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枣树脱除类菌原体(MLO)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热处理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相结合等方法,成功地脱除了枣疯病类菌原体(MLO),并筛选出适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在国内外未见报导.同时,首次应用了迪纳氏染色、苯胺蓝染色、DAPI染色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枣疯病类菌原体(MLO),试验证明DAPI染色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枣树苗木的检疫、抗枣疯病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枣树花叶病及其病原尚未见前人报道。本文对枣树花叶病的叶片和果实的症状作了观察和描述。用病组织提取物制膜、浸渍法制膜和超薄切片、在电镜下都检查到类菌原体(MLO)。健康的对照样品中未见到任何病原物。用四环素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对枣树花叶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经施药后,外观恢复健康的枣树正常开花结果。认为枣树花叶病是由类菌原体(MLO)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枣疯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疯病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仅河北省就因该病平均每年毁树40万余株。本病的症状特点为枝叶丛生并且经冬不落。其病原长期被认为是病毒或病毒与菌原体混合侵染,但现已查明为菌原体(MLO),并初步看到 MLO 在寄主体内有季节性变迁规律。目前明确的自然传病媒介有中国拟菱纹叶蝉(Hichimonides chinensis Anufriev),凹缘菱纹叶蝉(Hichimonides sellatus Ulhler)、橙带拟菱纹叶蝉(Hichimonides aurifacialis Kuon)和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枣摘病的防治,目前可采用抗病品种,肥水管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消灭传病媒介等项措施。枣疯病的研究,目前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期待于今后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4.
枣树的病虫种类很多,常因病虫危害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病虫害防治是枣树栽培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病害及防治(一)枣疯病。又称丛枝病、病原为类菌原体。1、症状地上和地下均可感病,该病主要  相似文献   

5.
枣疯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枣疯病的发生、症状发展过程、症状形成的病生理学基础、传病介体昆虫、病原菌在枣树体内的运行规律以及枣疯病MLO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技术等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叶片总DNA,再通过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从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利用枣树26S r DNA基因和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基因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富集纯化前后感病枣树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富集后的总DNA模板扩增枣树26S r DNA的电泳条带亮度低于富集前,扩增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富集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纯化后的枣疯病植原体DNA中26S r DNA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0638,而JWB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5035,这说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相似文献   

7.
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但有关枣疯病植原体与寄主根部内生细菌间的相关性鲜有研究。本试验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春季冬枣根部分离纯化内生细菌,通过PCR扩增出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的DNA片段,测序后利用NCBI中的BLAST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对健康和感病冬枣树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进行统计,根据二者对比结果初步判断植原体对冬枣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冬枣树分离出18个菌株,鉴定出6个属(除2个仅鉴定到科水平外)的内生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6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2株、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1株、志贺氏菌属(Shigella)1株、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1株;感病冬枣树分离出17个菌株,鉴定出2个属的内生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0株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7株;感病冬枣树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菌群属水平较健康冬枣树减少4个属,说明枣疯病导致冬枣根部内生细菌菌群在属水平上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超速离心结合Real-time PCR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病原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CTAB法提取枣疯病叶片的总DNA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并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CsCl初始密度对DNA分离效果的影响。在20℃,初始密度为1.650 0g/cm3,经206 000×g下离心23h后,感染枣疯病样品(IS)的离心管中出现2条DNA亮带,正常枣树样品(NS)离心管中只有1条。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NS管中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IS管中与NS管中相同位置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另1条带为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在保留其他试验条件下,不同CsCl初始密度,会影响DNA条带的位置,也会影响枣疯病植原体DNA与枣树DNA的分离效果,在1.562 2g/cm3的初始浓度下分离效果最好。采用超速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的枣树中分离得到纯的枣疯病植原体DNA,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法可以实现分离效果的评价,利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DNA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相似文献   

9.
成果介绍     
成果主要内容:该研究首次报导了发生在香蕉上的类菌原体病害(暂定名为香蕉簇矮病),并经介体昆虫(香蕉冠网蝽)传病和抗菌素治疗试验,确认其病原是类菌原体(MLO)。系统地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整套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在14多公顷试验地上,连续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越冬后向新生组织的转移扩散特点,从而指导枣疯病预防和控制,本研究采用PCR和DAPI荧光显微技术,比较枣疯病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新生组织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室内水培的疯枣枝在萌芽30d后,新生叶片可以检测到植原体;自然栽培枣树的枣股新生叶片生长发育至24d出现植原体;枣树根蘖在萌芽后12d即可检测到植原体。嫁接试验表明,嫁接于染病冬枣砧木上的易感品种接穗‘唐星’,‘阜星’,其萌发的新生幼叶在第34天即可检测到植原体,而抗病品种‘星光’接穗在第119天才检测到植原体。由此可见,枣疯病植原体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均可以越冬,越冬的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新生组织中的转移扩散速度存在差异,由快到慢为根蘖>自然生枝条>离体水培枝条>嫁接接穗。  相似文献   

