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风     
正年终祭祖归来,几杯酒下肚,父亲便开始了他的"百家讲坛"。父亲说,想想你爷爷,一辈子虽说没享什么福,但也是值了;当年他病在床上的时候,除了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村里还有好些个邻居过来守夜照顾,去世的时候也几乎全村的人都来送葬,一辈子也算风风光光了。母亲和我们兄弟几人也不是第一次听父亲絮叨这些了,习惯性的并不搭话,由着父亲继续说些零碎的过去。但,我知道父亲真正想说什么。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正父亲走了,我最依赖的人没了!或许是由于家贫所引起的内向和自卑,从小到大可以一起玩耍谈心的朋友几乎没有,只有父亲,于是我对父亲格外依赖。父亲由于家贫,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而母亲也由于家贫和过于内向,当大龄的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大龄的母亲后,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便成为了一家人,并有了我们三姐弟,但家贫的状况一直到很多年后才得到改善。很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2004年,王理大学一年级,父亲在湖南省经营着一家餐馆,生意非常红火。2005年,父亲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将餐馆规模扩大,但却遭到了王理母亲的反对。可当父亲征求王理的意见时,年轻气盛的王理说了这样一番话:做了的话,有可能会失败,但是不做的话,这一辈子都会后悔,所以我支持父亲。王理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在父亲眼里,他是大  相似文献   

4.
种地的二叔     
唐黎标 《新农村》2009,(8):43-43
二叔站在田间,就像一株老了的庄稼,深深扎根在他那片土地上.还是十几岁的时候,二叔初中毕业就回乡种地了.在那年代他不想当什么典型,只觉得中国需要有文化的农民,到什么时候少了粮食都不行,所以这一辈子他就想种地.每天,二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活都能干,都会干,总像拼命,认定"坚持就是胜利"那句话.二叔说,对土地充满希望的人是不知道苦和累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二叔懂得自己.  相似文献   

5.
正来军,是我的小时候的玩伴。我家在中院,他家在西院,中间隔了一道用土坯垒起来的墙。他大我一岁,但很巧竟然和我是同一天生日。小时候过生日的时候,也不知道我们俩谁大,是后来才知道他比我大一岁。一来军一家是个很奇特的组合。他爷爷早期是一位国民党的军官,后来不知怎么的辗转跑到了我们村子里生活。后来又划成了贫农,把本来属于我们家族的西院给分去了。他奶奶我印象不是很深了,记忆中是一位小脚老太太,冬天经常在村子里的空场上晒太阳。他父亲叫小牛。听上辈的人说,他父亲出生时只有不到20厘米大,天生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  相似文献   

6.
李鸿 《百姓》2007,(1):62-62
人活着,不可以没有理想,但理想,不一定要远大。理想,不一定要远大。这是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在记忆中,父亲是那种没有理想或者说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从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看到父亲雄心勃勃计划一件事,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上班下班,把每天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做完。记得有段日子,他们单位所有人都像疯了似的攻英语,捞文凭,评职称。父亲却不慌不忙地背着他英语单词,一天十个,不多不少。父亲就这样按部就班生活着,波澜不惊,心无旁鹜。作为家长,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他从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要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是珍…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7,(16)
<正>有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头一天,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有一天,男孩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那些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7,(11)
<正>有个小男孩性格暴躁,常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更不愿和他交往,他因此而变得很孤僻。虽然他很想改了自己的坏脾气,但总是无法控制。有一天,父亲拿了一袋钉子给他,然后对他说:"孩子,当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就拿出一根钉子钉在后院的墙壁上,把它当成你发脾气的对象。"孩子答应了。开始的第一天,孩子在墙壁上钉了30根钉子,第二天钉  相似文献   

9.
在红土地上搞了一辈子果树选育、栽培的邱富兴,即便吃太多的苦,也不怕。他说:“我们搞果树的,苦了我一人,甜了千万家!”。  相似文献   

10.
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是按销售量分成的,一碗面给他5毛的提成,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里放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四块,本来就靠个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相似文献   

