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皖麦19小麦分蘖成穗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杰  张玉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149-150,152
对历年来皖麦 19群体分蘖动态的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皖麦 19小麦 6 0 0 0~ 75 0 0 0kg/hm2 产量水平的群体分蘖动态指标是 :基本苗 16 5~ 2 10万 /hm2 ,冬前单株分蘖 5 .5~ 6 .5个 ,群体总头数 95 0~ 10 5 0万 /hm2 ,年后最高分蘖 14 2 0~190 0万 /hm2 ,单株成穗 3.8个 ,穗数 6 0 8.34万 /hm2 ,可使群体协调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胶东丘陵冬性晚熟类型区适期适量播种对冬小麦单株性状、群体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期为9月27日至10月7日,适宜播量为180万~270万/hm2;冬性品种最佳播期播量为9月27日至10月3日、180万苗/hm2,半冬性品种为9月27日至10月3日、270万苗/hm2;适期适量播种与冬前单株分蘖、冬前主茎叶龄、株高、冬前茎数、春季最高茎数存在线性正相关;适期适量播种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在400℃~850℃范围内,冬前0℃以上积温与冬小麦产量呈密切线性正相关.可将以上结论作为冬小麦适期适量播种的科学依据,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佳禾早占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受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共同影响,而以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最大。复回归方程为:y=-19645.4+17.6x1+75.2x2+96.2x3+239.6x4。栽培上,为获高产,应以多穗为重点,争取穗、粒、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泛麦5号9000kg/hm2机械化栽培技术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精细整地、合理密植、及时浇水、综防病虫、化控化除、增施叶肥。技术指标为:基本苗150万~225万/hm2,冬前分蘖1500万/hm2,最高分蘖1800万/hm2,有效穗675万/hm2,穗粒数35,千粒重45g。  相似文献   

5.
1987~1989年对扬麦5号在不同播期和基本苗下的单株成穗规律以及单株成穗数、小穗数、每穗粒数和干粒重等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基本苗4~20万、播期10月9日~11月9日范围内,基本苗越少、播期越早、个体的潜力越大;表现在单株成穗多,结实小穗数增加,退化小穗数减少,小穗平均结实粒数增加,以及穗型大、粒重高。单株成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x~b方程加以描述。每穗结实小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x+bx~2方程加以描述。每穗退化小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e~(bx)方程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07,(23):236-236
皖麦38—96系是系统选育而成,较好地克服了皖麦38届期落黄性差和早衰现象。2005年进入品比,2006年产量8745kg/hm^2,较皖麦38(CK)增产2.34%,初步观察品质为强筋,中抗白粉病和叶锈病。产量三要素:穗数570万个/hm^2,穗粒数35粒,干粒重45g。  相似文献   

7.
约旦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形态与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约旦不同地区的4个野生大麦自然群体的40份材料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约旦野生大麦材料群体间与群体内在株高、穗颈长、旗叶长、穗长、芒长和穗粒数等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所引材料的有效分蘖和百粒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效应较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佳回归方程:y=-0.058x1-0.111x2+0.429x3-0.529x4+0.439x8+3.732x10(R=0.984,P0.0001);其中百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大穗型小麦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偃22和大穗型小麦新品系41310为材料,调查了其冬、春总茎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大穗型小麦成穗率低的原因。[结果]2品种的分蘖性能相近,41310的总茎数少于小偃22。在3月24日~4月28日的6个时期,41310的消亡总茎数分别较小偃22多49.5万、22.5万、40.5万、36.0万、72.02、65.5万/hm2。4月7日前后,41310和小偃22均有1个分蘖消亡高峰,其分蘖消亡值分别为351.0万和333.0万/hm2 而41310在4月28日前后出现第2个分蘖消亡高峰,分蘖消亡值达337.5万/hm2,使41310的分蘖消亡率达74.6%,成穗率仅为25.4%,穗数减少至423.0万/hm2。[结论]大穗型小麦41310的分蘖消亡速度较小偃22快,且较其多了1个分蘖消亡高峰。  相似文献   

10.
在阜阳市农科所进行阜麦936小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本苗数的加大,阜麦936茎蘖数、有效穗、株高均显著增加,而单株分蘖、穗粒数、千粒重均呈降低趋势,产量变化为低→高→低.综合分析得出:在大田中高产水平下,阜麦936最佳基本苗数宜为195-255万/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和氮肥对夏玉米驻玉309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14-6715
[目的]为驻玉309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驻玉309为试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和4个供氮水平。收获时,各小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测定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穗部性状。[结果]不同密度间穗粒数、穗粒重差异极显著,表现为4.5万株/hm2>7.5万株/hm2>6.0万株/hm2。千粒重在密度、肥力处理间差异不大。行粒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各施氮处理的行粒数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以450 kg/hm2氮肥为最高;秃尖长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各施氮处理秃尖长均低于不施氮处理。驻玉309单株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表现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能提高驻玉309的产量,密度过大和施氮量过多,反而降低驻玉309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浩  杨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08-84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的变化。[方法]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设置8个密度处理(15万、23万、31万、36万、39万、42万、47万、557万株/hm^2),研究不同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经济系数、荚粒的纵向分布情况。[结果]吉密豆1号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符合方程Y=-2.697X^2+208.884X+1130.584,密度为31万-42万株/hm^2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为397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经济系数为0.261;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和分枝结荚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中、下层荚数显著减少,而主茎荚数无明显变化;荚粒数、百粒重和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密度增加,吉密豆1号以上层结英为主,主茎与分枝结荚兼顾。  相似文献   

13.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夏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夏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金选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30万、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株/hm~2,分析金选6号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抗倒性。[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植株的株高、茎粗、茎干重、穗长、穗粗、植株干重、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谷子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密度为90万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6 038.01 kg/hm~2,密度为60万株/hm~2时次之,且两者差异不显著。通过SPSS曲线回归获得的二次曲线模型Y=4762.081+27.812x-0.161x~2为描述谷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优模型,当x=86(密度约为86万株/hm~2)时,谷子理论产量最大为5 963.16 kg/hm~2,与实测的最适种植密度基本一致。[结论]金选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 ̄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 ̄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 ̄44.4万,穗粒数35.3 ̄40.0,千粒重40.2 ̄45.8g。  相似文献   

16.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植烟密度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烤烟最适宜的移栽密度,提高植烟经济效益。[方法]以云烟85为试材,设3个密度1.5×104、1.8×104、2.1×104株/hm2,观察记载烤烟的株高、叶片数、茎围、腰叶和顶叶的长、宽等农艺性状,并计算各处理烟叶的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桔黄烟比例等。[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烤烟的有效叶数、茎围、腰叶长、宽呈递减趋势。平甫点1.8×104株/hm2处理产值、产量等经济性状最优。甘洞点,以2.1×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以1.8×104株/hm2处理的产值最高。[结论]烤烟在高肥力土壤中的最适种植密度为1.5×104~1.8×104株/hm2。在肥力中等偏下土壤中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8×104~2.1×104株/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密肥控对通优粳1号产量的影响,优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为55.2×10~4个/hm~2、施N量为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为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结论]产量11 2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10~4~60.1×10~4个/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