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对花生受网斑病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等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及特性。结果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普遍升高,本试验研究测定酶系在24~72h内均有最大值出现。但抗病品种一般比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快,到达活性高峰早。  相似文献   

2.
花生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花生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17个花生品种室内接种结果表明,J11和金花1012为高抗黄曲霉品种,而莒南2号和抗青9号为高感黄曲霉品种.鲁花8号和花选9号对网斑病抗性较好,群育101和金花1012抗性最差.对多个花生品种的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进行测定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既有内切酶活性也有外切酶活性,且均可通过病菌诱导活性增加.通过比较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网斑病、黄曲霉发病程度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抗网斑病和黄曲霉的程度成正比.说明花生几丁质酶是与花生抗网斑病、黄曲霉病密切相关的一种抗性相关(PR)蛋白.  相似文献   

3.
利用盆栽试验,以花育3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镁量对花生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镁胁迫下,花生叶片内脯氨酸(Pro)含量升高,丙二醛(MDA)含量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产生的活性氧物质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暂时升高;适量施镁可以降低花生叶片中的MDA含量,提高SOD、过氧化物酶(POD)、CAT的活性,有利于提高花生抵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提高花生叶片生理活性,延缓衰老;不同施镁量对于花生叶片中POD的活性影响不大,镁胁迫下,出苗后70d清除花生植株体内活性氧的关键酶是SOD和CAT。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分析香草酸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设置香草酸浓度为0、0.1、0.5、1μmol·g-1干土,以花生品种粤油7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外源施加香草酸后,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花生根系抗氧化酶活性(CAT、POD、SOD)、花生基础农艺性状、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的活性。结果发现,花生植株的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均随外源香草酸的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不同浓度香草酸处理后,均对花生植株的MDA含量、CAT和SOD酶活性产生化感促进作用,而对花生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花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导致经香草酸处理后的花生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鲁花12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钙对酸雨胁迫下花生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0~40 mmol/L外源Ca~(2+)能提高花生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缓解了酸雨胁迫对花生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旱涝急转对不同花生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旱涝急转对花生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不同旱涝耐性的3个花生品种中花8号(抗旱)、豫花15(耐涝)和湘花2008(旱涝兼耐)为材料,进行不同梯度的先旱、后涝连续处理,比较不同花生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旱、涝急转的胁迫过程中,干旱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甚于湿涝。一定强度的旱或涝胁迫总体上均可使花生叶片的4种抗氧化酶POD、SOD、CAT、GR活性提高,随着胁迫的加深活性降低,复水后活性回落至对照水平,且旱甚于涝。MDA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干旱胁迫下各品种花生叶片中MDA含量有所升高,并于复水解除干旱胁迫后恢复至对照水平;而湿涝处理阶段,MDA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胁迫解除后有所降低。中花8号、豫花15、湘花2008等3个花生品种具有显著不同的水分适应性,中花8号抗旱性更强而耐涝性较弱,豫花15抗旱性较弱而耐涝性强,湘花2008抗旱性中等而耐涝性更强,为水分广适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高产花生品种鲁花11号和辐8707叶片衰老研究表明,花生叶片展开至衰老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可用Y=A+Bx Cx^2拟合;叶片丙二醛(MC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和质膜透性变化符合Y=Ae^Bx.叶片展开后25-30d至55-60d为叶片缓衰期,叶片展开55-60d以后为叶片速衰期,两品种相比,辐8707叶片的衰老早于鲁花11。  相似文献   

8.
       花生疮痂病菌(Elsinoë arachidis( Bitauc. & Jenkins) Rossman & W.C. Allen)所产生的痂囊腔菌素(Elsinochrome,ESC)为苝醌类光敏性真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索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毒素提取液接种后寄主体内活性氧含量、活性氧清除酶系的响应动态及质膜过氧化程度。结果表明,接种毒素提取液后,花生叶片内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激增,接种8h含量分别达1482.99 U·L-1和25.25μmol·g-1,为清水对照的10倍和40倍。活性氧清除酶SOD,CAT和POD的活性峰值出现于接种后48h,分别为78.00 U·mg -1,16.20 U·mg -1和63.73 U·mg -1,随后下降至对照水平。MDA含量于72h出现峰值,含量为5.44 μmol·g -1,膜透性随接种时间增加而上升,96h高达80%。ESC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寄主体内质膜过氧化程度增加,膜损伤加剧,最终细胞死亡,为花生疮痂病重要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和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哈茨木霉抗多菌灵突变株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接种菌核病菌后不同时间大豆植株抗逆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土壤中施用拮抗真菌哈茨木霉菌及其抗多菌灵突变株对植株抗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突变菌株的处理对SOD酶的诱导出现较早,在接种4 h后酶活开始增强,而接种后36 h相比对照可提高67%以上;接种72 h后POD酶活比对照提高27.3%;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却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表明哈茨木霉菌抗多菌灵突变株的应用具有诱导植株抗逆酶活性提高及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胚乳裂纹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杂交种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胚乳无裂纹、胚乳单裂纹、胚乳双裂纹和胚乳龟裂文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进程推进,其SOD、POD、CAT活性和细胞膜透性均呈逐步上升趋势,保护酶活性升高幅度表现为POD最大、CAT次之、SOD最小;不同胚乳裂纹类型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为龟裂文种子 <双裂纹种子 <单裂纹种子 <无裂纹种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其MDA含量呈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并表现为龟裂文种子中MDA含量最高,双裂纹的种子次之,无裂纹的种子最低。说明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代谢具有不利影响,在种子生产中应该减少胚乳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12.
花生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高产花生品种鲁花11号和辐8707主茎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生主茎展开18片叶(饱果期)时,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顶3-6叶达最大值,向下逐渐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升高,顶6叶后开始迅速升高。花生主茎顶1-3叶属快速生长叶,顶4-6(7)叶属缓慢衰老叶,顶7(8)-10叶属迅速衰老叶。两品种间差异不大,辐8707叶片的衰老稍早于鲁花11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豫花9326的生产适应性及抗旱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春播及麦垄套种条件下,豫花9326对播期和密度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豫花9326抗旱系数为0.653,比对照豫花15号高0.115;干旱胁迫条件下,保护性酶SOD、CAT、POD活性升高,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其SOD、CAT的活性均在结荚期达到最高值,而POD的活性至成熟期则一直在提高,MD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条件,豫花9326的SOD、CAT、POD活性均高于豫花15号,MDA的含量均低于豫花15号;干旱胁迫条件下,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一般高于正常条件,豫花9326的含量均高于豫花15号。  相似文献   

