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蒌蒿的扦插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1].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2].为大量繁殖这种野生蔬菜,促进蒌蒿在北方的人工保护地栽培,特进行了蒌蒿的扦插繁殖研究,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京蔬菜市场蒌蒿流通渠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南京市场上蒌蒿主要有野生蒌蒿和人工栽培蒌蒿两类,野生蒌蒿流通渠道相对单一,流通链条较长,市场售价较高,人工栽培的蒌蒿流通渠道多样,市场份额较大,市场售价较低。不同渠道零售价格基本一致,蒌蒿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3.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ez)别名蒌蒿苔、藜蒿、水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用,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一种清香脆嫩的特殊风味。一般每年3~4月上市,是一种珍贵的时令野生蔬菜。现在,南方许多地方已开始进行人工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方却鲜有种植。蒌蒿采种较困难,人工栽培多采用地上茎和地下根茎进行繁殖。在试验中发现,蒌蒿的嫩枝在水中很容易生根,为此以土壤扦插为对照,研究了蒌蒿嫩枝在水中扦插的可行性,为蒌蒿在北方的推广提供新的繁殖途径。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蒌蒿又名芦蒿、水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野生种分布广泛,其嫩茎是主要食用器官。明朝期间,南京市民即采摘蒌蒿食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首次进行蒌蒿人工栽培,现栽培面积在1000公顷左右,其他地区,如浙江、江西、云南和安徽等也已经开始蒌蒿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5.
野生蒌蒿的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虹  彭国良  方俊华 《蔬菜》2005,(6):14-15
蒌蒿别名野黎蒿、水蒿、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营养十分丰富。蒌蒿根、茎、叶都可食用,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蒌蒿的食用在我国历史长久,但只局限于野生蒌蒿,进行人工栽培在近两年才兴起。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人工引种栽培面积较大,但在福建还较少见到。厦门市农科所于2002年7月开始引进野生蒌蒿栽培,现将栽培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6.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嫩茎为主要食用器官。近年来,武汉市、南京市、江西省及安徽省等地开展了蒌蒿的人工栽培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蒌蒿人工栽培历史较短,国内对蒌蒿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扦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很有必要。笔者对不同品种、不同扦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蒌蒿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作为一种特色蔬菜,在湖北地区采集食用历史悠久,人工规模化栽培历史约20 a,已成为湖北部分地区蔬菜主导品种之一.截至2014年底,湖北省已经有2个地区的蒌蒿产品分别获准登记为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8.
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别名藜蒿,是云南省的特产蔬菜,主要生长在滇中,滇西一带的井旁或渠边。每年春季采摘嫩茎炒食或凉拌,品质鲜嫩,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据清代吴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蒌蒿其叶似艾,叶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其根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由此可知,蒌蒿很早就是一种野生蔬菜。近年在昆明市郊区开始进行人工栽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四百余亩。产品从l月份开始上市,一直供应到4~5月份,为春淡季增加了花色品种。一、蒌蒿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生长特性 蒌蒿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可食…  相似文献   

9.
甘蓝蚜对人工栽培蒌蒿(柳蒿)的为害及防治@金晓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刘玉良$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  相似文献   

10.
芦蒿又名蒌蒿,是市民喜爱的野菜品种,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菜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从2000年至今,栽培面积稳定在35000亩,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野菜人工栽培基地。白钩小卷蛾(俗称钻心虫)是近几年芦蒿生产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蛀  相似文献   

11.
蒌蒿(Artemisia slengensis Turcz.),别名芦蒿、藜蒿、香艾蒿等,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在我国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国。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等地已有人工栽培。蒌蒿的食用部分为地上嫩茎及地下根状茎,质地脆嫩爽口,具有独特的清香味。蒌蒿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等功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种类型7个蒌蒿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白蒌蒿中的云南蒌蒿适合大棚栽培,其茎粗、茎叶质量比、可食率和总产量均高于其它品种,粗纤维含量也比较低,仅香味较淡;小叶白适合露地栽培,其产量高、茎粗适中、商品性好、始收期亦较早,且粗纤维含量最低,香味相对也较淡。3种类型蒌蒿中,白蒌蒿的干物质和粗纤维含量较低,香味较淡;青蒌蒿和红蒌蒿的干物质、粗纤维含量较高,香味较浓。  相似文献   

13.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者的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藜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藜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保护地蒌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扦插密度和采收期调节,可以控制保护地蒌蒿群体大小和个体生长量,适当扩大扦插密度和延迟采收是保护地蒌蒿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蒌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扦插密度及采收期对保护地蒌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扦插密度和采收期调节可以控制保护地蒌蒿群体大小和个体生长量,适当扩大扦插密度和延迟采收是保护地蒌蒿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蒌蒿,又名藜蒿、芦蒿、香艾、水艾等,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芦蒿本是野生,现作为一年生蔬菜冬春季保护地栽培,上市期比野生采集提早4个月,667 m2产值超万元.蒌蒿以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蒌蒿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平抑肝火,可治胃气虚弱、浮肿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蒌蒿的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冬春市场供应的主要野菜品种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17.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等,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之一,以嫩芽为食用部分. 蒌蒿以地下茎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种子难以成熟.目前生产中多采取在野外挖掘蒌蒿根茎在棚室中栽培的办法.此法严重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篓蒿种苗的供应,是当前蒌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种苗速度快,繁殖系数高,又不造成资源的破坏,是较为理想的繁殖方法,可实现蒌蒿周年生产.  相似文献   

18.
蒌蒿别名芦蒿、藜蒿、水蒿、香艾蒿等,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几年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开始人工种植,已成为一种地方特色蔬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别名菊小茼天牛、菊虎等,属鞘翅目天牛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菊科植物,是菊花、紫菀等菊科药用或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也为害蒌蒿等蔬菜种类,可对蒌蒿的留种与生产造成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19.
蒌蒿,又称蒌蒿苔、黎蒿、水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高档野菜品种之一,以鲜嫩茎杆作蔬菜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蔬菜。我县近年来在维桥、淮河、马庄等乡进行了大棚蒌蒿的栽培试验示范,取得全面成功,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蒌蒿别名芦蒿、藜蒿、水蒿、香艾蒿等,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几年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开始人工种植,已成为一种地方特色蔬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别名菊小茼天牛、菊虎等,属鞘翅目天牛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菊科植物,是菊花、紫菀等菊科药用或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也为害蒌蒿等蔬菜种类,可对蒌蒿的留种与生产造成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