11.
<正>枣疯病是我国枣树的严重病害之一,枣树一发病,第二年就会影响枣产量,发病3~4年后整株树就会死亡,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该病俗称扫帚病、丛枝病,病原可能是类菌质体和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植原体16S通用引物建立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方法]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1/R16mR1,对陕西和山西具有枣疯病的枣树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相关的枣疯病植原体序列.采用DNAMAN软件分析其同源性,绘制系统进化树.运用pDRAW32软件对17种具有16S rDNA分组的典型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计算机模拟RFLP,确定枣疯病植原体同源性关系.[结果]从陕西和山西的枣疯病的植株中,分别得到1 433 bp和1 432 bp的条带,与已报道的枣疯病植原体比较,同源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植物的植原体16S rDNA同源性多低于93;,并且与16S rDNA V-B组的遗传距离最近.pDRAW32软件模拟RFLP结果表明它们和已报道的JWB的RFLP图谱相似.[结论]枣疯病植原体归属于16SrDNA V-B,为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RFLP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枣疯病植原体属于16SrDNA V-B,具有随地域变异性较小的特性,这将有利于不同地区枣疯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早春在枣树植株体内的移动和分布,揭示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机制,利用nested-PCR法检测春季枣树新生枝叶中枣疯病植原体的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发病丛枝春季可以部分萌发,初期即含有植原体。轻度发病植株植原体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发病枝和相邻部位;重度发病植株各部位枝条均可带毒,植原体检出时间与距离发病枝条远近相关。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分析叶片组织结构,结果显示,枣疯病植原体侵染导致叶片结构发育受到抑制,叶片厚度减小,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变薄,薄壁细胞显著减少,叶脉组织结构排列紊乱,形成层和薄壁细胞明显变形和减少,厚角细胞和晶体分泌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枣疯病在我国各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尤为严重。在我省内黄枣区,枣疯病严重蔓延,仅1987年就刨除病树13万株,影响了枣区的经济效益。枣疯病的病原是类菌质体(MLO),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类菌质体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因此,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利用四环素类治疗由类菌质体引起的病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一、依据.枣疯病病原为类菌质体,主要在枣树韧皮部生存,通过筛管组织在树体内传导.冬季,类菌质体从地上部转移到根部越冬,翌年春季随树液流回到枝干.据此,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消除类菌质体.  相似文献   

16.
植原体是引发枣疯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枣树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并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枣疯病一旦发生,可能危及其它植株,因此,需要明确枣疯病的危害,找到合理的预防方法,提前施策,防止和减轻枣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从彬县、佳县和清涧县采集的枣树苗、酸枣苗、枣树昆虫样品中提取总核酸,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陕西彬县、佳县和清涧县3个枣区的枣疯病(JWB)植原体16S rDNA基因大小为1.2kb,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为同一个种,JWB和酸枣(WJWB)植原体16SrDNA的亲缘关系达到99.9%。由于JWB与16S rⅤ组B亚组成员榆树黄化(Elm yellows, EY)和悬钩子丛枝病(Rubuswitches’broom,RuS)的同源性分别是98.5%和98.3%。因此,JWB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组B亚组。PCR检测苗木结果显示,市场上的枣树苗带病较多,以佳县枣树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7.69%,彬县带病率最低,为4.35%;清涧县酸枣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19.05%。对枣疯病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婆枣’发病率较高(25.32%),‘晋枣’发病率最低(11.18%)。对在彬县与佳县枣园采集的中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和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用PCR检测带毒情况,结果显示,只有中华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携带枣疯病植原体,说明这两种叶蝉是陕西的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在温室内,采用菟丝子和嫁接方式,能够传播枣疯病。  相似文献   

18.
一、依据。枣疯病病原为类菌质体,主要在枣树韧皮部生存,通过筛管组织在树体内传导。冬季,类菌质体从地上部转移到根部越冬,翌年春季随树液流回到枝干。据此,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消除类菌质体。二、方法(一)主干环锯。在枣树落叶至翌年发芽之前,从主干距地面40厘米处开始,用锯在枣树主干上锯环状沟。要求把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宁大连地区首次发现的枣树丛枝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枣疯病(jujube witches’- broom phytoplasma,JWB - DL)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并且通过软件pDRAW32进行RFLP电子酶切,根据分析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病原序列与榆树黄花组( 16SrV)中的各亚组植原体同源率为99%以上,其中与16S rV -B亚组樱桃致死黄化(Cherry lethal yellow,CLY)同源性高达100%,而与其他组的植原体16S rDNA序列的同源率均低于96%,由此推断引起大连枣树丛枝病的为16SrV-B亚组的枣疯病植原体.  相似文献   

20.
枣疯病是对枣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病害。自从20世纪40年代国内外将枣疯病作为枣树病害研究的焦点以来,研究人员对枣疯病脱毒及其检测技术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了利用热处理、茎尖培养、试管微嫁接、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技术对枣疯病的脱除方法,以及电子显微镜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检测技术在枣疯病病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它们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不同技术的比较,建议在生产中将几种脱除技术及检测方法结合使用,可实现枣树脱除植原体与无病毒化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