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柞蚕吐白水软化病研究Ⅲ.蚕得乐对柞蚕生物效应的研究吴佩玉魏成贵(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得乐是预防和治疗柞蚕吐白水软化病和空胴病的一种新药剂,并且对柞蚕具有促生助长增产的生物效应,在国内外居首列。关于“蚕得乐”预防和治疗柞蚕软化病的效果,笔者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3.
柞蚕微粒子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蚕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给下一代,是影响蚕业持续发展的大敌,尤其是给蚕种繁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柞蚕微粒子病发病极重,据调查,柞蚕种茧的病毒率由0.2%上升为2%左右,种茧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蚕锈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 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柞蚕绒茧蜂病药剂防治研究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应用10种药剂进行柞蚕绒茧蜂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初步确定药剂9901的防治效果最佳。不同浓度防效试验证明,9901防治柞蚕绒茧蜂病的最佳下限临界浓度为0.25mg/ml。  相似文献   

6.
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的系列药剂灭蚕蝇已经应用多年,由于长期单一用药,导致寄生蝇对药剂产生了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寄生率逐年升高。通过改进用药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寄生蝇对柞蚕的危害。解决寄生蝇对柞蚕危害的根本途径是研究出防治寄生蝇的新药剂。  相似文献   

7.
柞蚕连年放养,蚕场内存在着大量脓病病毒和空洞病病菌。这些病毒病菌通过风雨、昆虫的传播和扩散,污染了大量柞叶,健康的蚕儿食下后4~5龄期发病死亡,一般年份发病30%左右,重时达60%以上。柞蚕发生脓病和空洞病一直是困扰柞蚕生产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柞蚕寄蝇病病原的种类、柞蚕饰腹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胚胎学、寄蝇病的防治及药剂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生产中柞蚕寄蝇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稻曲病较好的药剂,选用市场常用的3种农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 d和齐穗期喷施37%纹曲必净可湿性粉剂、50%多·酮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后,稻曲病的病穴率、病穗率均较低,防治效果达到58%左右,优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在水稻生产中可推广上述两种药剂防治稻曲病。  相似文献   

10.
在柞蚕微粒子病研究中 ,发现了寄生柞蚕的一种新原虫———链孢变形孢虫 ;同时发现该原虫对棉铃虫有较强致病力。应用柞蚕蛹繁殖链孢变形孢虫 ,每粒蛹可繁 7.9× 10 9粒孢子 ,是大量繁殖链孢变形孢虫的理想寄主。用链孢变形孢虫防治棉铃虫 ,可使棉铃虫每龄的发育历期比对照相应延长 2~ 15d ,死亡率达 70 %左右 ,生存率可降低 80 %左右 ,平均产卵量可降低 70 % ,同时该孢虫可通过母体经卵传染到后代 ,造成在棉铃虫种群中的流行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柞蚕空胴病在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特别是辽宁、吉林、延边等蚕区受害较重.据1961~1963年辽宁省十几个柞蚕重点县的调查,平均受害率为30~40%,严重的达70%以上,对柞蚕生产威胁很大.关于柞蚕空胴病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导.为了尽快解决其危害,对空胴病的病原,病症和病变,病原菌的菌种鉴定,传染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3.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微孢子原虫,它生活周期有孢子体、芽体、裂殖体、产孢体、孢子芽母细胞几个发育阶段。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能导致柞蚕产量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微粒子病目前尚未研究出理想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近几年微粒子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秋繁柞蚕蚕种在种茧验收中有的单位微粒子病占所繁种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县由于灰飞虱连年大暴发,带毒率高,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两种病毒病混合大流行,并呈加重趋势。2004年水稻田经多次防治,“武育粳3号”等重病田死苗率仍达6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2005年全县上下早有准备,推广种植抗病、耐病品种近30万亩,采用药剂防治近20  相似文献   

15.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虽然在上世纪末,此病的研究与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柞蚕生产发展。但由于至今对患病柞蚕尚无法治愈,主要以防为主。由于在某个环节疏忽,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又在一些地区重新蔓延。使有些国有蚕种场因无法生产出合格种茧,生产的种卵不能保证正常的丝茧生产而倒闭。笔者2005~2007年3年农村多点调查,春柞蚕微粒子病普遍在5~10%,秋柞蚕在40~80%,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柞蚕场的大害虫-天幕毛虫孵化能形成明显的高峰期。其孵化高峰后3天左右即是毛叶迎红杜鹃的盛开期。应用这一物候特征,在柞蚕场内观察映山红的盛开期,再调查辽东栎,蒙古栎等柞树上天幕毛虫的发生量,确定药剂防治天幕毛虫,是应用物候法测报药剂防治天幕毛虫适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柞蚕害鸟种类较多,危害很重,其危害损失率一般达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这些年危害日趋严重,一些蚕场因鸟害被迫中途下山。害鸟防除在柞蚕业生产中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至今为止,无论国内或国外,尚无系统的研究报导。柞蚕害鸟种类及其生态的研究,是害鸟防除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选用6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粳稻稻曲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亩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 g/亩、30%咪鲜·嘧菌酯微乳剂40 g+30%己唑醇悬浮剂16 g、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70 g、28%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8 g4种处理防治粳稻稻曲病效果良好,对水稻安全。推荐轮换使用以上4种药剂,以减缓真菌对药剂的抗性,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同时要掌握好抽穗前7~10天、抽穗5%左右两次关键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9.
《辽宁农业科学》2013,(6):F0003-F0003
成果名称:柞蚕绒茧蜂病控制技术研究 成果概述:柞蚕绒茧蜂病是柞蚕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与危害,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其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解决该病日趋严重的危害,在国家商务部茧丝绸发展基金的支持下,从维护蚕场生态平衡及确保柞蚕生命安全与人食用安全的实际出发,首次系统的研制出专用防治药物“茧蜂克星”,彻底控制了该病对柞蚕生产日趋严重的危害,填补了柞蚕绒茧蜂病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被专家评价为具有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柞蚕饰腹寄蝇是一种毁灭性的柞蚕寄生害虫,其防治主要依赖于有机磷杀虫剂乐果,长期使用导致了抗药性问题。为筛选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新药剂,以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合成16种氟虫腈酰胺衍生物,采用熔点测试和~1H-NMR确认其结构;以四龄春柞蚕为试虫测定衍生物对柞蚕的毒性,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测定寄生于五龄春柞蚕体内的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和药物处理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四龄春柞蚕的半致死浓度(LC_(50))范围为570~3998mg·L~(-1),其中13个化合物LC_(50)高于1000mg·L~(-1);所合成的氟虫腈酰胺衍生物毒性较氟虫腈(LC_(50)=182.2mg·L~(-1))大幅下降。防治效果试验表明:有8个衍生物在500mg·L~(-1)以下处理后,其营茧率高,其归一化柞蚕营茧率(即处理营茧率与空白营茧率之比)高于90%,且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高于80%。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药物处理后单蛾产卵量及孵化率均与空白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它们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无不良影响。在氟虫腈酰胺衍生物合成及其对四龄柞蚕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首次发现8个化合物(XA01,XA04,XA06,XA08,XA09,XA10,XA13,XA16)在500mg·L~(-1)以下处理,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效果较佳(防效80%),对柞蚕相对安全(归一化营茧率90%),且对柞蚕繁育无不良影响,具有蚕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