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笔者运用灰色理论对辽西北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内的代表性因子进行了综合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综合等权指标δ1和侧重生态效益变权指标δ2,侧重经济效益变权指标δ3所得到的评判结果一致,即3种农林复合模式中,大扁杏—花生—玉米的改良效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樟子松—花生相对较好,大扁杏—麻英草次之。大扁杏—花生—玉米农林复合模式是辽西北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发展种植业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13、17 a农林间作和5、10、13 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 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 g·kg-1,而40~60 cm层的最低,为0.75~1.51 g·kg-1;5、10和13 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 cm土层(10.67~12.30 g·kg-1)20~40 cm土层(7.89~9.11 g·kg-1)40~60cm土层(6.21~7.60 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能够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其中对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改良效果不同,总体而言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4.
夏志光 《防护林科技》2015,(3):28-30,33
对海伦市红光农场纯大豆模式、分别复合种植7a和3a的落叶松-大豆复合模式及杨树-大豆复合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模式容重都有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增大的趋势,种植3a的落叶松-大豆模式、杨树-大豆复合模式与纯大豆模式相比,前者能够降低20~30cm、40~5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后者能够降低0~2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复合7a的模式中,杨树-大豆模式可以明显降低各土层土壤容重,随着复合年限的延长,落叶松-大豆模式和杨树-大豆模式20~50cm、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变化明显。(2)复合3a的模式与纯大豆模式相比,土壤孔隙度基本无明显变化;复合7a的2种模式中,杨树-大豆模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高出纯大豆模式6.31%和6.94%,并且杨树-大豆模式土壤孔隙度均明显低于落叶松-大豆模式,随着复合年限的延长,2种模式土壤孔隙度基本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的固沙造林树种,研究其如何影响着风沙土肥力变化过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8-56年林龄的樟子松固沙林,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分析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不同林龄樟子松的固沙林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95.82%,全氮0.09%、全磷260.00%、全钾2.30%、速效氮12.15%、速效磷219.23%、速效钾140.97%;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84.35%,全氮380.00%、全磷314.29%、全钾13.60%、速效磷21.43%、速效钾71.43%,速效氮则降低52.81%;随着固沙林年龄的增加,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它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与对照样地相比,樟子松固沙林0-10cm土层脱氢酶活性平均提高81.4%,过氧化物酶提高455.7%,多酚氧化酶提高120.6%,磷酸酶提高828.6%;10-20cm土层脱氢酶活性平均提高11.6%,过氧化物酶提高349.6%,多酚氧化酶提高309.5%,磷酸酶提高514.3%。樟子松固沙林对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林龄增加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呈现出"∧"字型变化特征,且土壤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板栗-农作物间作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状况,对广西东兰县4种板栗-农间作模式(板栗-玉米、板栗-花生、板栗-黄豆和板栗纯林)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pH值和养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农间作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板栗-花生、板栗-玉米、板栗-黄豆和板栗纯林表层土壤(0~20 cm)密度分别为1.11、1.13、1.08和1.21 g/cm3,非毛管隙度分别为13.60%、11.36%、10.35%和9.62%,总孔隙度分别为54.04%、52.68%、53.73和50.42%;不同板栗-农间作模式按照土壤全N、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大致为板栗-花生、板栗-黄豆、板栗-玉米、板栗纯林。因此,板栗混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石亮 《辽宁林业科技》2021,(2):17-19,66
采用对比试验,对樟子松人工林开沟整地后土壤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具有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表层大于深层.开沟整地可有效提高各土层深度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对蔗糖酶活性的提高仅限于0~20 cm土层,20~40 cm和40~6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样地.开沟整地可提供...  相似文献   

8.
采取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在0~40cm土层,各年龄段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该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率;在0~20cm土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在20~40cm土层趋势相反;13年、21年、25年林地0~20cm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同龄林20~40cm层土壤含水率,40~60cm、60~80cm呈无规律性,且均低于同龄林40cm以上土壤含水率。樟子松各林分同层土壤含水率随林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各林龄同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林地同层土壤含水率(0~20cm土层相反)。  相似文献   

9.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的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坡位差异和月份动态,探究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碳氮转化酶学机制及森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每月中旬,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坡地设置试验地。分别在试验地上、中、下坡位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樟子松林试验样地,每样地选3个取样点,每取样点清除枯枝落叶层后,记录不同土深(2.5、7.5、15、25 cm)处土壤温度。同时采集每个取样点不同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碳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及水解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土壤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升高而减少,但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0~5、5~10、10~20和20~3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8.53~80.38、40.28~46.66、15.86~21.08和11.91~13.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5.34~5.96、2.98~3.68、2.35~2.61和1.54~1.75 g·kg~(-1);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降低,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增高,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降低;月动态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均为9月,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水解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和含水率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的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为9月,土壤水解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湿度对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重要值,对松树山主要森林群落(油松)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落结构方面,松树山油松天然林垂直结构层次分明,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油松胸径大部分集中在15 ~25 cm,占全部油松的56.50%;(2)从各层植物组成特征来看...  相似文献   

13.
对阜新低山缓丘区大扁杏、南国梨林农复合系统构建初期土壤酶活性演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林农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都显示土壤表层高于下层。在植物生长期,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过氧化氢酶都呈“山脊”状变化且7月活性最高。在南国梨林农复合系统中,脲酶活性呈直线增长,在9月活性达到最高值;在大扁杏林农复合系统中,脲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在各种林农复合系统中,蔗糖酶活性在6月较低,7-8月升高,9月开始逐渐降低。3种土壤酶活性间具有相关性,其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在0.713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立标准地、走访农户的方法研究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能减轻农作物受风沙危害;在彰武冯家镇得力村玉米平均增产35.0%,花生平均增产40.6%;昌图县三江口镇庄稼窑村玉米平均增产为17.8%,花生平均增产23.9%。在风沙区,农田林网比带状防护林、块状防护林对农田的防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分析了砧木选择、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因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樟子松、油松、赤松均可作为砧木嫁接红松。采用单芽接穗好于多芽接穗;适时早接有利于接穗木质化程度的提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处理组合为A1B1C1,即砧木为樟子松、4月中旬嫁接、芽端楔接法的组合,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辽宁省章古台试验区对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樟子松林分不论密度大小,雨季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明显高于春季;不同林分密度的樟子松林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春季试验地各层土壤的含水量从上到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北试验地0~60cm层次土壤含水量下降的比较明显,南试验地在60~100cm层次间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雨季0~40cm土层间,试验地土壤水分含量都呈上升趋势,40~150cm这几个层次间,试验地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40~100cm的层次上2试验地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对陕两省吴旗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乔术(山杏和刺槐)、灌木(荆条、沙棘)及对照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l%;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林地。结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改良效益、水源涵养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通过对苦参碱防治美国白蛾原理的应用,采用4个重复5个处理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苦参碱可对寄生在核桃、京桃、辽梅和火炬树等4个树种的美国白蛾有防治效果,确定1 000~1 500倍液,防治率达到80%以上,防治前后有虫株率和虫口网幕密度分别下降29.5%和1.3个。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