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评价农药助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在香蕉上使用的安全性,于2009-2010年在海南采用田间试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了NPnEO及其降解产物壬基酚(NP)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NPnEO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8.8~12 d和6.9~8.5 d,而其降解产物NP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8 d和24~26 d。在香蕉收获期,NPnEO及NP在香蕉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香蕉中所摄入的NP仅为0.09 μg,风险商值(RQ)为0.003,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及安全性,通过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法净化,建立了香蕉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及其降解产物壬基酚(NP)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并对流动相、监测离子和校正曲线等进行了优化和探讨。结果表明:在5~40 μ g/kg添加水平范围内,NPnEO及NP的添加回收率在75%~1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2%~9.6%之间;NPnEO的检出限在0.005~0.04 μ g/kg之间,NP的检出限(LOD)为0.5 μ g/kg;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符合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稻田使用后对水生生物 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乳油(EC)、微乳剂(ME)、水乳剂(EW)、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 5种不同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主要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在"稻田-鱼塘"模拟生态系统中的归趋及对其中水生生物的影响,旨在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稻田使用后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以及控制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河虾和鱼均为高毒,尤其河虾对其更为敏感;但5种不同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同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环境中消解速率较快。不同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稻田水、鱼塘水和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23~0.53 d、0.38~0.63 d、0.96~7.35 d。施药12 h后降雨20 mm的稻田水进入鱼塘,对鱼、蟹和河蚌安全,对河虾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所有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用药4 d后再排入鱼塘对河虾均达到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药新剂型的加工和推广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如今,迫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和新药合成的困难,农药新剂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传统的农药剂型如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正逐步为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如悬浮剂(SC)、水乳剂(EW)、悬乳剂(SE)、微乳剂(ME)、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DF)、可溶性粒剂(SG),微囊悬浮剂(CS)等所取代。一些混合制剂的新剂型也在不断的研究开发之中。虽然普通使用者对新剂型的接受尚需一段过程,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剂型会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接受和认同。以水为基质的农药新剂型主要有悬浮剂(含水悬浮种衣剂)、水乳剂(含水乳种衣剂)、悬乳剂、微乳剂、…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建立完善了小白菜和土壤中痕量NP的检测方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开展了模拟田间施药情况下,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壬基酚浓度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可以满足壬基酚残留检测的最低要求。整个试验期间,除壬基酚水溶液处理外,其他处理NP含量最终都在0.05mg/kg左右,可能提示NP的降解具有一定的阈值。同时,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后的时间变化以近似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规律变化,消解规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为23~100d。  相似文献   

6.
农药水基化制剂的开发近况和有关深层次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当前农药水基化制剂的开发动态及应用为线索,综述了我国水基化农药剂型的开发近况。作者结合近年来的科研实践和对国外农药加工业现状的实际考察,重点阐述了水乳剂(EW)、微乳剂(ME)、可溶液剂(SL)的应用、鉴别和环境安全评价,水悬浮制剂体系中晶体的长大及抑制等制剂创新中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仅供农药企业和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当前农药水基化制剂的开发动态及应用为线索,综述了我国水基化农药剂型的开发近况。作者结合近年来的科研实践和对国外农药加工业现状的实际考察,重点阐述了水乳剂(EW)、微乳剂(ME)、可溶液剂(SL)的应用、鉴别和环境安全评价,水悬浮制剂体系中晶体的长大及抑制等制剂创新中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仅供农药企业和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对梨瘿蚊幼虫具有高毒性并对天敌异色瓢虫安全的杀虫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梨瘿蚊幼虫的毒力;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并评价这些药剂对异色瓢虫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8 h后对梨瘿蚊幼虫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540 mg/L)>5%氯虫苯甲酰胺SC(10.015 mg/L)>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33.224 mg/L)>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14.644 mg/L)>45%毒死蜱EC(231.876 mg/L)>150 g/L茚虫威EC(401.490 mg/L)>10%虫螨腈SC(404.147 mg/L)。药剂处理24 h后,7种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基本一致,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5%高效氯氟氰菊EW和45%毒死蜱EC的毒力均高于其他4种杀虫剂。结合益害毒性比和安全系数,5%氯虫苯甲酰胺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梨瘿蚊毒力高而对异色瓢虫毒力低,适合应用于梨瘿蚊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叶螨和蚜虫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同时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选择几种生物源农药对草莓叶螨和蚜虫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叶螨,1.8%阿维菌素微乳剂(ME)14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药后7 d防治效果达81.1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5%鱼藤酮乳油(EC)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药后7 d防治效果为46.87%。对蚜虫,2.5%鱼藤酮EC 4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药后7 d防治效果达85.08%,1.3%苦参碱水剂(AS)12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药后7 d防治效果为62.75%。供试生物源药剂对草莓生长安全,无药害发生。在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择1.8%阿维菌素ME 1400倍液、2.5%鱼藤酮EC 400倍液分别对叶螨、蚜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性,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效果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喷雾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P<0.05),各处理校正死亡率均高于78.26%。同时,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3龄和5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活性,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升高。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处理后1 d和7 d防效均可达96.33%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7%甲维盐微乳剂(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药后14 d各处理防效为41.71%~66.32%,其中10 mL/667m~2处理与对照药剂5.7%甲维盐ME防效相当。研究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使用制剂10~15 mL,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化盛期及低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1.
