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黑龙江省呼玛县1992—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利用ArcGIS10.2等工具,对呼玛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火源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分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3个阶段,2002—2005年为火灾高发期,过火面积达303992 hm2,占总过火面积的97.6%,主要是由于烧防火线引起的;1 a内火灾集中发生在3—6月份和8—10月份,分别占全年火灾发生的67%和33%,以3月份和10月份最为严重;空间分布上,火灾多集中在北疆乡和三卡乡,共发生火灾29起,占总火灾次数的60.42%;在火源方面,67%的火灾是由人为所引起的,通对公路缓冲区分析,发现有39.58%的火灾发生在公路两侧2000 m的范围内,说明林火的分布与公路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林火的时空分布及火源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陕西省五大林区1987~1995年火灾及有关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揭示了陕西省林火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林火主要发生时段是当年11月到次年5月,其中2~4月为林火高发期;陕西省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有三个林火高发区;对各类火源的林火比率计算分析显示:农业用火和林区吸烟是陕西省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  相似文献   

3.
进行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分析,有利于为预防森林火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根据林业年鉴数据,对中国华北地区2003-2016年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分析中着重考虑群死群伤火灾(HCF)。结果表明:1)我国华北地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HCF起数多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2)时空特征方面,火灾起数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其次是河北省和山西省;2003-2011虽年均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较高,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3)进行聚类分析,按照严重程度由高到低分为3类,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火灾以及HCF起数较多。华北地区森林火灾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应加强火源管理及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近40a的雷击火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雷击火发生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从1965年到2005年,共发生雷击火545次,占该地区总火源的37%;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9月份,5、6月份占全部雷击火的72.5%,且火灾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时到下午17:00时;阿木尔、呼中、塔河、松岭、新林等高纬度地区为大兴安岭雷击火高发生地区.以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雷击火发生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降水多于500mm时,雷击火很少发生,少于400mm时,发生频繁;温度在14℃以下,雷击火发生几率很小,在14~20℃,雷击火为高发段.雷击火重大发生年份,夏季降水大大少于平均值,而且温度高于17℃,且蒸发量过大.因此,降水、平均温度对雷击火发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究区内及附近气象站每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数据计算1991-2006年浙江省每日加拿大森林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各组分值;并利用Spline空间插值方法获得1991-2006年所有森林火灾发生日的FWI系统各组分值.浙江省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11月至翌年4月森林火灾发生日的FWI、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和腐殖质湿度码(DMC)平均值较高.根据1991-2006年FWI各组分指数的分布和火灾发生情况,对FWI按低、中、高、很高和极高进行分级,其FWI指数取值范围分别为0-0.6、0.7-4.4、4.5-8.6、8.7-15.2、≥15.3.表明FWI指数对浙江省森林火险有显著的指示意义,FFMC和DMC对预测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A faunal record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s off West Africa documents a series of abrupt, millennial-scale cooling events, which punctuated the Holocene warm period. These events evidently resulted from increased southward advection of cooler temperate or subpolar waters to this subtropical location or from enhanced regional upwelling. The most recent of these events was the Little Ice Age, which occurred between 1300 to 1850 A.D., when subtropical SSTs were reduced by 3 degrees to 4 degrees C. These events were synchronous with Holocene changes in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SSTs, documenting a strong, in-phase link between 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high- and low-latitude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相似文献   

7.
王琳  王丽  黄甫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083-2084,2092
以云南省1969~2009年的森林火灾资料为数据基础,选择体现火灾特性的火灾次数、森林受害面积为指标,采用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森林火灾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级。结果表明:1969~2009年期间特大火灾发生次数为11次,且主要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大火灾发生次数为9次,较大火灾发生次数为11次,一般火灾发生次数为10次;近40年来云南省森林火灾投影寻踪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及人口密度4类因素,对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西部地区2000—2010年间林火发生主要为聚集分布;海拔、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水、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6个因子是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模型预测准确率接近70%且模型内自变量均显著。林火风险概率和火险等级显示,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林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兴安岭呼中林区1969-2005年的林火统计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揭示了呼中林区林火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严结果表明:1969-2005年间呼中林区林火发生年际间波动较大,1998年以来林火发生次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呼中林区林火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特别是5月和6月的林火发生最为严重;1d内林火发生大概可分为4个阶段,其,1,以15:00左右最为严重从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来看,林火主要发生在呼中林区的东北方向,以碧水和提扬山林场为最多;林火发生次数随距离道路和河流变远而呈减少趋势;林火主要发生在海拔600-900 m之间,坡度主要为0°-10°,且阳坡过火面积明显大于阴坡.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0~1988、2005~2015年湘西州森林火灾相关资料,1960~2015年湘西州8县(市)气象观测站温度、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和曼-肯德尔(MK)突变检验的分析方法,对湘西州森林防火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气象条件和森林火灾关系非常紧密,每年的春冬季节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确定森林火险预报模型为I=D×4+(100-H)×0.4+T+F+r,将森林火险等级划分为五级;对湘西州森林防火预警预报系统进行研发,将森林防火气象预报预警模型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业务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a 2000-year Antarctic ice-core record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measurements in atmospheric methane (delta13CH4). Large delta13CH4 vari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ethane budget varied unexpectedly during the late preindustrial Holocene (circa 0 to 1700 A.D.). During the first thousand years (0 to 1000 A.D.), delta13CH4 was at least 2 per mil enriched compared to expected values, and during the following 700 years, an about 2 per mil depletion occurred. Our modeled methane source partitioning implies that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were high from 0 to 1000 A.D. but reduced by almost approximately 40% over the next 700 years. We suggest that both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d preindustrial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and that these emissions have been previously understated in late preindustrial Holocene methane budget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以"3.29"昆明安宁市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调查火烧迹地并取样,分析可燃物特征,并对飞火发生的气象和地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云南松林立地干燥,林内可燃物多,连续性好,地形复杂,小气候明显,易发生飞火;引发飞火的可燃物主要是云南松的球果。