1#)2g.L-1+IBA3g.L-1,其扦插生根率〉89.7%。  相似文献   

13.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种子作外植体,建立了海南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aPierreexGagnepain)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种子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3mg/L NAA0.3mg/L,诱导率达80%;附加6-BA2mg/L NAA0.2mg/L的MS培养基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培养60d左右,每个外植体分化形成的再生小植株数达8~20个;在1/2MS NAA0.5mg/L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木薯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木薯茎尖、腋芽作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浓度6-BA、NAA的M S基本培养基上进行快速离体繁殖。结果表明:在M S 6-BA 2.0m g/L NAA 0.05m g/L培养基中进行茎尖、腋芽的诱导生长和继代培养,诱导和增殖效果较好,无菌苗诱导率为86.2%,丛生芽诱导率为82.6%,植株健壮;此外,在木薯的生根培养中,可以少加或不加激素,木薯都可以诱导出根。  相似文献   

15.
芍药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芍药休眠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法是用0.1%HgCl2消毒10 min,适宜的启动培养基为1/2MS GA31 mg/L 6-BA 1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2MS 6-BA 1 mg/L KT 0.5 mg/L。采用两步生根法,组培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IBA 1 mg/L。  相似文献   

16.
欧李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欧李不同外植体对分化率的影响及不同生很方法的生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自然长出的带叶茎尖净增殖系数显著高于温室促萌茎尖的净增殖系数.其比值为4:1.2,生根生长素(IBA+NAA)的最适总浓度为1~1.2mg/L,生长素短时间处理生报效果最佳,移栽湿度保持相对饱和,移栽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17.
番木瓜茎尖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木瓜(Carica papayaL.)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以番木瓜茎尖为试验材料,研究番木瓜茎尖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茎尖在MS BA 0.5 mg/L NAA 0.1 mg/L ADS 40 mg/L GA31.0 mg/L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增殖系数每4周可达6.8倍,将该无菌芽继代到MS IBA 1.5 mg/L 活性碳(AC)2.0 g/L的生根培养基上,可正常生根并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8.
TDZ和GA3对提高红叶石楠组培快繁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苯基噻二唑(TDZ)和赤霉素(GA3)对红叶石楠组培快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叶石楠两品种继代培养能适应多种基本培养基,在MS、4/5 MS和B53种基本培养基中,红叶石楠的继代增殖率均达到3.0以上;在继代培养中,TDZ、GA3的添加对继代周期、年增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增殖倍率没有显著影响;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GA3有效地缩短生根诱导时间及生根培养时间,提高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效率,降低组培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8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玉米致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领  高扬帆  陈锡岭  陈军  孔凡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65-2266,2268
选用市售8种新型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的毒力,得到16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EC50,并筛选了极强毒力杀菌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均有极强抑制作用,其毒力回归曲线的相关性系数及相应EC50分别为0.883、1.885 8 E+1和0.973、1.404 8 E+1。速克灵、百菌清对玉米小斑菌也属极强毒力,春雷霉素、腈菌净、新万生、甲基托布津属较强毒力,扑海因效果较差。扑海因对玉米新月弯孢霉属极强毒力,速克灵、新万生、腈菌净属较强毒力,春雷霉素、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抑制作用较弱。烯唑醇和扑海因55∶及91∶的混配比例对玉米弯孢霉为增效组合,且以55∶增效最显著。速克灵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未发现增效组合,百菌清与烯唑醇64∶、速克灵与百菌清28∶的混配组合为玉米小斑菌的增效组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