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红地球葡萄生长后期喷施4种不同浓度4-CPA,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用电导法测定细胞膜透性,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拐点值,确定冰冻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红地球葡萄电解质透出率呈S型曲线增长,在0~-6℃间随着温度下降,葡萄叶片组织电解质透出率有一急剧升高的敏感区域,喷50 mg/L 4-CPA的抗寒性最强,拐点温度为-2.57~-2.90℃.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抗寒性强、适合伊犁河谷的优良苹果矮化砧木,作者以5个苹果矮化砧木品种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低温处理下,通过电导法对其电解质渗出率进行测定,应用Logistic方程求得它们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不同低温处理休眠枝条的冻害分级,研究不同砧木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5个苹果矮化砧木休眠枝条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变化,它们的半致死温度为-27.87~-35.35℃,抗寒性强弱次序为KM23、俄396、俄176、SH1、M26。  相似文献   

3.
不同甜樱桃品种枝条电导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10个甜樱桃品种1年生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过程中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被测甜樱桃品种1年生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品种间对于低温的敏感程度不同,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推测供试科樱桃品种的枝条平均冻害半致死温度在-30℃- -35℃之间;10个甜樱桃品种中抗寒能力较高的品种为胜利、早大果和红艳。抗寒能力较低的品种为短枝斯特拉、红灯、拉宾斯,友谊和意大利早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梨品种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的关系及抗寒性水平,为杂交育种选择抗寒亲本及梨品种区域性引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 a生梨苗休眠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研究了7个梨品种在-20℃、-25℃、-30℃、-35℃、-40℃、-45℃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低温处理下的冻害指数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供试梨枝条不同低温处理下电解质渗出率增加呈S形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梨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苹果梨’-41.1℃、‘甘梨早8’-38.4℃、‘中梨1号’-38.2℃、‘美人酥’-35.3℃、‘玉露香’-34.8℃、‘黄冠’-30.7℃、‘丰水’-30.3℃;半致死温度与其相近温度处理的枝条冻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低温处理下,各梨品种枝条冻害部位表现不同,且对其伤害有一个跃变过程。【结论】半致死温度能准确反映梨品种的抗寒力;供试梨品种的抗寒力大小为:‘苹果梨’‘甘梨早8’‘中梨1号’‘美人酥’‘玉露香’‘黄冠’‘丰水’。  相似文献   

5.
电导法测定西洋梨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a生枝条为试材,对6个西洋梨品种进行了电解质渗出率测定,应用 Logistic 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半致死温度在低温持续24 h为-23.42~-26.86℃;48 h为-27.32~-33.21℃;72 h为-28.27~-32.23℃之间,6个西洋梨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八月红>巴梨>早巴梨>红巴梨>五九香>红安久;相关系数介于0.9527~0.9909之间,表明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电解质渗出率遵循 Logistic 方程的变化规律,且与半致死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电导法鉴定梨主栽品种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5个主栽梨品种1年生苗在不同低温下的枝条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出各个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田间冻害级别进行相关分析。测得的电解质渗出率呈典型的S型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鉴定出供试品种的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与田间冻害级别相关程度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红菜薹的抗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份红菜薹材料为试材,将离体叶片组织经过系列冷冻低温处理后测定电导率,进而计算细胞膜伤害率,然后用Logistic方程拟合细胞膜伤害率与温度的关系,求出拐点温度来估计材料的低温致死温度。结果表明:拐点温度能准确估计红菜薹的抗冻性;红菜薹的低温致死温度因材料而异,在-5~-11℃之间;抗冻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表现为越晚熟抗冻能力越强,总莲座叶数越多抗冻能力也越强,同时也有植株越高大抗冻能力越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电导法配合Log istic方程确定茶梅‘小玫瑰’的抗寒性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徐康  夏宜平  徐碧玉  林田  杨霞 《园艺学报》2005,32(1):148-153
 摘 要: 以不同处理时间、不同低温处理下茶梅‘小玫瑰’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 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茶梅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结果发现在低温处理6 h以上, 茶梅叶片的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茶梅叶片的LT50 , 其温度值在- 1215℃至- 14℃之间, 这可认为是茶梅抗寒能力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以锦带花属的红王子锦带、花叶锦带和四季锦带3个优良的锦带花栽培品种当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人工冰冻方法,测定了模拟低温0(CK)、-10、-20、-30、-40℃条件下3个锦带花品种离体枝条的K+相对渗出率和相对电导率,同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K+相对渗出率及相对电导率与人工模拟低温变化关系,推算出3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并对3个品种离体枝条的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以及二者比值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模拟低温条件下,3个品种离体枝条的K+相对渗出率和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且总体上与CK有显著差异;对K+相对渗出率和相对电导率与温度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推算出花叶锦带、红王子锦带、四季锦带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5.60、-32.21、-31.50℃和-34.88、-31.14、-28.44℃;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3个品种的束缚水含量均高于自由水含量,其中束缚水和自由水的比值排序为花叶锦带红王子锦带四季锦带。综合比较,3个锦带花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花叶锦带红王子锦带四季锦带。  相似文献   

