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探索了以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CS)的可行性,明确了酚醛环氧树脂用量及乳化剪切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基础物化特性以及药剂释放性能和应用效果的影响。利用油溶性单体酚醛环氧树脂与水溶性单体丙二胺,在油-水界面上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制备得到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囊壁结构;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微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性能;经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最后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该载药微囊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所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为规则的球形,囊壁表面光滑无孔洞且伴有少量褶皱。随酚醛环氧树脂用量增加,微囊平均粒径增大,载药量下降,释放速率降低,而包封率变化不大。随乳化剪切转速增加,平均粒径下降,释放速率加快。采用优化条件制备所得微囊的平均粒径为21.33 μm,包封率为91.04%,载药量为43.97%。其释放动力学表现为:0~15 min内为快速释放阶段,累计释放量达到78.01%;15~240 min为缓慢释放阶段,在240 min时累积释放量达97.04%。4种不同粒径(2.78、5.19、11.86和23.15 μm)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和同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对小地老虎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微囊粒径的减小,其毒力逐渐增大(LC50值分别为16.44、23.33、29.36和37.57 mg/L),但不同粒径微囊处理组毒力均略低于乳油(LC50值为10.41 mg/L)。研究表明,可采用酚醛环氧树脂-二元胺聚合物为壁材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速效性好且活性易调控,在农药微囊剂制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研究了聚合反应时间、芯壁比(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对所制备微囊的包裹率、载药量和粒径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贮存稳定性和释放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所制备微囊的包裹率、载药量和粒径均与聚合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包裹率和载药量在聚合反应3 h后达到相对稳定,粒径在聚合反应1 h后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芯壁比对所制备微囊的载药量和粒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芯壁比的增加,载药量增加、粒径减小,当芯壁比从1∶ 5增大到1∶ 2时,载药量由15.59%增加到30.33%,平均粒径(D50)由5.47减小到2.18 μ m,但芯壁比对微囊包裹率的影响不明显;SDS用量对所制备微囊的包裹率和载药量影响较小,对粒径的影响较大,当SDS的质量分数为8%时,微囊的D50最小且更为均一。研究表明,反应时间等3个因素对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成囊均有一定的影响,当反应时间大于3 h、芯壁质量比为1∶ 3至1∶ 2、SDS质量分数为6%至8%时,有利于形成粒径均一、形态规则、包裹率和载药量都较高,且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释放特性的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  相似文献   

3.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丁酸己酯为芯材,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交配干扰剂丁酸己酯微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乳化剂700#、聚乙烯醇、乙酸乙酯及控释剂正十二烷4个因素对丁酸己酯微囊形成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利用生物显微镜对微囊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了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丁酸己酯微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速率等指标,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乙基纤维素3.0 g、丁酸己酯3.0 g、乳化剂700#1.5 g、聚乙烯醇2.0 g、乙酸乙酯30 m L和正十二烷2.0 g,以及滴加速率为5 m L/min、转速为1 000 r/min条件下制备的丁酸己酯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1.5%和91.9%,外观较完整,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01.85μm,缓释效果较好(能持续释放35 d以上)。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悬挂丁酸己酯微囊的样区诱捕到绿盲蝽224头,与对照区相比少442头,表明丁酸己酯微囊对绿盲蝽交配具有干扰作用,可明显减少绿盲蝽繁殖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温度响应型吡唑醚菌酯微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宁  齐麟  王娅  李晓刚 《农药学学报》2017,19(3):381-387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物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温度响应型吡唑醚菌酯微囊。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该微囊的形貌、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透析袋法探讨其释放性能,并以斑马鱼为试材测定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微囊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04 μm,包封率为78.30%,载药量为15.66%。吡唑醚菌酯微囊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特征,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28.2℃,当环境温度高于28.2℃时能够快速释放活性成分,而低于该温度时其释放行为受到抑制。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值为有效成分4.48 mg/L,较吡唑醚菌酯原药的提高了90倍以上,因此能够显著提高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高含量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500 g/L的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考察了乳化剂和囊壁材料的质量分数、固化温度、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等对微囊平均粒径、包封率、分散状态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囊的包封情况。结果表明:随着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质量分数的增加,微囊的包封率逐渐增大;当MDI的质量分数为3.0%~4.0%时,可制备出包封率大于87.0%、载药量约为82.0%的微囊;当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的质量分数为1.0%和3.0%时,平均粒径分别为15.5和4.00 μ m,热贮析水率分别为25.1%和1.73%;在固化温度为40、50和60℃下制备的样品,热贮(54 ℃±2 ℃,14 d)后分别表现为团聚严重,轻微粘连和保持良好形貌、囊间无粘连;当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1.2×104、磺化度0.85 mmol/g的木质素磺酸钠,且其质量分数为3.0%时,制剂的析水率(热贮)仅为4.76%,粒子间无粘连,囊形圆滑;黄原胶和硅酸镁铝配伍使用可明显提高制剂的贮存稳定性,当黄原胶的质量分数为0.07%、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为1.0%时,热贮析水率仅为2.12%,而且流动性良好;FT-IR结果表明,二甲戊灵原药大部分被包封于微囊中,且其在1 248和1 322 cm-1处硝基的吸收峰向低波段移动,变为1 231和1 307 cm-1。  相似文献   

6.