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自然干扰因子,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森林和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在将云南省划分为5个生态区的基础上,选取了年均风速、年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湿润系数作为气象要素指标,年森林受害率作为火灾指标,对1982—2008年云南省各生态区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08年各生态区气候因子变化趋势明显,年均湿润系数、年均风速变化较为同步,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年气温日较差变化存在非同步性。2)1982—2008年各生态区年森林受害率均呈现出反曲线式的显著下降趋势,年森林受害率随时间变化且呈显著的 S函数关系。3)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森林受害率的影响不同,年均风速和年均气温日较差对年森林受害率的影响较大,而年均湿润系数对年森林受害率的影响较小,应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年森林受害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4)由于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性质的差异,不同生态区森林火灾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在生态Ⅰ区,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海拔较低、人为干扰因素较大,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生态Ⅴ区,植被类型为寒温带针叶林、海拔较高、人口干扰因素较小,气象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相对较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应是各影响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森林防火区划时,按照生态区划分更为合理,可以为防火部门提供科学的防火决策和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阳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建阳市1985-2008年林火统计数据,包括火灾地点、起火时间、熄火时间、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和起火原因等因子,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及不当的人类活动相关,并提出防范森林火灾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吉林省1969—2013年间发生的森林火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森林防火条例有效实施的影响,1984年后林火发生次数显著降低并趋于稳定;春、秋两季为林火高发季节,且在进行森林防火资源的调配过程中,火灾次数较多的4月和5月应以控制火源为主要目的,受害森林面积较大的9月应以强化扑火能力为工作重点;此外,月初林火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应针对该时间段提高防火警惕;林火的发生主要集中在8:00—16:00,需重点部署防火工作,而且2:00左右受害森林面积相对较大,火灾扑救能力应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用灭火效率的量化公式对实际火灾中单一的灭火技术与提出的合成灭火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较佳的灭火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强度林火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依据地表可燃物损耗量来判断林火强度,在大兴安岭松岭林区落叶松林混交林火烧迹地选择低强度林火迹地为样地,对低强度林火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3 a连续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低强度林火主要影响森林土壤A层容重,没有对土壤B层产生显著影响;低强度林火燃烧后土壤A层持水量和贮水能力减小,火烧虽然没有改变土壤B层的有机质,但孔隙度相差明显;低强度林火提高了A层土壤pH,随时间的推移土壤pH从6.4恢复到5.4,说明低强度林火对土壤pH影响有限;低强度林火对土壤有机质再分配是有影响的,不单纯地表现为减少趋势,可能更多的是分解;土壤营养元素中以N素最易挥发,火烧后迹地土壤A层全N量下降;低强度林火对速效K含量增加只限于一个生长季.火后Ca,Mg和P的含量的变化结果与K近似.[结论]有计划地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High carbon monoxide (CO) concentrations from uncertain origins occurred episodically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5. We show that these episodes were caused by large forest fires in Canada. Over a period of 2 weeks, these natural emissions increased CO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along the eastern seaboard, a region with one of the world's highest rate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Within the forest fire plumes, there were also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aeros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boreal forest fire emissions on air quality in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ere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sources have been considered predominant, needs to be reevaluated.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林业信息网提供的2001-2017年西南地区森林火灾数据,计算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灾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和火源类型等森林火灾指标的年际和空间变化,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西南5省市森林火灾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火源引起森林火灾次数和方差分析,确定西南地区主要火源和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1-2017年,西南地区年均森林火灾次数1 977次,年均过火面积2.43万hm2,年均过火森林面积0.50万hm2,年均成林蓄积损失15.68万m3,年均人员伤亡29人,年均投入扑火车辆2.24万辆,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火灾次数、火灾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等在不同省市和空间差异显著,火灾面积对伤亡人数、扑火经费、出动车辆和飞机数量等都有显著影响;3)人为火源占已查明火源的96%以上,其中烧荒烧炭(38.98%)和上坟烧纸(15.39%)分别是最主要的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4)近几年,烧荒烧炭、炼山造林、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和电线引火是西南地区主要火源,不同省市间人为火起因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森林火灾绝大多数都是人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建议在掌握研究区各省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和火源特征基础上,加强基层防火宣传与教育,加大烧荒烧炭及上坟烧纸等火源的管控力度,是减少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研究能够为西南地区各省市林火预测和林火管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各林区16年的森林火灾资料,分析了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2~3月份;森林火灾平均开始于10月下旬,结束于5月中旬;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马衔山、小陇山、白龙江等林区。此外,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研究发现,遥感监测到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与森林火灾发生率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可用于森林火灾的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