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黎红  倪建平  陈乾  李西明 《种子》2013,32(2):56-60
杂交水稻是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杂交水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种业的发展。中国杂交水稻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竞争日趋激烈,骨干种业实力不断增强,种子市场空前繁荣。但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缺乏新品种突破性和市场管理能力不强等诸多实际问题。整合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巨头,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把握水稻功能基因专利,突破现代机械化制种技术,以杂交水稻优势抢占国际水稻种业市场高地,将是杂交水稻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流转土地集中水稻制种,是保障种子质量和用种安全的必然趋势,是现代种业发展保障制种公司利益的有利选择,是促进水稻制种产业化的积极探索。四川省制种优势明显,除满足省内用种外,常年还有4万t以上销往省外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出口量占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总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3.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日前在沈阳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表示,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当地引进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之后,增产效益显著。我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种子产业及其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的其他技术推广和投资行为来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产业。国外的经验也证明,在过去100年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60%来自于种子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种子技术是农业的核心技术。正因如此,种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引人注目。本文特就我国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略陈拙见。1认清形势有很多人担心,参与国际种业竞争会导致中国种子产业被外国控制,威胁中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安全,实际并非如此。首先,种子“走出去”战略已取得成效。中国杂交水稻已成功打开南亚及南美部分市场,仅出口到越南的种子每年达5000吨以…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杂交水稻应用和推广较好的国家,其杂交水稻育种及种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注册的水稻种子企业近200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各地大小不同的种业公司如春笋般成立,使得该行业之间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经营推广能力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国内水稻种业参与国际种子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李梦松 《种子世界》2009,(10):56-57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杂种优势的研发和利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方兴未艾,因而在种业科技对外交流中,水稻科技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为此,特编此水稻专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潜力巨大的种子市场,同时也是重要的种子选育国和生产国。当前种子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种业全球化势不可挡。国际种业巨头纷纷以各种形式登陆中国市场,国内种子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也逐步延伸到了国外。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优势,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等技术不断成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中国种子企业如果能运用适当的策略,选准目标市场,积极实施种子“走出去”战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杂交水稻种业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发展我国杂交水稻种业提出了具体对策,即进一步完善种子法规,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种业体制,扶持民营种业发展,创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中国种业集团,充分开展国际合作,确保科技研发优势。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发展沿革,对入世后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杂交水稻种业面临的新形势.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种子法规,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种业体制,扶持民营种业发展.创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中国种业集团.充分开展国际合作.确保科技研发优势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和实地了解调查,近年来,广西种业凭借区位的优势,"走出去"的重点放在东盟国家,主要以出口杂交水稻、杂交鲜食玉米和热带亚热带蔬菜种子为主,种子出口量和出口额保持较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作物品种在东盟国家的推广和双边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广西种业"走出去"仍面临出口的品种老旧、竞争不强;出口成本逐年提高,效益逐步下降;种子出口模式单一,种子出口规模小,以及海外直接投资资金短缺和缺乏跨国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等问题。通过总结,建议广西种业在今后"走出去"过程中,通过增加投资,潜心研发和产权保护,提高"走出去"品种的竞争力;积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逐步转变种子出口模式,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新的种业"走出去"方式,加快广西种业"走出去"步伐。为我国种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