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绥化地区马鼻疽病防制体会李长和(绥化地区兽医卫生防疫站·152052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单蹄兽(马、骡、驴)以慢性经过为主的传染病。鼻疽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疫病,在国内外分布极广,曾造成巨大的损失。绥化地区是农业地区,马匹是主要耕畜和役畜,饲养马匹较多...  相似文献   

2.
一、流行情况马鼻疽在河南省最早发生于1945年,日本投降时,漯河接收一批军马,曾暴发过鼻疽,当时对本病认识不足。民间兽医称之为"传槽"、"吊鼻",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前有6个县发生过马鼻疽。建国后,随着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牲畜流动和交易频繁,加之当时防制技术落后,使疫情不断扩大,引起马鼻疽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广泛流行。1953-1955年期间,在长葛、郾城、登封、西平、项城等33个县发生马鼻疽,发生病畜968匹。1956年成立农业合作社马属动物未经检疫合槽喂养,加速了本病的传播。1955-1965年间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各地供销社…  相似文献   

3.
研究确定用1:2.5~1:3补体与1:2鼻疽血清等量混合后,滴加于含1:5鼻疽抗原致敏红细胞的琼脂糖凝胶反应盘的相应孔中,置于4℃或15~29℃下感4~12h,可以产生直径在8.1mm以上的溶血环。对健马及马传贫等6种传染病马血清做检测,则不引起溶血反应。以31匹M~+马血清的CFT结果和扑杀10匹鼻疽马血清的CFT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做依据,确定了固相溶血试验(S_p—HLT)的判定标准,即溶血环直径在6.0~7.0mm的为阴性,7.1~3.0mm的为疑似,8.1mm以上的为阳性。以此标准检测了411匹马(来自鼻疽疫区的368匹.鼻疽清净区健马43匹)。结果,疫区马血清CFT阳性率为5.2%,Sp—HLT阳性率为7.6%;43匹健马血清的CFT和Sp—HLT均为阴性。Sp—HLT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检出率较CFT略高,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考虑并非假阳性。由此认为,用Sp—HLT代替CFT进行鼻疽检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一.绪言近几年来,我国无论在军队和地方对鼻疽之防制工作巳在逐步展开,特别是根据苏联先进经验,用临床检查、马来因点眼试验和补休结合反应等综合诊断法来检出开放性鼻疽患马、闭锁性鼻疽患马以及马来因马,然后再分别地或进行扑杀,或隔离集中后严格控制使役。其中补体结合反应是补助马来因点眼反应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其对急性鼻疽患马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很高。惟本反应中鼻疽抗原的用量,必须适宜,抗原使用量的过多与不足,对鼻疽马的检出上,都有妨碍。近来柯拉科夫在他所著的‘兽医微  相似文献   

5.
一、国农营场在防制鼻疽工作展开的前后。国营农场和牧场在防制和消灭马鼻疽工作上采取积极认真的防制,逐步彻底肃清的方针,杜绝鼻疽疫病的蔓延。并在年中有计划的集中隔离阳性患畜,及时的处理开放性患畜。1958年已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马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马、骡、驴多发的传染病,常通过马的慢性经过,驴、骡多呈急性经过。人也可能感染。病的特征实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它实质性器官内发生鼻疽结节。多年来,我市在各级党政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为了搞好马鼻疽的防制工作,我们严格按照我市防制马鼻疽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坚持"检、隔、消、处"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经过  相似文献   

7.
以临床检查与鼻疽菌素点眼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鼻疽在青海省果洛州的流行、防制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马鼻疽在青海省果洛州已得到有效控制。1964年~1990年全州共检疫马186673匹(次),检出并扑杀阳性马677匹。2002年~2005年共监测2068匹(次),未检出马鼻疽阳性病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马鼻疽检疫中,除仍采用鼻疽菌素点眼和补体结合反应外,尚未见应用其他新的诊断方法。张宝发等曾用冻融和振荡的方法,制备鼻疽菌抗原,对鼻疽菌素点眼单阳性马的血清进行对流电泳后放置16小时判定结果,然而未做特异性和检出率试验,也未论述其作为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应用问题。我们在鼻疽菌核糖体抗原的抽提试  相似文献   