10.
洋梨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鉴定红巴梨等6个洋梨及3个具洋梨亲本的杂种后代的抗寒能力,取其1 a生苗为试材,进行-20、-25、-30、-35、-40、-45 ℃低温处理,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拐点(LT50),即半致死温度,并与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冻害级别进行相关比较.测得的电解质渗出率呈典型的S型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鉴定出供试品种的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与田间冻害级别相关程度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四种园林树木抗寒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和山桐子幼树1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钾离子(K+ ) 相对渗出率, 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树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并通过苗木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山桐子、复叶槭、流苏和灯台树4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其枝条的LT50分别为- 11.5℃、- 24.9℃、- 20.7℃和- 29.8℃; 其抗寒性顺序依次为: 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山桐子, 与枝条恢复生长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6个不同花色的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品种为试材,通过田间鉴定与测定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叶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其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的耐寒性,并测定叶片中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低温期6个品种寒害指数范围为1.20 ~ 3.65,半致死温度(LT50)范围为﹣13.81 ~﹣5.73 ℃。耐寒性强的品种为‘Cherry Falls’和‘Bedtime Story’,其次为‘Brown Lasso’和‘Black Swan’,耐寒性弱的为‘China Dragon’和‘Caligula’。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德国鸢尾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下降幅度为1.46 ~ 6.51℃不等,并且叶片相对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抗坏血酸对苹果组培苗耐热性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勇  马锋旺  徐凌飞 《果树学报》2005,22(2):160-162
用0.5 mmol/L抗坏血酸(ASA)处理苹果组培苗,在42℃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间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ASA 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苹果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SA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提高酶活性;同时还抑制ASA含量的下降,延缓了膜透性和丙二醛 含量的增加;但抑制了GSH含量的增加。这些结果说明,ASA处理可以增强苹果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4.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瑛  陈发棣 《园艺学报》2008,35(4):559-56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5.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 e)及低频电阻率(r 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 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5.79%、74.33%和14.77%,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5.74%、57.65%和8.06%;3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8.80%、77.77%和16.16%,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8.92%、68.37%和12.38%。由此表明,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均高于紫叶小檗,冰川红叶小檗的抗寒性高于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北高丛越橘叶片结构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北高丛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 L.)‘蓝丰’、‘公爵’和‘布里吉他’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4个培养温度(25、30、35和40 ℃),研究高温对叶片叶绿体超显微结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色素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3个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大,但显著改变了3个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40 ℃对‘公爵’和‘蓝丰’的叶绿体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对‘布里吉他’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另外,随着温度的升高,3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叶绿素b(Chl.a/b)、总叶绿素[Chl.(a + b)]及类胡萝卜素(Car.)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也出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品种不同其最大值出现的温度也不同。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测定结果也间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即30 ℃35 ℃高温对叶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限,但40 ℃高温导致其受到严重损伤。抗高温能力‘布里吉他’最强,‘蓝丰’次之,‘公爵’最弱。  相似文献   

17.
核桃属植物休眠期的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核桃属(Juglans)中的普通核桃、核桃楸、河北核桃和黑核桃4个种的18份种质休眠期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电解质渗出率法、组织褐变法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并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了LT50与枝条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休眠期各核桃种质1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REC)均呈上升趋势;供试种质间抗寒性差异大,LT50在–38 ~–22 ℃之间;种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依次为黑核桃 > 核桃楸、河北核桃 > 普通核桃。电解质渗出率法、组织褐变法及TTC染色法均可用于休眠期核桃属植物的抗寒性鉴定,尤其以电解质渗出率法准确度高。用略高于大部分核桃种质LT50的温度(–24 ℃)处理枝条,其相对电导率与LT50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此温度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以及枝条的LT50均可作为休眠期核桃属抗寒性鉴定的理化指标。核桃属4树种1年生茎粗大致相同的枝条中各组织的厚度差异显著,其中木栓层厚度及其在茎结构中所占的比率与枝条的LT50之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可作为休眠期核桃抗寒性鉴定的形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茄子品种幼苗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雅  何勇  朱祝军 《中国蔬菜》2009,1(24):30-35
以45 ℃/36 ℃(昼/夜)的温度对4个茄子品种进行胁迫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茄子的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SOD活性、MD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茄子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及MDA含量显著上升,耐热品种上升幅度低于不耐热品种;SOD活性显著降低,恢复2 d后耐热品种06-E417和紫妃1号的SOD活性比处理前上升了20.3 %和20.7 %,不耐热品种则没有表现这种趋势。高温胁迫后,茄子Fv/Fm、Fv/Fo、ΦPSⅡ、qP、ETR及Fv’/Fm’均显著降低,耐热品种降低的幅度低于不耐热品种,表明在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种具有较高的光系统Ⅱ活性。  相似文献   

19.
李进 《中国瓜菜》2021,(1):69-71
为研究不同浓度矮壮素对小白菜高温半致死温度及耐热性的效果,用100~600 mg·L^-1矮壮素并以清水作对照,喷施小白菜叶片。以叶片为试验材料,用35~70℃的高温处理,根据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测定田间高温热害指数。结果表明,6个矮壮素及清水(CK)处理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3.52、44.49、45.53、44.33、42.88、42.31、43.36℃,高温热害指数为48.53%、42.35%、40.21%、40.84%、53.89%、61.26%、55.68%,适当浓度的矮壮素可提高小白菜耐热性。综上所述,300 mg·L^-1矮壮素对提高小白菜半致死温度及耐热性效果最好,操作简单、便捷、成本低。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欧洲型黄瓜种质资源对高温的适应性差异,为耐热种质资源筛选及耐热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0份欧洲型黄瓜的叶片为材料,设置6个高温处理,以室温为对照,测定浸提液电导率值并计算相对电导率,通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且相对电导率与处理温度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通过计算"S"型曲线拐点求得20份欧洲型黄瓜的半致死温度在45~51℃,其中33-2的半致死温度最高,达到50.09℃,37-1的半致死温度最低,为45.82℃。20份欧洲型黄瓜的耐高温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33-275-232-233-111-231-209-236-276-136-137-210-135-276-211-143-235-175-132-137-1。因此,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评价欧洲型黄瓜耐热性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