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构建区域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投入产出率>林地面积比重提高率>耕地产出提高率>增加耕地系数,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从潜力等级的分布来看,耕地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峡生态经济区,而耕地整理潜力次之的区域主要在渝西地区。就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而言,渝西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投入产出率高,耕地整理投入优势显著,而三峡库区未来生态效益较高,耕地整理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在明确农用地整治潜力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选取待整理区面积、新增耕地系数、耕地质量提高潜力、耕地坡度结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6个评价因素,将芦溪县农用地整治潜力划分为3个等级,为芦溪县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玲花  邹自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88-6390,6437
结合崇仁县的实际情况,根据2012年末崇仁县耕地分布数据运用增加耕地系数、耕地坡度结构、耕地区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4个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区耕地整理潜力,在定量评价耕地整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分级单元对崇仁县的耕地整理潜力进行分级,为地方耕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兰白都市经济圈未利用土地开发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研究兰白都市经济圈区未利用土地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特尔斐法对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测算出研究区未利用土地的新增耕地系数.将未利用土地开发理论潜力发挥到最大时可新增耕地面积与已实施项目确定开发潜力可新增耕地面积求取平均值,最终确定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测算值为834 852.968 hm2.  相似文献   

5.
土地评价是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指标权重反映因子对土地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直接影响各地域潜力等级的划分.选取熵权法、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因子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法等5种常用方法,以兰州市皋兰县和永登县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为例,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对5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合理性分析后,综合得出变异系数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求取权重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评价是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指标权重反映因子对土地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直接影响各地域潜力等级的划分。选取熵权法、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因子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法等5种常用方法,以兰州市皋兰县和永登县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为例,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对5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合理性分析后,综合得出变异系数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求取权重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是节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净增耕地潜力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用地整治潜力,采用节约用地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草地、园地分布较少。耕地在坡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坡度6°~15°区域,区域内田坎系数高,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大,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耕地肥力水平低,土地整治潜力大;研究区域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别达6404.74hm~2和6828.05hm~2,且均以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为主。其中农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0.54%,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6.59%。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兰州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其生产分布进行了分析.综合优势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市小麦、玉米、油料生产的优势区为水澄县、皋本县、榆中县;蔬菜生产的优势区为七里河区、西周区、红占区、皋兰县、榆中县;水果生产的优势区为西固、安宁、红古区和皋兰县.同时提出了兰州市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方向和推进兰州市农产...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科学评价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将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规模和新增耕地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全市所辖各区县和乡镇等进行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土地整治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率均呈现较高水平,而且从区县和乡镇的尺度看差异度不大;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项目相对较少,且补充耕地规模也不大,区域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品种来源 雪妃是山东寿光先正达种子公司育成的新一代花椰菜杂交种,2008年由兰州市种子管理局引进,2010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在兰州市的榆中县、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了突出耕地质量评价对土地整治项目选址的影响,采用农用地分等方法,以延津县的几个项目片区为例,对整治工程实施前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项目选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能够有效地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增加粮食产能。建议在确定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前先行开展耕地质量的预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导项目的实施;同时,建议将土地集中且面积较大、原始生产条件较好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中低等别耕地作为整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衡水市桃城区为例,探讨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整理潜力计算中的应用。在MAPGIS支持下,采用耕地因素组合法测算了该区的耕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桃城区耕地共有15种因素组合类型。其中具有整理潜力的耕地因素组合类型13种,约为31879、8hm^2,占有效耕地面积的93.5%;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耕地整理。可以实现粮食增产40585.5t。这种以耕地因素组合为基础的耕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不仅为桃城区耕地整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同指标控制区内的其他县市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进行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整治分析,有利于土地的科学利用,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信阳市双椿铺镇为实例,建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1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对其土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双椿铺镇村级土地整治潜力分为3个级别,即亟需整治、强化整治、优化整治,双椿铺镇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潜力等级进行土地整治,以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4.
明乐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90-193
近些年来,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相关学者对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方面,应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辰  袁春  周伟  李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06-8608
将协调度定义引入耕地系统,构建耕地系统集约指标评价体系,引入12个评价因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各评价因子的影响频度。依据2004-2008年兰州市相关数据,利用评价因子影响频度进行耕地系统协调度分析,得到兰州市下属三县耕地系统的协调系数。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提升耕地系统协调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可以在众多评价因子中筛选出对整体系统影响频度最大或较大的因子,可为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为例,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过基础权重的确定,评定该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等级,并划分等级区。结果表明,涞源县耕地整理适宜性划分为4个级别,分别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基本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其中,适宜整理区占涞源县耕地总面积的43.8%,比较适宜整理区占33.2%,基本适宜整理区占3.5%,不适宜整理区占19.5%。可以看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大,基本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