14.
皖油9号种子在pH3~11的溶液中培养4d的测定结果表明,pH5~8的缓冲液培养的油菜幼苗细胞膜透性低,MDA含量较低,SOD、POD、CAT活性高,组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pH小于5或大于8时,MDA含量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SOD、P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潮汐自动模拟系统,探讨盐度-淹水交互处理下,秋茄幼苗叶片生理指标(包括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度-淹水胁迫显著影响秋茄幼苗叶片的生理适应特征(p<0.05)。SOD活性、MDA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POD及CAT活性随盐度升高而持续降低,膜透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短时淹水环境(2~4 h)的S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长时淹水环境(6~8 h)。盐度胁迫的影响效应大于淹水胁迫,水盐胁迫较单一胁迫对秋茄幼苗的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低温胁迫下的萌发差异成因,为花生耐低温种植及抗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耐低温品种豫花22号和中间耐性品种漯花16号以及低温敏感型品种泉花6号、鲁花1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萌发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各花生品种的露白率、发芽率、相对发芽率,不同抗性品种存...  相似文献   

17.
探讨甘蔗主要抗旱性指标变化,以期为选育优良甘蔗品种(系)提供科学依据。在2015/2016榨季,于桶栽条件下对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选育的15个桂糖优良新品系和广西主栽品种ROC22号进行水分胁迫,检测甘蔗叶片叶绿素(Chlorophyll,Chl)、赤霉素(Gibberellin,G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相对质膜透性(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plasma membrane,RPPM)、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共8个抗旱性相关生理指标在正常供水及水分胁迫下的变化。结果显示:水分胁迫下,Chl、GA和CAT含量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而SP含量、MDA含量、RPPM、SOD和POD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变化幅度因基因型而异;Chl含量与RPPM、MDA含量呈负相关,而与SP含量、GA及CA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D及POD呈显著正相关,RPPM、MDA含量与SOD、POD及GA呈负相关,GA和CAT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了4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6.17%;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Chl含量、SP含量、SOD、POD、RPPM及MDA含量等6个对品种抗旱性分类有显著影响的生理指标,并把1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抗旱性划分为高抗、中抗、不抗3种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与生产表现结合在一起来评价甘蔗品种(系)抗性更客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18.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优质抗纹枯病水稻品种ZH5、较抗纹枯病品种特青、感纹枯病品种Lemont及恢复系泸恢17、多系1号和GB8等水稻材料进行纹枯病菌接种,测定了水稻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 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 的含量。不论纹枯病菌接种与否,ZH5和特青叶片中SOD活性均明显高于Lemont;纹枯病菌接种后,抗性品种ZH5和特青叶片中POD活性升高,感病品种Lemont 叶片中POD活性降低;不论是抗病还是感病的水稻材料,纹枯病菌接种后叶片中MDA含量均有所增加,但ZH5叶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参试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小麦品种对除草剂炔草酯的耐性与抗氧化特性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对除草剂敏感型品种宁麦16、中度敏感型品种扬麦15和耐药型品种淮麦23为材料,测定了炔草酯制剂处理后三个品种幼苗叶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POD和GST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炔草酯120mg·L-1处理15d后,宁麦16药害最重,MDA含量增加了56.41%,叶绿素含量下降了68.58%,SOD、POD和GSTs活性分别上升130.75%、123.06%,和23.33%;扬麦15叶片MDA含量增加32.05%,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无显著变化,POD和GSTs活性提高29.77%和28.30%;淮麦23叶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和GSTs活性无显著变化,SOD和POD活性分别增加了225.96%和63.87%。当药剂浓度为240mg·L-1时,淮麦23叶片GSTs活性提高了41.11%,增幅高于宁麦16(16.67%)及扬麦15(23.58%)。说明敏感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炔草酯的反应在抗氧化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耐药型品种可能通过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减轻除草剂的胁迫伤害。  相似文献   

20.
磷胁迫对澳洲坚果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a生澳洲坚果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在磷胁迫条件下植株生长,叶片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磷胁迫条件下,植株的叶面积、株高和生长量受抑制,叶片的SOD和P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高磷胁迫下叶片的SOD活性下降,POD活性上升,MDA含量升高但与常磷差异不显著。说明澳洲坚果叶片对低磷胁迫较敏感,具有一定的耐高磷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