11.
怀念父亲     
11年前,也是秋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年,我32岁。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在 病床前守护着他老人家,强作笑颜地劝他多吃 一勺饭,多喝一口水,多吃一片药。尽管背地里 流泪。 我总觉得父亲能好起来,因为那时他刚刚 60岁!在医院里,父亲常常笑着对来看望他的 人说:“没事儿,我这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 啦。”他还常常认真地对我和弟弟说:“等出了  相似文献   

12.
<正>可亲可敬的父亲赵琦虽然离开我们五年了,但刚过去的重阳节,再次引发子女们对他的无尽思念。父亲为党和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的音容笑貌就像昨天一样清晰可见。父亲1930年1月出生,1950年参加工作,在长达41年的工作经历中,有33年在河南,其间23年下放在基层。他先后担任北京中央直属单位专家翻译、省直机关秘书、农村食堂炊事员、高级中学教师、企事业单位科技干部。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工作,他都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上,宁可自己和家人受再大的苦和委屈也毫无怨言。  相似文献   

13.
罗新祥 《新农村》2013,(9):38-38
编辑同志:我叔叔六十多岁了,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对我非常疼爱。一天,叔叔拿出一份"遗赠扶养协议"要我签字。协议规定让我给他养老送终,将来他的房产和存款都由我继承。我父亲兄弟4人都还健在,我另外两个叔叔也都有孩子,为了防止横生枝节,叔叔让我暂时保密,说等他死了再把我们的协议公开。我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由的精神,也离不开自我管理。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是如何偏废了其中一方的。事实上,孩子教育的问题是自我问题的折射。我常常被问道:"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努力尊重孩子天性的时候,我们可能忘记了规范他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尊重"就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自我"去塑造孩子的"自我"。因为缺少反省与反思,孩子反而  相似文献   

15.
正在安徽农垦博物馆,当看到"东方红-75"、"康拜因"等一组农机照片时,我突然想起远在天堂的父亲和他"铁哥们"的故事。父亲叫邵志文,生于1940年。提到父亲,说他是龙亢农场第一代农垦人,不如说他是农机土专家更为贴切。从18岁被招录为农场机务工,一直到去世,父亲和他的"铁哥们"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的老家与龙亢农场为邻,父亲对农场开垦用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眼泪     
邓京红 《百姓》2004,(10):34-35
在我的记忆当中,父亲一辈子都没有过上一天轻松的日子,但我也从未看见父亲流过泪.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村庄     
正父亲不止一次地说,外面多好啊!有马路、有高楼、有汽车、有热闹的街道。然而,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村子,没有离开乡下……他的世界只有村庄大小的天地。从南坡到北坡,从河东到河西,父亲一辈子都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播种、收割、撒网、打渔,他用一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丈量,走出去是茫然四季,回到家里是满是人间烟火气的  相似文献   

18.
出息     
老根伺候了一辈子地,最瞧不起的却是庄户人。“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老根常常蹲在地头上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说完看着自己沾满泥巴的手脚,不禁又悲哀又觉得好笑。 “只有念书,考上大学,吃公家饭,才叫有出息。”老根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们。尽管老根没读过书,家境也不怎么宽裕,但他还是无怨无悔地供着两个孩子念书。  相似文献   

19.
幽默与漫画     
张小石 《新农村》2004,(9):34-34
兄弟俩长大了,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父亲说:“我们这儿人多地少,土里刨食不容易.将来媳妇都难找,你们还是出去闯闯吧!”怀揣父亲分发的1000元钱,兄弟俩出发了。他们在村头相约:看谁先挣到1万元。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天堂门口,两个异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个自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情。"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一辈子活得也不冤啊。"中国老太太高兴地说。"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终于把买房子的贷款还清了"。美国老太太也高兴地说。上帝叹了口气,说,"选择不同,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