9.
某场由于鼻疽菌素阳性马较多,不易处理。为了既不减少现有马匹数字影响当前生产,又能从根本上清除和消灭鼻疽起见,便想到采用从鼻疽马中培育健康幼驹的办法,希图现有的鼻疽马逐渐自然衰老死亡,而以健康的后代幼驹进行顶替,作到以健代病更新马群的目的。为此,该场从1962年年初起,开始这项试验。一、试验方法1.对基本马群(原马群)定期检查,隔出开放性鼻疽马。对甲、乙分场试验组的鼻疽马,在每年的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的病原体为类鼻疽假单胞菌.动物感染类鼻疽假单胞菌后大多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剖检时见肺及所属淋巴结有多发性脓肿病灶.本病的疫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地球赤道南北各20℃的纬度圈处)之间的地区,我国1975年首次在海南岛发现本病,近年来发现其分布地更加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类鼻疽的流行、临床特征(猪、绵羊、山羊、牛和犬)、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另外,本文也简要介绍了人类鼻疽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马鼻疽是由鼻疽假单孢菌引起马属动物多发的一种传染病.马通常为慢性经过,驴、骡常呈急性经过;人也可感染.本病曾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2.
以18匹鼻疽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主要依据,结合常规补体结合反应(CFT)的检查结果,确定了间接血凝试验(IHA)的判定标准,即血清凝集1:800或以上呈现“++”为阳性,1:400呈现“++”为疑似,1:200以下凝集为阴性反应。进而为比较固相补体结合反应(SP—CFT)与IHA检测鼻疽的敏感性,以CFT作对照,对内蒙和吉林两省(区)的1244匹马骤血清进行了检测,CFT、SP—CFT和IHA的阳性率依次为10.8%、16.8%和7.3%,阴性率为84.8%、71.2%和85.4%。用这三种血清学反应检查供作对照的20匹健康马血清及14匹其它6种传染病血清,均未出现影响结果判定的类属反应。1244匹马骡血清中鼻疽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的血清540匹份,三种血清学反应阳性率依次为15.9%、30.9%和3.2%,阴性率依次为77.4%、44.8%和35.9%。由上可见,在三种血清学反应中,不论对大面积的鼻疽疫区,还是对鼻疽菌素试验阳性(M~+)马群的检疫,SP—CFT均表现了最高的敏感性,至于IHA的检出率,则较SP—CFT低,但可用于鼻疽的早期诊断,以弥补在此期间补体结合性抗体尚未出现,补体结合反应不能检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马鼻疽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骡、驴的传染病,多为慢性经过.病畜的主要特征是在鼻腔、肺、皮肤或其他实质器官中形成结节和溃疡.病原为鼻疽杆菌.临床上可分为肺鼻疽、鼻鼻疽和皮鼻疽三型.为了解马鼻疽在金平县的疫情动态,给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对金平县勐桥乡和老勐乡进行马鼻疽监测.  相似文献   

14.
久治县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展了鼻疽病的检疫和防制。1961年在原县牧场检疫马900多匹,检出阳性马30多匹。以后,从1964—1973年,陆续在全县部分公社开展检疫(详见附表一)。其中1966年门堂公社二大队三生产队检出率最高,该队检疫马129匹,检出阳性马79匹,阳性率达61.24%。七十年代初期,特别是1973年后,根据上级《关于认真做好马鼻疽病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马鼻疽的新的诊断方法很少有人研究,在马鼻疽检疫工作中,除仍采用鼻疽菌素点眼和补体结合反应之外,尚未应用新的诊断方法。张宝发等曾用冻融和振荡的方法,制备鼻疽菌抗原,对鼻疽菌素点眼单阳性马的血清进行对流电泳后,再放置16小时判定结果。然而未进行特异性和检出率试验,也未论述其作为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对出疆马、驴鼻疽病检疫的同时,也常发现马腺疫的疫畜。经检疫1100匹马时鼻疽阳性马6匹,腺疫阳性马19匹,检疫4000匹驴时,鼻疽阳性驴16匹,腺疫阳性驴3匹。鼻疽和腺疫是马、骡、驴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二者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某些症状既有相似处,亦有不同处,现就马鼻疽与马腺浸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典型症状浅叙如下。1马鼻腔鼻疽临床症状颌下淋巴结肿胀,如果是一侧的鼻腔发病则表现为同侧的颌下淋巴结肿胀。肿胀程度达核桃大和鸡蛋大,不移动,很少出现化脓或破溃。严重的鼻腔界疽可发生鼻中隔穿孔,导致病畜衰竭死亡。鼻腔内流出脓性分…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国外国内不同厂家生产的鼻疽菌素,对同群54匹马进行两次鼻疽点眼检疫第一次检疫检出阳性马35匹,阳性率67.3%,第二次检出阳性马3匹,阳性率5.6%。通过两次点眼结果和另10匹马的不同鼻疽菌素点眼比较实验的分析,两次检疫结果有极大的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老鼻疽菌素和提纯鼻疽菌素、荷兰和国内生产的提纯鼻疽菌素的点眼反应强度不一。两次检疫结果存在极大的差异,鼻疽菌素标准化的问题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建立了应用含有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PA菌体)、吖啶橙染色液,轻便荧光显微镜,检测马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膜表面IgG阳性(SmIgG~+)细胞的简便方法。检测结果:健康马SmIgG~+细胞平均直为10.29±1.75;驴为10.08±3.72;马来因马为10.87±1.3;鼻疽马为13.82±4.78。健康马、驴、马来因马三者SmIgG~+的细胞数无显著差异,鼻疽马与健康马、马来因马的却有显著差异,表明本法对鼻疽有一定诊断价值,还可用以检测鼻疽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工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1990年青海省采取以“检疫、扑杀”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马传染性贫血病开展大规模地普查检疫工作,共检疫马(包括驴、骡)250190匹(次),平均受检率为37.20%,仅1977~1980年在西部的格尔木和都兰地区检出阳性马195匹,其他地区未检出,平均阳性率为0.08%,对阳性马全部进行了扑杀、消毒、深埋处理;自1981年后至1995年,全省再未检出病马。1992年经申报农业部考核验收,达到部颁《标准》中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目前防制工作已由普查检疫转向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王秋婵  黄莉 《畜牧与兽医》1991,23(6):243-245
<正> 甘肃省马类动物气喘病是一种以呼吸困难、气喘和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一带。甘肃农业大学近年来的研究确定,本病是由有机尘和无机尘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混合性尘肺。有机尘主要包括普通嗜热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和干草小多孢菌(Micropolyspora faeni),无机尘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土尘(铝硅酸盐类矿物)。血液学检验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马气喘病也不例外。在本病的研究中,我们对126例自然病例和临诊病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血液学检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