嘧菌酯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生物可降解的壳聚糖(CS)和DL-丙交酯为原料,利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可降解的壳聚糖-聚乳酸接枝共聚物(CS-co-PLA),并以其为壁材,以嘧菌酯为芯材,以聚乙烯醇(PVA)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嘧菌酯微囊,研究了芯壁材质量比、PVA质量分数、油水相比例、剪切速率及时间对微囊形态、粒径及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测定了典型微囊的缓释性能,探讨了微囊制备工艺条件及粒径调控方法。结果表明:在PVA质量分数为1%,m(嘧菌酯):m(CS-co-PLA)=1∶4~1∶1,V(油相)∶V(水相)=1∶10,剪切乳化时间为5 min时,在3 000~18 000 r/min之间通过调节剪切速率,可制备出形状规则、粒径在280 nm~4.5μm之间并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嘧菌酯微囊;其中剪切速率是影响微囊粒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氟乐灵微球的制备及其控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延缓氟乐灵降解速率,延长其持效期,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二氧化硅源,以吐温-6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乳液法将氟乐灵包裹在二氧化硅中,制备了氟乐灵微球,同时考察正硅酸乙酯与氟乐灵间的质量比及吐温-60质量分数对包封率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温度和pH值对控释性能影响的多级释放模型。结果表明:形成的二氧化硅微球为1 μm左右的规则球形,粒径分布较窄,负载率可达50%。氟乐灵微球有效降低了氟乐灵原药的降解速率,且随着温度及pH值的升高,氟乐灵的释放速率加快。该研究不仅提高了农药稳定性,延长了其持效期,对其他农药微球的制备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制备工艺对丁硫克百威微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水为介质,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丁硫克百威微囊悬浮剂,并分别讨论了乳化剂种类、芯壁质量比、固化条件等因素对微囊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以及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1602#与500#的质量比为15 ∶2(质量分数为6%),芯壁质量比为1 ∶1,并以质量分数为1%的壳聚糖为甲醛吸附剂,2%的聚硅氧烷为改性剂,5%的硫酸铵溶液为酸度调节剂,60 ℃下固化2 h,制备出的丁硫克百威微囊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2.00 μ m、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大于90.9%以上,悬浮率大于92%。该微囊悬浮剂稳定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复凝聚法制备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为芯材,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甲维盐微囊。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了甲维盐的质量分数,甲维盐的紫外最大吸收峰为243 nm,其浓度对吸光度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5.84x+0.005 2。研究了不同壁材浓度和不同芯壁材比例对甲维盐微囊载药量、包封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凝聚法制备的甲维盐微囊包封率在62%左右,甲维盐微囊质量与芯壁材比例和壁材浓度有关,合适的壁材浓度以及合适的芯壁材比例有利于提高微囊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载有嘧菌酯的PAN微球。研究了工作电压、嘧菌酯与PAN质量比对微球形貌与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释放试验评价了载药微球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机的工作电压是控制微球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其粒径随电压增大而减小,最小可至0.86 μm,而嘧菌酯与PAN的质量比则主要影响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微球载药量最高可达34.53%,包封率最高可达79.78%。此外,载药微球在3种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均实现了长达400 min的稳定释放,表明其具有出色的缓释性能。在静电纺丝机工作电压15 kV、工作距离20 cm、PAN溶液质量浓度2%、m(嘧菌酯) : m(PAN) = 1 : 2 及进样速率1.25 mL/h的条件下,可制备具有良好形貌与缓释性能的嘧菌酯/PAN微球,本研究可为农药减量增效提供一种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聚脲树脂为囊材的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制备过程中,以油相质量与初次用水质量相比得到初次油水比,探究了不同初次油水比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理化性质的影响。设定4个不同初次油水比 (Ri) 处理,分别为Ri = 1 : 0.55、1 : 0.69、1 : 0.83和1 : 0.97,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所制备微囊的形貌进行表征,并测定包覆率与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当Ri分别为1 : 0.83和1 : 0.97时,所制备的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成囊质量高,微囊形貌好,微囊包覆率90%以上,粒径3~4 μm (D95),贮存稳定性合格。本研究可为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乳液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其包裹率达99.98%,载药率达37.5%。