郭明程  周清  李保同* 《江西植保》2012,(2):177-178,181
采用盆栽法,测定8%辛硫磷微乳剂不同浓度对蚜虫和斜纹夜蛾药后1~3 d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辛硫磷微乳剂375 g ai./hm2处理对蚜虫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375 g ai./hm2处理,93.75~187.5 g ai./hm2处理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375 g ai./hm2处理无显著差异;8%辛硫磷微乳剂400 g ai./hm2处理对斜纹夜蛾防效与对照药剂40%辛硫磷乳油400 g ai./hm2处理相当.8%辛硫磷微乳剂对蚜虫和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和斜纹夜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机械能与界面张力在农药水乳剂制备中的作用机理,配制了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30%毒死蜱水乳剂、5.7%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测定、对比了同一配方用不同加工设备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滴粒径分布以及同一种农药用不同乳化剂组合加工得到的乳状液的析水率、乳液稳定性和界面张力等数据。结果表明: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尤其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具有嵌段聚醚型结构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磷酸酯类的阴离子型乳化剂配制,同时用提供机械能较高的高剪切乳化机加工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据此得出结论:在水乳剂的配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减小界面张力,同时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来增加乳液体系的机械能则能快速筛选出优良的水乳剂配方。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KCl及NaCl电解水对黄瓜生长、果实品质及病害防效的影响,以3种电解水定期喷施大棚黄瓜,测定黄瓜生长指标及果实外观与营养品质,并测定其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除KCl微酸性电解水组的黄瓜叶面积显著高于农药组外,喷施电解水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喷施KCl电解水可提高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显著降低果实弓形高度,与自来水和农药对照组相比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3%和37.6%,单果质量均提高11.0%,但总产量增加不明显;喷施NaCl电解水可显著增加果实糖酸比。NaCl和KCl电解水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分别为72.2%和69.0%,与农药组防效相当;KCl微酸性电解水组防效稍低,为61.1%。NaCl和KCl电解水及KCl微酸性电解水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差,分别为30.5%、26.4%和9.4%,显著低于农药组。研究表明,与NaCl电解水相比,喷施KCl电解水不但可替代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还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快速、有效防治这种害虫是综合防控黄龙病的关键。目前,其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为了了解化学农药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以广东省博罗县柑橘木虱田间种群为测试对象,以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饲养的种群为敏感对照,室内测定了13种常用药剂推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 h后77.5%敌敌畏EC和5%啶虫脒EC对田间种群的效果最好,柑橘木虱死亡率分别为93.3%和90%,48 h后两种药剂处理的死亡率已达100%;48 h后,350 g/L吡虫啉SC处理的死亡率也达93.3%;72 h后,20%丁硫克百威EC、30%噻虫嗪SC、12%高氯·毒死蜱EC、45%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处理的死亡率也达90%以上。两个种群相比,所有药剂在相同时间对敏感种群的防治效果都高于田间种群。其中,用20%甲氰菊酯EC、30%噻虫嗪SC、45%毒死蜱EC、25 g/L联苯菊酯EC、99%矿物油EC等5种药剂处理,24 h后田间种群的校正死亡率显著低于敏感种群;48 h后除上述药剂外,4.5%高效氯氰菊酯ME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也显著低于敏感种群。72 h后,4.5%高效氯氰菊酯ME、25 g/L联苯菊酯EC、99%矿物油EC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依然显著低于敏感种群。说明田间种群对以上药剂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发现,采用此测定方法22.4%螺虫乙酯SC对田间种群和敏感种群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种针对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隐性添加23种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农药制剂和叶面肥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静置后取上清液,加入乙酰胆碱酯酶溶液和显色剂,摇匀后反应5 min,加入底物后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在波长412 nm处测定0~3 min的吸光度变化值。此外,对氧乐果、甲拌磷和甲基对硫磷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检出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在0.03~4.4 mg/L之间,当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添加水平略低于检出限时,其抑制率均50%(为56%~100%)。本方法可用于定性判断农药制剂中是否添加了上述隐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农药制剂中甲醇、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和二甲基亚砜 (DMSO) 8种有机溶剂类助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测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市售的206种液体农药制剂进行了检测,获得市售农药制剂中目标助剂的含量。