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微胶囊颗粒平均粒径为278 nm,单分散性较好。渗透性与传导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植物体内,该阿维菌素微胶囊比乳油具有更好的渗透性与传导性。室内杀虫活性研究表明,该阿维菌素微胶囊制剂的杀虫活性与原药相近。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简称甲维盐) 微囊悬浮剂的工业化生产,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1%甲维盐微囊悬浮剂,对溶剂、乳化剂及其用量、搅拌速率、酸化时间、固化温度、预聚体溶液甲醛-尿素比例 [n (甲醛) : n (尿素)] 及用量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m (环己酮) : m (200# 溶剂油)=1 : 2] 的复配溶剂,在复配乳化剂  [m (农乳603# ) : m (农乳500# )=5 : 1] 质量分数为2.4%,搅拌速率300 r/min,调酸时间120 min,固化温度70 ℃,预聚体溶液n (甲醛) : n (尿素) 为3 : 1、质量分数20%条件下,可制得外观形态良好的甲维盐微囊,其包封率达83.8%,平均粒径为2.3 μm。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证明其缓释性能良好,在测试条件下可持续释放17 d。同时,针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生物测定试验表明,该微囊悬浮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杀虫活性,与对照药剂甲维盐微乳剂相比具有更长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14.
以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壁材,聚乙烯醇-1788(PVA-1788)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裹毒死蜱的可降解微胶囊。测定了PVA-1788的质量分数、PPC的质量浓度以及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实验法评价了PPC的降解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W-XRD)、激光粒度分布仪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表征了PPC-毒死蜱微胶囊的性能,同时采用柱层析法探讨了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PPC具有生物可降解性;PVA-1788质量分数、PPC质量浓度以及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对微胶囊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PVA-1788的质量分数为1.0%、PPC的质量浓度为110 mg/mL,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为1∶2时,可获得球形规整、粒径较小、包封率与载药量较高的微胶囊,其平均粒径为7.3 μm,载药量为16.75%,包封率为89.34%。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PC微胶囊对毒死蜱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 27 d的累积释药率达86.87%。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阿维菌素B2的农药利用率,以海藻酸钠与壳聚糖为复合载体,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阿维菌素B2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颗粒剂,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释放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包埋颗粒剂包埋率影响较大的因素,并进行正交试验,以获得优化制备配方;用红外光谱表征包埋颗粒剂的化学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物理形态。采用土壤包埋法研究了其模拟释放性能。结果显示:制备阿维菌素B2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颗粒剂的优选配方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5%,壳聚糖质量分数1%,Tween-20质量分数0.75%,投药量m(阿维菌素B2): m(海藻酸钠)= 1 : 2,油水比[m(油相): m(水相)] = 1 : 20;所制备的包埋颗粒剂的载药量为22.38% ± 0.25%,包埋率为95.26% ± 0.61%。SEM图像显示,包埋颗粒剂形状不规则;红外光谱数据显示,阿维菌素B2被成功包埋于载体中。土壤中的释放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包埋颗粒剂在土壤中突释明显,在前30 d,阿维菌素B2的释放量占80 d总释放量的60%以上;小粒径颗粒剂具有更快的释放速率。粒径150~300 μm和 > 300 μm的包埋颗粒剂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粒径150~300 μm和 < 150 μm的包埋颗粒剂亦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16.
鱼藤酮微胶囊化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乙二胺(TDI-乙二胺)为成囊单体制备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对乳化剂配比、TDI-乙二胺、囊壁-囊芯、分散剂用量、反应pH值、乳化机转速、交联度等因子进行3水平正交优化试验,获得具有高成囊率和较佳恒定释放天数的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参数为:乳化剂1210-0204C质量比1∶ 2,成囊单体TDI -乙二胺摩尔比2.5∶ 1,囊壁-囊芯质量比1∶ 1,聚乙烯醇(PVA)在水相中的含量为2.5 mg/g,pH值7.2,转速1 200 r/min、交联度10%。对制备的2.49 mg/g鱼藤酮微囊悬浮剂的成囊率、平均粒径和囊壁厚度、光解稳定性、热贮与低温稳定性及释放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所选定技术参数制备的鱼藤酮微囊悬浮剂具有良好的光解稳定性和优异的控释作用。经125 W人工紫外光照6 d,鱼藤酮微囊悬浮剂的降解率为35.74%,而鱼藤酮乳油则完全降解,鱼藤酮微囊悬浮剂抗光降解性能显著增强;其恒定释放天数为22 d,具有优异的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