农药制剂经乙腈稀释10 000倍后,在选择离子监测 (SIM) 模式下测定,8种助剂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相关性良好,r为0.999 2~0.999 8;8种助剂在100~1 000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6%~116%,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7%;8种助剂的定量限 (LOQ) 在100~500 mg/kg之间。对206种市售液体农药制剂的筛查结果表明:8种助剂的检出率在0.5%~31.1%之间,超标率在7.2%~14.5%之间,液体农药制剂中苯类溶剂使用量较高。该方法可为农药加工、管理和助剂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农药制剂中有毒溶剂的使用应引起生产企业和农药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型吡虫啉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于2010—2011年开展了吡虫啉可溶液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和颗粒剂4种常见剂型的不同施药剂量、不同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剂型吡虫啉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与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3个添加水平(0.01~5 mg/kg)、5次重复下,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吡虫啉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85.6% ~89.3%,5.0% ~5.7%;85.0% ~88.3%,3.5% ~5.0%;84.1% ~91.5%,3.4% ~8.0%;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吡虫啉最小检出量(LOD)为0.3 ng(S/N=3),最低检测浓度(LOQ)分别为:鲜烟叶0.01 mg/kg,干烟叶0.03 mg/kg,土壤0.01 mg/kg。由于推荐剂量不同,不同剂型农药在烟叶上的原始沉积量有较大差别,可溶液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和颗粒剂4种剂型的吡虫啉降解速率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5.7~6.6、3.1~3.7、5.0~5.1和10.5~11.4 d。在不同处理的干烟叶中,吡虫啉残留量有明显差异,根据国际烟草科学合作研究中心(CORESTA)的指导性残留限量为5 mg/kg,建议大田喷雾施药的3种剂型(可溶液剂、可湿性粉剂和微乳剂)安全间隔期为14 d,移栽期穴施的颗粒剂安全间隔期为70 d。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制剂微乳化中的作用和评价农药制剂微乳化对药剂生物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毒死蜱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最大增溶浓度和在不同表面活性剂 /水微乳体系中的最高浓度,研究了毒死蜱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增溶规律,得到了毒死蜱微乳剂的优化配方,并对30%毒死蜱微乳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室内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最大增溶浓度和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水微乳体系中的最高浓度分别随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和表面活性剂 /水(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但表现出不同的增溶规律;优化后的毒死蜱微乳体系分散液滴呈球形,流体力学半径约25.9 nm;30%毒死蜱微乳剂与40%毒死蜱乳油对棉铃虫的室内LC50值分别为500和561 mg/L,无显著差异;在相近有效使用剂量下,微乳剂的田间防效并未比乳油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保证制剂中足够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是农药制剂微乳化形成与稳定的关键,农药制剂微乳化带来的农药有效成分分散度提高并不能显著提高药剂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Activity, adsorption, and mobility of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EC) and microencapsulated (ME) formulations of alachlor and acetochlor as well as of metolachlor, S-metolachlor, dimethenamid and flufenacet were studied. Petri-dish bioassay, based on root response of oats ( Avena sativa L.), was used for their activity in sand and in a silty clay loam soil, and for determination of herbicide concentrations in soil solution (not adsorbed) and in column leachates of the adsorption and mobility studies respectively. Flufenacet and both acetochlor formulations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in both soils and ME-alachlor and metolachlor the lowest; the activity of dimethenamid, EC-alachlor and S-metolachlor was intermediate. Activity of both formulations of alachlor and acetochlor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ut alachlor activity was reduced more than that of acetochlor. Lower amounts of dimethenamid and S-metolachlor were adsorbed by soil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herbicides and, consequently, greater amounts of these two herbicides were leached through that soil. None of the herbicides tested was detected below 30 cm. Less alachlor and acetochlor were biologically available in soil solution after their application as ME-formulations and, therefore, lower amounts of both ME-alachlor and ME-acetochlor were leached through the soil compared with those applied as EC-for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